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6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医药卫生   101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随着大量针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临床试验的开展,对其治疗逐渐达成共识:目前AAV的治疗主要分为诱导缓解,维持缓解和复发治疗,环磷酰胺和糖皮质激素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甲氨蝶呤、霉酚酸酯、美罗华、硫唑嘌呤、血浆置换等的治疗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和定位,AAV治疗更趋于个体化。最近,基于对AAV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为靶向的新的治疗手段,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愈后。  相似文献   
102.
叔丁基羟基类化合物体外抗疟活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叔丁基羟基类化合物对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抑制作用。方法以奎宁为阳性对照,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2(6)-叔丁基-羟基甲酚体外抑制恶性疟原虫生长的活性,采用最小自乘法和几何均数法计算各测试化合物的IC50、IC90和完全抑制裂殖形成平均浓度。结果叔丁基羟基甲酚对体外生长的恶性疟原虫具有抑制作用,IC50和IC90分别是58.585μmol/L和170.411μmol/L,较阳性对照奎宁的IC50、IC90分别高出221.4和148.8倍,所设测试浓度系列内无BHT完全抑制裂殖形成的浓度。结论叔丁基羟基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抑制作用,但有效浓度明显高于奎宁。  相似文献   
103.
背景:开发新的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药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凝结芽孢杆菌(B.coagulans)TBC-169菌株对抗原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以牛结肠黏膜蛋白多次免疫建立大鼠结肠炎模型,予B.coagulansTBC-169菌株制剂和美沙拉秦单独或联合治疗。21d后处死大鼠,评定结肠湿重指数、溃疡指数和组织学评分,测定肠系膜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IgG水平。结果:美沙拉秦组、大剂量B.coagulans组和联合治疗组结肠湿重指数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各治疗组结肠溃疡指数和结肠中上段组织学评分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T细胞转化率显著升高,血清IL-8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剂量B.coagulans组和联合治疗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小剂量B.coagulans组血清IgG水平显著降低(P〈0.01),单用美沙拉秦则无类似作用。结论:B.coagulansTBC-169菌株可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结肠黏膜损伤,其机制与调控炎症因子表达、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4.
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得中缅边境西段缅甸境内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及我国抗疟新药青蒿琥酯及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100%、14.3%及19.0%,半数抑制量(ID_(50)依次为249.5、4.2及12.1nmol/L。3例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咯萘啶的ID_(50)分别为335.6nmol/L和43.1nmol/L;4例抗咯萘啶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青蒿琥酯的ID_(50)分别为260.1nmol/L和5.0nmol/L。结果显示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及氯喹有明显的交叉抗性;抗咯萘啶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无交叉抗性。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程度明显高于云南南部恶性疟原虫,但对其它2种药物的敏感性则无明显差别,提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及咯萘啶无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分析云南省间日疟患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编码区突变多态及其与伯氨喹性溶血现象易发的规律。