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近年来,由于人们不健康饮食以及不良习惯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慢性肝病之一。本文作者从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以及不同运动形式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人们尤其是医护人员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注,为运动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T细胞亚群与HBV DNA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测算318例慢性乙型肝炎及22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HBV DNA,比较不同HBV DNA载量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CD3+、CD4+、CD8+、CD4+/CD8+比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HBV DNA高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者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较低载量者减少(P<0.05),CD8+T细胞百分率增加(P<0.05).结论 HBV DNA复制增加可加重慢性乙型肝炎T细胞亚群的紊乱,CD4+/CD8+的动态变化可提示HBV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ABCB11(胆汁酸盐输出泵,BSEP)、ABCC2(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和ABCB4(多药耐药糖蛋白3,MDR3)在胆管细胞损伤型药物性肝损伤(DILI)肝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收集收集2010年1月-2017年6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有明确用药史、经肝穿组织病理诊断为胆管细胞损伤型DILI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混合性肝炎组(混合组,n=40)、胆汁淤积性肝炎组(胆汁淤积组,n=40)及单纯性胆汁淤积组(单纯组,n=32),同时选取20例无胆汁淤积的HBV携带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病例肝穿组织进行BSEP、MDR3、MRP2免疫组化标记,观察三者的阳性表达特点及与病理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对比三亚型组间3种转运蛋白的表达差异,并分析3种转运蛋白表达与TBil、DBil、ALP、GGT、TBA之间的相关性。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SEP、MDR3、MRP2在混合组、胆汁淤积组和单纯组肝组织中均表现为阳性表达减少(F值分别为48. 765、45. 424、77. 434,P值均0. 05),进一步两两比较,BSEP、MRP2、MDR3在胆汁淤积组表达减弱程度较混合组和单纯组更明显(P值均0. 05)。BSEP、MRP2、MDR3在胆汁淤积区阳性表达减少越显著,肝细胞胆汁淤积肿胀及羽毛样变性越明显。胆汁淤积组BSEP与TBA值呈中等强度负相关性(r=0. 640,P=0. 008),单纯组MRP2与TBil、DBil值呈中等强度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 597、-0. 643,P值分别为0. 019、0. 011)。结论 BSEP、MDR3、MRP2在胆管细胞损伤型DILI各病理亚型肝组织阳性表达减少,是药物性胆汁淤积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分析石家庄地区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s-2019, 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为COVID-19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1 日—5月31日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就诊的45例COVID-19患者临床信息,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无症状/轻型组,普通型组,重/危重型组,对比分析不同组间临床症状、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45例患者中,聚集性感染病例占57.78%;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重/危重型组患者发热比例更高;此外,患者年龄方面,重/危重型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部分患者出现WBC、淋巴细胞计数下降,CRP升高及肝功能异常。其中3组之间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重/危重型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无症状/轻型组(P<0.05)。3组之间CRP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CT病变主要以双肺多发为主,多表现为磨玻璃样渗出。出院患者2周后复查核酸,7例患者核酸检测阳性。结论 石家庄地区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与其他地区相似,但病例以聚集性为主,当地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须持续加强,同时应重点强化中老年患者的防护与救治,并注意出院患者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片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纤维化患者的软坚散结作用,以及是否与微小基因-122/白细胞介素-10/活性氧(miR-122/IL-10/ROS)通路调节作用有关。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8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45)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0.5 mg/d)以及甘草酸单铵(0.1 g/d),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扶正化瘀片(4.5 g/d),疗程为48周。治疗结束后,常规病理评价ISHAK纤维化评分;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活性;RT-PCR测定肝组织治疗前后各组miR-122和IL-10mRNA的表达;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肝纤维化炎症因子四项,即III型前胶原(PCIIINP)、IV型胶原(IV-C)、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的含量。结果治疗前对照组、试验组Ishak纤维化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对照组、试验组ISHAK纤维化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试验组治疗改善纤维化ISHAK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较治疗前均下降,其中试验组PCIIINP、HA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ROS、SOD无差异,治疗后2组ROS含量较治疗前均降低,治疗后试验组抑制ROS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SOD含量增加(P0.05)。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IL-10和miR-122 mRNA表达较治疗前均有降低,试验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扶正化瘀片直接降低胶原蛋白和HA水平,降解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调节胶原蛋白动态平衡。