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损害程度以及血清免疫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197例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慢乙肝重度,慢乙肝轻、中度及急性乙肝(P<0.01);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阴性率最高(P<0.05);重型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ALT、TBil无相关性,与C3、C4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T、IgG、IgA、IgM呈显著负相关(P<0.05~0.01);重型乙型肝炎死亡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存活者(P<0.05).结论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低,HBeAg阴性率高,与病毒变异有关;重型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功能及免疫指标有良好相关性;定量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指导抗病毒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观察EBNA2免疫组化在不同EB病毒阳性淋巴组织疾病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在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344例EB病毒阳性的淋巴组织疾病,总结EBNA2免疫组化在病变中的表达特点。结果 不同的EBV阳性淋巴组织病变,EBNA2的阳性表达不同:IM中阳性39例(39/46),EBV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3/30),淋巴瘤样肉芽肿1例(1/5),纤维素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2/2),浆母细胞淋巴瘤1例(1/14),免疫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32例(32/58)(包括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21例,HIV相关Burkitt淋巴瘤1例,HIV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原发免疫缺陷疾病相关淋巴组织疾病6例,医源性免疫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2例)。其余均显示EBNA2阴性。(2)不同病变中的EBNA2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不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EBNA2阳性细胞相对较少,并且多呈散在分布,几乎很少见到簇状聚集的情况。EBNA2阳性细胞多表现为≤10个/HPF,少见11~50个/HPF,仅有个别病例显示大于50个/HPF。免疫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中,出现大量EBN...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方剂与证候的对应与临床的紧密关系,阐明中医方剂疗效的基础在于临床辨证的准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级高血压的主要证候--阴虚阳亢证患者92例,随机分为方证对应组(Ⅰ组)、方证不对应组(Ⅱ组)及安慰剂组(Ⅲ组),分别给予外观及包装相同,但内容不同的中药"平压合剂"口服,在用药前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客观指标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4周后,使用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判定疗效,Ⅰ组有效率:96.88%,Ⅱ组有效率:56.67%,Ⅲ组有效率:6.67%.Ⅰ组与Ⅱ组、Ⅲ组在各时段1次血压,治疗后3d三个时段平均血压,治疗后24h动态血压降压疗效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传统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代表方剂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神经型12例,肝型12例,肝神经型10例。34例中13例以肝功能受损为首发症状,平均年龄13.4岁;神经系统首发症状16例,平均年龄21.2岁。K-F环阳性31例;血清铜蓝蛋白(CER)降低33例,血清铜降低32例;尿隐血阳性16例,尿蛋白阳性11例;头颅CT异常15例,头颅MRI异常6例。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多见于青少年,肝及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肾脏损害。角膜K-F环是重要阳性体征,血清CER及血清铜是重要实验室检查指标,头颅CT或MRI可作为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5.
患者男,26岁.因无意中发现右颌下淋巴结肿大3周于2012年8月10日入院.自诉右颌下淋巴结大小约1.0cmx0.9 cm ×0.9 cm,有轻压痛,伴发热,最高达37.5℃,抗感染治疗症状缓解.体检:B超示双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右侧较大者约2.1 cm ×0.9 cm,左侧较大者1.1 cm×0.5 cm;乳腺和甲状腺未见明确占位.其余常规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反应蛋白17.90 mg/L(正常范围0~8 mg/L),轻度增高,病毒九项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既往史:身体健康,背部及左上臂可见文身(2009年12月).为明确诊断,行超声引导下右腋窝淋巴结穿刺活检术.  相似文献   
46.
目的:阐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基础对散发性甲型肝炎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血清学规律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分析85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散发性甲型肝炎患者和267例散发性甲型肝炎患者的发病年龄、住院时间;症状明显期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水平;不同病周抗-HAV-IgM、抗-HAV-IgG的阳性率以及病死率。结果: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TB、GGT、ALP和PT水平以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或有高度显著性(P<0.05,0.01)。而发病年龄、ALT水平以及第一、二、三-四和五-十六病周抗-HAV-IgM、抗-HAV-IgG的阳性率,二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基础虽然使散发性甲型肝炎患者肝内瘀胆程度减轻,对散发性甲型肝炎抗-HAV-IgM、抗-HAV-IgG的血清学出现规律无影响;但能引起散发性甲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并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本院确诊为STEMI伴心力衰竭并接受急诊PCI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1)与观察组(n=65),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NT-proBNP、cTnⅠ和CK-MB水平变化,测量LVEF与心室重构参数:LVEDD与LVESD。随访6个月,统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血NT-proBNP、cTnⅠ和CK-MB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LVEF均显著升高,LVEDD、LVESD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改善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PCI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改善STEMI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可能有利于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48.
慢性肝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病人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层粘连蛋白(L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11例慢性肝病病人血清HA、PCⅢ、IV-C及LN水平。结果慢性肝病病情轻重以及不同病程之间HA、PCⅢ、IV-C、LN水平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血清HA、PCⅢ、IV-C、LN水平随病情的加重以及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结论慢性肝病病人血清HA、PCⅢ、IV-C、LN水平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和肝功能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颊粘膜鳞癌颈淋巴转移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目微测器精确测量 5 0例颊粘膜鳞癌的厚度及浸润层次。对颊粘膜鳞癌颈淋巴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作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发现肿瘤厚度≤2mm ,均未浸及肌层 ,无一例发生颈淋巴转移 ;>2mm ,浸及肌层 ,颈转率高达 6 6 .0 0 %;两者颈转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颊粘膜鳞癌厚度与颈转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0.
无牙颌弓分类研究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牙弓,颌弓形状类别的划分,临床上多采用目测方法,将其分成尖园型,卵园型,方园型等。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借助计算机用“聚类分析”法对牙弓、颌弓的分类问题进行研究,并各自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文以“数学模型”为定量依据,以200例无牙上下颌弓为样本,研究并提出对无牙颌弓的分类方法、判别公式及相应的结果,初步探讨其理论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一)样本采集及模型制备,从临床就诊的无牙颌患者中抽取100例上下颌弓间关系基本正常者为样本。其中男性36例,平均年龄63.6岁。女性64例,平均年龄61.4岁。用印模膏取初印,然后刮除组织面及边缘部分制成个别托盘后再用藻酸钠印模材取终印模。将印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