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为临床安全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肺癌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临床药师结合患者用药史、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协助医师分析可能导致TEN的药物,采用诺氏不良反应评估量表和表皮坏死松解症药物因果关系推算法(ALDEN)评估该不良反应与使用替雷利珠单抗的相关性,并调整用药方案。TEN与替雷利珠单抗的使用为“可能”有关或“很可能”有关(诺氏不良反应评估量表和ALDEN评分分别为2分、5分)。临床药师建议暂停抗肿瘤治疗,甲泼尼龙的用量从40 mg/d增至100 mg/d,并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3 d。结果 医师采纳建议,患者的皮肤损伤情况好转,渗出明显减少,疼痛明显减轻。结论 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皮肤不良反应(尤其是TEN),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2.
目的:了解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和合理性,为持续改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等间隔抽样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9月出院患者中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1 283例,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 283例Ⅰ类切口手术中,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401例,总预防应用率为31.25%;预防用抗菌药物以头孢唑林为主,共180例(占44.89%),其次为头孢呋辛155例(占38.65%);选药超出相关管理规定者62例(占15.46%),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 h者148例(占36.91%),单次给药剂量偏大者23例(占5.74%),预防用药时机不适宜者1例(占2.50%)。结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医院必须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持续改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力度,促进抗菌药物临床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和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医院2012年上报ADR监测系统的454例ADR报告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454例ADR报告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分别占58.37%和41.63%;ADR高发于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人群,分别占18.94%和30.84%;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发生ADR比例最高,其次为口服给药途径,分别占70.04%和20.93%;抗菌药物和抗肿瘤药物诱发ADR的比例较大,分别占24.01%和11.67%;ADR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瘙痒等过敏样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39.21%;绝大部分ADR经相关治疗后能完全治愈或好转,分别占55.73%和42.73%。结论医务人员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表现和反应,重视药品的-临床应用管理,提高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调查某院门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并探讨其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及门诊病历系统收集医院门诊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抗凝治疗情况,采用CHA2DS2-VASc评分法评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抗凝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851例患者。其中,男466例(54.76%),女385例(45.24%);平均年龄(66.4±12.4)岁;瓣膜性房颤164例(19.27%),非瓣膜房颤687例(80.73%);合并症排名前3的依次为心力衰竭(478例,56.17%),高血压(346例,40.6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73例,32.08%)。总体抗凝治疗率为62.28%(530/851),单纯抗血小板治疗率为17.86%(152/851),47.74%(253/530)的患者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800例卒中中、高危房颤患者中,502例(62.75%)接受抗凝治疗。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75岁、合并冠状动脉粥...  相似文献   
35.
庞家莲  蒙光义 《中国药业》2012,21(14):75-77
目的探讨影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实施效果的难点和问题,为其顺利实施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依据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现状和基本国情,分析影响《办法》施行效果的原因。结果《办法》存在个别条文不够规范、逻辑不够严密、概念欠清晰、用词欠严谨、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还有目录制定、品规用量限定等技术内容缺陷问题。结论建议依据国家《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进行适当修订,相应内容逻辑严密,用语准确,条文概念内容规范,具有可操作性,以利《办法》的实施和执行。  相似文献   
36.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的RP-HPLC法。方法以茶碱为内标,甲醇沉淀蛋白提取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色谱柱为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20∶80),流速1.0mL·min-1,测定波长为248nm。结果血浆中杂质不干扰样品的测定,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在2.0~700.0mg·L-1范国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最低定量限为2.0mg·L-1,高、中、低浓度的日内和日间变异均小于10.0%,提取回收率在95.31%~98.61%,相对回收率在99.87%~104.67%。结论该方法能准确简便地测定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能满足药代动力学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和临床分布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控制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传播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某三级综合医院临床科室送检的微生物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培养鉴定,并采用最低抑菌浓度测定法进行药敏试验,使用WHONET 5.6统计软件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和临床分布情况。结果医院2016-2018年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CRECO)、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N)、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E)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56%、7.93%、16.70%和54.65%,4种菌株3年间检出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种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液,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和尿液,血液等其他标本中检出率较低。CRECO、CRKPN、CRPAE和CRAB主要分布于ICU、呼吸内科、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但CRECO在烧伤外科中的检出率也较高(11.11%),位居所有临床科室的第2位。结论临床科室需加强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的动态性监测和感染防控,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合理使用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以降低和避免广泛耐药菌株的发生和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体内药代动力学变化,探讨针药结合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乙酰氨基酚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口服对乙酰氨基酚300、600、1200mg/kg),以及电针+对乙酰氨基酚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口服对乙酰氨基酚300、600、1200mg/kg后即刻电针"足三里"穴位20min),共6个组。每组大鼠单剂量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于不同的间隔时间取血,采用RP-HPLC法测定其血浆药物浓度,采用3P87药代动力学程序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观察电针对对乙酰氨基酚吸收和代谢的影响。结果:除了电针+对乙酰氨基酚高剂量组显示为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外,其余5组大鼠体内对乙酰氨基酚药代动力学过程均呈一级吸收的二室开放模型。与对乙酰氨基酚低、中剂量组相比,电针+对乙酰氨基酚低、中剂量组达峰时间(Tmax)提前(P0.01,P0.05),血药峰浓度(Cmax)显著增高(P0.01);吸收半衰期(T1/2ka)明显加快(P0.01,P0.05),但消除半衰期(T1/2ke)基本不变(P0.05);曲线下面积(AUC)显著性增大(P0.01),药物清除率(Cl(s))则减慢(P0.01)。与对乙酰氨基酚高剂量组相比,电针+对乙酰氨基酚高剂量组AUC显著性增大(P0.01),平均滞留时间(MRT)则相对延长(P0.05)。结论:临床针药并用时,必须考虑药物剂量的大小,以及电针对某些药物代谢可能产生的影响,以防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9.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以促进医院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2014年上报国家ADR监测系统的378例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在378例儿童ADR中,男性患儿255例(67.46%),女性患儿123例(32.54%);1~3岁年龄组患儿ADR发生率最高(27.51%);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最主要给药途径,共331例(87.57%);注射用无菌粉末是最主要剂型,有236例(62.43%);引发ADR最多的药品品种是抗感染药(50.26%),而抗感染药中又以头孢菌素类为主(43.68%);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6.35%),主要表现是皮疹、斑丘疹等过敏样反应;大部分ADR经过相关处理后能够痊愈或者好转(分别占64.29%和34.66%)。结论:儿童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剂型、品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用药中需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给药途径、方法、速度等,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和分析外科Ⅱ类切口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Ⅱ类切口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某医院2012-2014年外科Ⅱ类切口手术患者病例165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等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统计分析外科Ⅱ类切口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6560例外科Ⅱ类切口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共349例,感染发生率为2.10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1项影响因素与Ⅱ类切口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1);对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11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全麻、输血、住院时间和急诊手术为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而临床路径、手术风险分级和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为切口感染的保护因素(P<0.01)。结论:加强麻醉和输血的控制和管理,把患者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缩短住院时间,选择择期手术,降低手术风险分级和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可以预防和控制外科Ⅱ类切口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