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6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能量型营养支持治疗对稳定期COPD患者营养状况、肺功能、急性发作和病死率等的疗效.方法 通过联机检索,人工检索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利用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最终10项随机对照试验的354例被纳入研究,以连续变量为效应指标来衡量疗效,体重、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FEV1和FVC的标准化均数差及其95%CI分别为0.05(-0.18~0.28)kg、-0.16(-0.57~0.25)cm、0.41(0.01~0.82)cm、0.04(-0.39~0.48)ml和0.03(-0.40~0.46)ml.结论 能量型营养支持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肺功能改善无明显疗效.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能量型营养支持治疗可减少COPD急性发作或降低COPD病死率.不良反应主要为腹胀导致正常摄食减少.  相似文献   
52.
目的 筛选及鉴定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记忆CD+4 T淋巴细胞活化相关基因.方法 使用差异显示聚合酶链反应(DDPCR)方法筛选哮喘患者和健康人记忆CD+4 T淋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差异表达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经DDPCR克隆获得了19条差异片段,经同源性分析显示其中2条片段分别与白细胞介素-7(IL-7)和MM-1基因高度同源,采用RT-PCR检测进一步证实了这2个基因在哮喘患者激活的记忆CD+4 T淋巴细胞中表达白细胞介素-7和MMI基因激活后分别为0.390±0.029、0.629±0.047(F值分别为983、1264,P均<0.05).结论 哮喘患者激活的记忆CD+4 T淋巴细胞中IL-7和MM-1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是哮喘患者与健康人对于变应原出现不同反应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3.
双水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重叠综合征(OS)患者经双水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5例OS患者、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进行全夜多导睡眠仪(PSG)检查,并对OS患者行BiPAP治疗2个月后复查PSG,对各组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OS组治疗前的觉醒时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A)、SaO2的低谷值(SaO2L)、快动眼睡眠(REM)和深睡眠(S3+4)较COPD组显著降低(P<0.01),SaO2低于90%的持续时间占睡眠时间的百分比(SLT 90%)、最长睡眠呼吸暂停时间(TL)、平均睡眠呼吸暂停时间(TA)、觉醒指数(AI)和浅睡眠(S1+2)较COPD组显著升高(P<0.01),1秒钟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睡眠效率(SE)较COPD组降低(P<0.05).OS患者经BiPAP治疗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FEV1%、1秒钟用力呼气量/快速肺活量(FEV1/FVC)、SaO2A、SaO2L、SLT90%、TL、TA、AI、SE、REM、S1+2和S3+4均有显著改善(P<0.01),全夜睡眠时间改善(P<0.05).结论:OS患者存在严重夜间低氧血症和睡眠结构紊乱,BiPAP是治疗O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提高对多系统结节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避免漏诊、误诊。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1 例多系统结节病患者的诊治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结节病最易侵犯肺及其他胸部脏器, 胸部增强CT特点为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增大, 伴或不伴纵隔淋巴结增大, 肿大淋巴结边界清楚, 强化均匀, 未见融合。PET/CT 显像中肿大淋巴结多呈结节样、对称分布。支气管镜下可见支气管黏膜炎症和黏膜结节。结节病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典型的结节病病理表现为散在、紧密的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多系统疾病, 缺乏特异性临床表征, 因而容易误诊。影像学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结节病的诊断。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55.
肺栓塞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栓塞(PE)的诊断仍是临床上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据估计,美国每年有63万PE患者,其中刀%漏诊,30%未经治疗死亡,接受抗凝治疗患者,死亡率降至10%~16%,但抗凝疗法有一定危险性。因此,诊断必须尽可能准确。近年来的显像研究对该病的诊断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6.
目的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方法观察2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结果患者肺组织特征性改变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的薄壁囊性气腔;肺活检病理示:沿肺淋巴管、小气道、小血管的管壁及其周围的平滑肌细胞弥漫性异常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HMB45、SMA均阳性,ER、PR均阴性。结论PLAM临床罕见,是肺慢性进行性恶化的肿瘤性疾病,本病的确诊需要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57.
目的:明确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时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与静脉糖皮质激素(GCS)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哮喘患者65 例,分为重度发作组35 例和轻、中度发作组30例。结果:在重度组,第1 次WBC计数与此前GCS累积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 0.653 4,P< 0.001)。而在轻、中度组,上述两者之间则无相关性(r= 0.350 7,P> 0.05)。在重度组,WBC> 10.0×109 /L的持续时间为(12.5±6.5)日。随着GCS每日用量的减少,WBC计数亦下降。此间患者WBC计数均值与每日GCS平均用量之间有相关性(r= 0.403 4,P< 0.05)。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入院时的细菌性呼吸道感染(RTI)率仅为10.8% 。结论:鉴于细菌性RTI并非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且WBC计数的升高与GCS的使用密切相关,故入院前或入院时已使用大剂量GCS的哮喘患者,在无其他RTI表现时,其外周血WBC计数升高并不能提示有细菌性RTI。因此,对这类哮喘患者无需给予较强的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58.
肺栓塞(PE)是一种常见的肺血管疾病,如果不予以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因此对PE进行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近年,对可疑PE患者的诊断策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于中度和高度临床可疑PE患者,在等待检查结果 前,可先行抗凝治疗.因此,有必要在进行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之前先行临床评估,可以指导进一步诊断和及时治疗.结合临床评分法和常用诊断方法 可以帮助建立一个PE的诊断策略.  相似文献   
59.
白三烯类 (LTs)是花生四烯酸经 5 脂氧合酶 (5 LO )途径 ,并在 5 脂氧合酶激活蛋白 (FLAP )参与下生成的一类代谢产物 ,可趋化炎性细胞 (LTB4) ,引起气道收缩、气道粘膜分泌增加和气道高反应性 (LTD4、LTE4、LTC4) ,在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 ,哮喘患者稳定期及发作期LTs水平均较正常人高 ,因此 ,本研究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了 38例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5 LO及FLAPmRNA的含量 ,并以 2 0例正常人作对照 ,以探讨LTs增高的机制 ,并为通过该途径治疗哮喘提供资料。1 对象和方…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及其T细胞中Notchl基因的表达,探讨其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 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及雾化吸入建立BALB/c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n=10).于建模后24 h麻醉下放血处死动物,右肺组织分离T细胞并进行纯度鉴定,运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左肺组织Notchl蛋白表达;半定量RT-PCR法检测左肺组织和右肺分离获得T细胞中Notchl mRNA的表达.以腹腔注射和雾化吸入生理盐水的BALB/c小鼠作为对照(n=10).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哮喘模型组小鼠肺组织Notchl阳性染色程度明显强于对照组.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哮喘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Notchl mRNA表达在肺组织分别为0.83±0.60和0.33±0.31,在肺T细胞中分别为0.36±0.20和0.11±0.21;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Notchl在支气管哮喘发病环节中表现为促进作用,为研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