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构建护理敏感指标在提高患者安全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执行用药安全敏感指标后(2016年6月-2017年10月)患者200例为观察组,执行用药安全敏感指标前(2014年12月-2016年4月)的患者200例为对照组。针对本院目前状况,构建护理用药安全敏感指标,并定期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用药安全管理培训及考核,两组患者护理方式一致,观察组另外增加安全用药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药物了解程度、用药错误发生率、药物外渗发生率、溶媒错误率、医嘱纠错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药物作用、使用剂量、使用方法的了解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错误发生率及药物外渗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溶媒错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医嘱纠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护理敏感指标能够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双降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10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气虚痰瘀证患者随机分成4组。基础治疗为受试者均采用低盐低脂饮食,硬斑块1组及软斑块1组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硬斑块2组及软斑块2组在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的基础上,加双降汤,每日1剂口服,各组均连续服用12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斑块面积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各组患者血清中均见较高水平的细胞炎症因子MCP-1、MIF、NF-κBp65、TGF-β1及蛋白酶MMP-1、MMP-9表达。与治疗前硬斑块1组及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比较,软斑块1组及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患者血清中MCP-1、MIF、NF-κBp65、MMP-1、MMP-9水平升高,而TGF-β1水平降低(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硬斑块1组及软斑块1组患者血清中MCP-1、MIF、NF-κBp65、MMP-1、MMP-9水平升高,而TGF-β1水平降低(P0.05),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及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变化尤为显著(P0.01)。与治疗后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比较,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MCP-1、MIF、NF-κBp65、MMP-1、MMP-9水平升高,而TGF-β1水平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硬斑块1组及软斑块1组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P0.05),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及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P0.01),且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优于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P0.05)。治疗后各组均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与硬斑块1组及软斑块1组比较,硬斑块2组加双降汤及软斑块2组加双降汤能明显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积分(P0.05)。结论细胞炎症因子MCP-1、MIF、NF-κBp65、TGF-β1及蛋白酶MMP-1、MMP-9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调控,双降汤及阿托伐他汀可有效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及明显改善颈动脉斑块患者中医证候,二者联合应用疗效更佳,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MCP-1、MIF、MMP-1、MMP-9、NF-κBp65水平,升高血清TGF-β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盆腔放线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3例盆腔放线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盆腔放线菌病患者中有2例有久置宫内节育器病史;3例的临床症状均无特异性,表现为腹痛、发热或泌尿系统症状;其中2例患者伴...  相似文献   
34.
李娜  郑晓丹 《光明中医》2007,22(4):64-67
中药针剂配合常规西医治疗能明显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且毒副作用少、耐受性好.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综述了近年来中药针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概况.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135例,根据胰岛素抵抗指数≥2.8为胰岛素抵抗(IR)诊断标准,将其分为高血压无胰岛素抵抗组(EH无IR)64例,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组(EH伴IR)71例,另选5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 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胱抑素C(Cys-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用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总动脉内径(DCCA)、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管阻力指数(RI)、Crouse积分。结果 m ALB、β2-MG、Cys-C、FINS、HOMA-IR、IMT、RI和Crouse积分在对照组、EH无IR组及EH伴IR组中逐渐增高(P<0.05);HOMA-IR与m ALB、β2-MG、Cys-C、IMT、RI、Crouse积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IR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IR加重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滑动法前牙内收阶段不锈钢方丝摩擦力的变化.方法:选择GAC、3M、TP、TOMY4种0.019英寸×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使用不同时间后的方丝取自恒牙早期拔牙矫治的前牙内收阶段,截取其两侧尖牙远中区域作为检测样本.选择静摩擦系数作为评价方丝摩擦力的指标,使用摩擦力检测仪检测.结果:前牙内收阶段4种不锈钢方丝使用4周、8周、12周、16周及20周期间,静摩擦系数均有所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牙内收阶段4种不锈钢方丝使用20周期间,摩擦力变化无显著性意义,对支抗控制及牙齿移动效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经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以94例经产妇剖宫产病例为研究组.同期94例初产妇剖宫产病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的剖宫产指征、术中出血发生率及其原因。结果经产妇剖宫产指征以头盆不称为多;研究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术中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导致经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宫缩乏力和切口撕裂。结论经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发生率高,应重视经产妇分娩,及早诊断和处理经产妇头位难产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38.
慢性肝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病人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层粘连蛋白(L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11例慢性肝病病人血清HA、PCⅢ、IV-C及LN水平。结果慢性肝病病情轻重以及不同病程之间HA、PCⅢ、IV-C、LN水平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血清HA、PCⅢ、IV-C、LN水平随病情的加重以及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结论慢性肝病病人血清HA、PCⅢ、IV-C、LN水平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和肝功能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损害程度以及血清免疫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197例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慢乙肝重度,慢乙肝轻、中度及急性乙肝(P<0.01);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阴性率最高(P<0.05);重型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ALT、TBil无相关性,与C3、C4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T、IgG、IgA、IgM呈显著负相关(P<0.05~0.01);重型乙型肝炎死亡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存活者(P<0.05).结论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低,HBeAg阴性率高,与病毒变异有关;重型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功能及免疫指标有良好相关性;定量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指导抗病毒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EBNA2免疫组化在不同EB病毒阳性淋巴组织疾病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在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344例EB病毒阳性的淋巴组织疾病,总结EBNA2免疫组化在病变中的表达特点。结果 不同的EBV阳性淋巴组织病变,EBNA2的阳性表达不同:IM中阳性39例(39/46),EBV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3/30),淋巴瘤样肉芽肿1例(1/5),纤维素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2/2),浆母细胞淋巴瘤1例(1/14),免疫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32例(32/58)(包括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21例,HIV相关Burkitt淋巴瘤1例,HIV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原发免疫缺陷疾病相关淋巴组织疾病6例,医源性免疫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2例)。其余均显示EBNA2阴性。(2)不同病变中的EBNA2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不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EBNA2阳性细胞相对较少,并且多呈散在分布,几乎很少见到簇状聚集的情况。EBNA2阳性细胞多表现为≤10个/HPF,少见11~50个/HPF,仅有个别病例显示大于50个/HPF。免疫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中,出现大量EB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