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56篇
医药卫生   2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蜜环菌不同发育阶段多糖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对蜜环菌不同发育阶段体内多糖的性质和含量进行研究。方法 :提取、分离、纯化蜜环菌菌丝体、发酵液、菌索和子实体多糖 ,应用红外光谱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凝胶渗透色谱法和凝胶色谱法等方法测定蜜环菌 4种多糖的性质、多糖组成、多糖含量和多糖分子量。结果 :蜜环菌菌丝体和发酵液多糖为单一葡萄糖组成的葡聚糖 ;菌索和子实体多糖由葡萄糖、木糖组成 ,这两种单糖在菌索多糖中的摩尔比为 1∶14,在子实体多糖中的摩尔比为 1∶10。蜜环菌多糖的分子量为 1万~7万。蜜环菌不同发育阶段多糖含量分别为菌丝体含 9.00% ;发酵液含 0.87g·(100ml)-1;菌索含 1.12% ;子实体含 2.27%。结论 :蜜环菌不同发育阶段多糖成分的研究 ,为综合开发利用蜜环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对不同来源的11种蜜环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多糖含量进行研究。方法 蜜环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观察采用平板培养法,菌丝体多糖含量的测定采用比色法。结果 菌株A1,A4,A5,A7,A9及A10菌索比较发达,而菌株A2,A3,A6,A8及A11菌丝体比较发达;平均生长速度最快的菌株为A9,A10;发酵物中每克菌丝体多糖含量,以菌株A10中含量最高。结论 不同蜜环菌菌株之间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菌丝体多糖含量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3.
铁皮石斛及金叉石斛菌根真菌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对我国云南、四川等地采集的野生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和金钗石斛D.mobile根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测定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法内生地具菌;所获得真菌分别与铁皮石斛种子、铁皮石斛及金钗石斛无菌性菌苗共培养测定其生物活性。结果:分离获得内生真菌25种,主要属于担子菌Basidiomy-cotina和半知菌Deuteromycotina;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  相似文献   
74.
目的 研究一株来源于藏药螃蟹甲内生真菌 PHY-24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麦麸培养基,对内生真菌 PHY-24进行放大培养,通过硅胶柱色谱、MCI 柱色谱、ODS 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其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 NMR、MS 等波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并测定这些成分抗 HIV-1整合酶链转移反应活性。 结果 从内生真菌 PHY-24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是:integrastatin B(1)、2-乙酰基-3,5-二羟基-苯乙酸(2)、curvulin (3)、O-methylcurvulinic acid(4)。其中化合物(1)和(2)具有抗 HIV-1整合酶链转移反应活性,其 IC50分别为6.22和75.1μmol/L。 结论 4个化合物均为从此属真菌中首次分得,其中化合物(1)、(2)具有抗 HIV-1整合酶链转移反应活性。化合物(2)的活性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5.
不同年龄的野生与家种猪苓菌核糖类等成分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野生与家种猪苓菌核还原糖含量均随生长年龄的增加而递减;二年龄菌核的多糖含量最高;菌核中蛋白质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增;一年龄菌核的脂肪含量最高;家种二年龄菌核的麦角甾醇含量最高,而野生菌核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76.
目的克隆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赤霉素3-氧化酶(gibberellin 3-oxidases,GA3ox)基因(Do GA3ox),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方法采用RACE和RT-PCR技术获得Do GA3ox基因c 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及亚细胞定位等分子特性;用DNASTAR 7.0和MEGA 6.0软件分别对其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结果克隆到Do GA3ox基因(Gen Bank注册号KT597694),c DNA全长1 318 bp,编码一条由35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39 052.5,等电点6.21;Do GA3ox蛋白不含跨膜域和信号肽,具有GA3ox的保守结构域DIOX_N(40~130)和2OG-Fe II_Oxy(197~299);Do GA3ox与大葱、油棕、海枣、野茶树及蓝猪耳GA3ox蛋白一致性分别为55%、56%、54%、51%、50%,与单子叶植物大葱、油棕和海枣的亲缘关系较近。q RT-PCR实验结果显示Do GA3ox基因在铁皮石斛种子共生(非共生)萌发1~3级时,其相对表达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分别为未萌发种子的13.44(5.21)、7.28(2.32)和9.40(6.21)倍,由此可知,该基因在共生萌发种子中的表达量高于非共生萌发种子。结论首次克隆得到1个Do GA3ox基因的全长c DNA,其转录本在共生和非共生不同萌发级别种子中的表达特性说明该基因在铁皮石斛种子萌发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7.