扶正化瘀片有效地拮抗IL-10、-122基因表达,减轻细胞间质炎症反应,控制肝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干扰素α-1b序贯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对肝功能、病毒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13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仅给予干扰素α-1b,肌肉注射,隔日1次,每次30μg/m^2,连续治疗1个月后,改为每次60μg/m^2,隔日肌肉注射1次,连续治疗6个月。研究组采用干扰素α-1b与拉米夫定序贯治疗,首先口服拉米夫定,每日按3 mg/kg顿服,连续治疗1个月,后肌肉注射干扰素α-1b,剂量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肝功能、病毒学水平,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1、3、6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呈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3、6个月ALT、AST和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1、3、6个月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HBV-DNA水平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3、6个月HBV-D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3、6个月低于治疗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3、6个月HBeAg、HBV-DN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6个月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HBeAg转阴率高于治疗后1、3个月,治疗后3、6个月HBeAg转换率高于治疗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3、6个月HBV-DNA应答率高于治疗后1个月(P<0.05),治疗后6个月HBeAg转阴率高于治疗后1、3个月,治疗后3、6个月HBeAg转换率高于治疗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α-1b与拉米夫定序贯治疗小儿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改善患儿肝功能,抑制乙肝病毒活性,提高HBeAg转阴率,拉米夫定序贯治疗临床效果优于单用干扰素α-1b。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肝纤维化治疗前后肝组织中干扰素-γ受体与肝组织病理学、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应用苦参碱注射液15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时间3个月,改用苦参素胶囊0.2g口服,每日3次,时间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肝脏活检,并检测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脏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测、干扰素-γ受体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肝组织中干扰素-γ受体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干扰素-γ受体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干扰素-γ受体参与肝纤维化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内镜下密集套扎法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石家庄市第五医院2015年7月-2016年6月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首次行内镜下套扎治疗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密集套扎组(n=76)和非密集套扎组(n=80)。对患者随访观察1~2年,统计患者的静脉曲张根除或基本消失率、套扎次数、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密集套扎组与非密集套扎组静脉曲张根除或基本消失率(71.05%vs 55.00%)、套扎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00、8.511,P值分别为0.038、0.014),2组患者早期再出血率(5.26%vs 2.50%)、迟发性再出血率(7.89%vs10.00%)、静脉曲张复发率(13.16%vs 18.75%)及不良反应发生率(26.32%vs 21.2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静脉曲张复发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90±1.89)个月vs(7.07±1.17)个月,t=2.295,P=0.031]。随访期间,156例患者中共死亡2例(1.28%),其中密集套扎组和非密集套扎组各死亡1例。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密集套扎法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较安全,静脉曲张消失率及套扎次数优于非密集套扎法,静脉曲张复发晚。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样变与 HBV 变异的关系以及 HBV 变异在慢性肝硬化、肝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4例,其中不典型结节样增生病例43例,单纯肝硬化患者41例,肝癌患者20例。采用荧光探针实时定量 PCR 试剂盒提取 HBV 基因组,选取 PCR 强阳性产物用 Sanger 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对 HBV 前 C 区变异基因 G1896A ,BCP 区 G1764A、A1762T 位点在全自动核苷酸分析仪上测序,测序结果与 Gene Bank 中 pADR 标准株序列作对比分析。结果结节性增生组、单纯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 HBV 前 C Gl896A 变异检出率分别是52.3%、40.1%和3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7,P =0.05);结节性增生组 BCP A l762T 变异率68.4%,与单纯硬化组3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8),与肝癌组 G1764A 变异检出率分别是73.0%,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411)。单纯肝硬化组、结节性增生组 BCP 基因变异(+)组,HBV DNA 载量2.18×107、1.2×106高于基因变异(-)组1.18×104、2.95×10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451,P =0.0412);结节性增生组、肝癌组 BCP 基因变异(+)组HBeAg 定量750.00 IU/mL,1300.00 IU/mL 高于基因变异(-)组416.13 IU/mL,927.60 IU/mL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451,P =0.0073)。结论前 C 区变异与乙肝肝硬化结节样变临床进展为肝癌无关,而 BCP 区变异与乙肝结节样变临床进展为肝癌有关。  相似文献   
40.
观察粘着斑激酶(FAK)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研究FAK与肝纤维化程度、肝组织炎症程度分级及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FAK、α-SMA的分布及表达。①FAK在对照组中无表达;随着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加重,FAK阳性细胞明显增多,阳性程度( )~( ),与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12、0.730、P<0.01。②α-SMA在对照组中以阴性表达为主;随着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加重,α-SMA阳性细胞亦明显增多,阳性程度( )~( ),与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78、0.793,P<0.01。③FAK与α-SMA成显著正相关,r值为0.857,P<0.01。慢性肝炎患者,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肝组织FAK、α-SMA表达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