王家祺  郭顺星 《中国现代中药》2021,23(12):2046-2050
梳理欧盟食品补充剂、美国膳食补充剂、加拿大天然健康产品及我国保健食品的标准及法规,对定义、重金属限量、微生物限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我国现行保健食品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协调保健食品标准和监管的关系、加大对保健食品定义和类别的研究、及时修订完善重金属限量指标、加强微生物风险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78.
张岗  翟清华  张大为  胡本祥  郭顺星 《中草药》2014,45(23):3443-3448
目的 克隆珍稀濒危兰科药用植物铁皮石斛镁离子转运蛋白(magnesium transporter,MGT)基因(DoMGT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方法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基因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及亚细胞定位等分子特征;用DNASTAR 6.0和MEGA 4.0分别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借助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结果 克隆到DoMGT1(GenBank注册号KJ995532),cDNA全长1 625 bp,编码一条由425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相对分子质量47 400,等电点4.79;DoMGT1蛋白含有CorA家族镁离子转运蛋白保守结构域(313~420)和镁离子转运蛋白MRS2/LPE10保守域(27~420);DoMGT1与多种植物MGTs基因一致性为46%~63%,编码蛋白与水稻OsMGTD、OsMGTE、OsMGTF等聚在一起,与AtMGT4共同构成植物MGTs基因的一大类群;DoMGT1基因转录本在石斛根、茎、叶器官中为组成型表达,叶中相对表达量较高,为根中的3.46倍;茎次之,为根的1.54倍.结论 成功克隆到一个镁离子转运蛋白基因DoMGT1,其转录本在叶中高的表达特征暗示该基因可能在铁皮石斛叶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9.
为了解常规与菌根栽培铁皮石斛茎、叶中的矿物元素含量水平变化,为铁皮石斛茎、叶的食用安全性提供依据。对来自江苏、福建、上海、浙江4个地点的7个铁皮石斛样品,分别进行常规栽培、菌根栽培,通过ICP-MS检测茎、叶中17种矿物元素的含量,分析常规栽培、菌根栽培铁皮石斛的污染元素降低、其他矿物元素增加的显著程度,并利用目标风险指数(THQ)方法对茎中的铅(Pb)、镉(Cd)、汞(Hg)、砷(As)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铁皮石斛茎、叶中污染元素含量均较低,菌根栽培后污染物含量有所降低。铁皮石斛茎及叶中钾(K)、钙(Ca)、镁(Mg)、磷(P)含量较高,菌根栽培对其他元素含量提高有一定作用,但呈现不规律性。通过计算THQ发现,常规与菌根栽培的铁皮石斛茎食用安全性风险较低,且菌根栽培后食用安全性风险更低。该研究提示菌根培养对于铁皮石斛茎、叶中的元素含量水平有一定影响,今后应当深入研究铁皮石斛培养基质和加工工艺对其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矿物元素含量增加或降低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0.
高川    郭顺星  陈娟  张丽春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6):414-418
 目的 研究干旱条件下接种菌根真菌的植物与未接菌植物的蛋白质组差异,探索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旱能力可能的机制。方法 以未接菌植物作对照,采用双向电泳法首次从真菌、植物和环境3因素上研究在干旱逆境中接种丝核菌属的台湾金线莲与未接菌对照的蛋白质组差异。结果 差异表达蛋白中涉及光合作用的有8个,其中7个与暗反应中CO2的固定相关,并且植物启动了干旱条件下的C4途径以充分利用CO2;涉及糖、脂代谢的有5个蛋白,蛋白质合成相关蛋白有3个,抗性相关蛋白2个。结论 干旱条件下接菌台湾金线莲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尤其是C4途径加强,增加了在气孔关闭情况下固定和利用CO2的能力,糖、脂代谢和蛋白合成及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均强于未接菌对照;丝核菌属菌株能够帮助台湾金线莲增加抵御干旱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