方法收集云南省2018年经"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治疗的间日疟病例血样。以服用伯氨喹期间患者出现"茶色"尿液体征、G6PD酶活性下降判断为伯氨喹诱发急性溶血。提取血样的人基因组DNA,PCR分别扩增含G6PD基因的12个外显子片段并测序。与G6PD基因非突变型序列比对,用DNAStar11.0、BioEdit 7.2.5等软件整理、拼接测序序列获得G6PD基因的cDNA序列。用MEGA 5.04、DnaSP 5.10软件分析cDNA序列的突变多态、选择效应等。计算突变多态与伯氨喹诱发性溶血发生的相关性系数(r)和比值比(OR)。结果共收集间日疟患者血样184份,获得44份血样的G6PD基因完整cDNA链(长度为1545 bp),其中1条来自溶血病例的基因组。44条c DNA链与非突变型序列比对的突变位点包括c.461 T>A、c.574 C>T、c.786 C>T、c.1059 C>T、c.1311 T>C和c.1376 G>T,频率分别为1.5/10万、1.5/10万、1.5/10万、1.5/10万、45.6/10万和1.5/10万。c.1311和c.1376的双位点突变连锁仅存在于溶血病例的基因组,且c.1376位点突变与伯氨喹性溶血的发生为正相关关系(r=1.000,P>0.05)。44条cDNA链定义为6种单倍型(Hap1~Hap6),单倍型期望杂合度(He)、核酸多样性指数(π)、Ka/Ks比值分别为0.493、0.001和0.062;c.1311单点突变的Hap2占比最多,为68.2%(30/44),高频率突变位点c.1311的等位组成亦最复杂,出现非突变半合(9/44,20.4%)、突变半合(16/44,36.4%)、非突变纯合(5/44,11.5%)、突变杂合(10/44,22.7%)、突变纯合(4/44,9.1%)等5种合子。c.1311位点突变与伯氨喹性溶血发生的OR值为0.6879(P>0.05),未显示关联性。Tjima’s中性检验D值为-1.414(P>0.05),且全段的D值均<1,表明研究序列检出的突变不属于定向选择压力下的非中性突变,Ka/Ks比值为0.062,说明研究序列非常保守、错义突变率低于同义突变率。结论云南省间日疟患者中,常见的G6PD基因编码区突变为c.1311位点的T>C碱基替换,但仅c.1376位点的G>T突变与氧化剂突变诱发性溶血的发生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6.
朱霞  林金盈  韦美秋  蓝梅  李永敢  黄玉葵 《内科》2008,3(6):835-837
目的评价血浆置换治疗重症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RA患者48例均进行血浆置换,同时口服甲氨蝶呤及柳氮磺胺吡啶或来氟米特。第1次血浆置换前和血浆置换后1周进行临床观察及评估。疗效评价主要以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疗效评价指标为标准。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1周,患者多项观察指标如肿胀关节数、触痛关节数、晨僵时间、静息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等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置换治疗后1周达到ACR20患者为52%,达到ACIB0患者为12.5%。48例患者血浆置换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4例,症状均较轻,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血浆置换治疗重症RA的疗效肯定,起效快,短期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了解广西市级尘肺病诊断机构诊断质量。方法对承担广西所有企业粉尘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护尘肺病诊断的全部8个市级诊断机构,每市整群取样粉尘危害严重的2~3个企业,共选取17个企业2011--2013年间一次岗前或岗中职业健康监护的全部受检者共742例,由自治区级3名有尘肺病诊断资质者与当地市有尘肺病诊断资质者共同对受检者进行尘肺病诊断及分期。此结果为检出尘肺病例。查阅有尘肺病诊断证明书者,为诊断尘肺病例。分析尘肺病诊断漏诊率、复诊漏诊率,及其与企业属性、尘肺期别、健康监护年份和时点的关系。结果检出尘肺病例72例,诊断尘肺病例34例,非尘肺误诊为尘肺病4例,尘肺误诊为非尘肺病2侧。尘肺病诊断漏诊率58.3%,误诊率16.7%(Х^2=16.8,P〈0.01)。尘肺病初诊漏诊率为零。复诊漏诊率38.9%。壹期、贰期、叁期尘肺漏诊率分别为61.5%、33.3%、75.0%(Х^2=4.22,P=0.121)。2011年漏诊率88%,2012年25%,2013年100%(Х^2=33.27,P〈0.01)。国营企业漏诊率0%,集体企业43%,民营企业74%(Х^2=11.09,P〈0.01)。复诊漏诊率民营企业61.5%,国营企业O%,集体企业13.3%(Х^2=18.572,P〈0.01)。岗前尘肺漏诊率47.4%,岗中62.3%(Х^2=1.27,P=0.258)。岗前尘肺复诊漏诊率31.6%,岗中41.5%(X2=0.58,P=0.446)。结论广西市级尘肺病诊断质量存在较严重问题,漏诊率高。漏诊的主要原因不是诊断技术,而是诊断管理。复诊漏诊是尘肺病漏诊的重要原因,但非唯一原因。民营企业复诊率最低,漏诊率最高,问题最突出。设立广西职业病诊断质量控制中心,加强职业病诊断科学管理;将尘肺病复诊率、尘肺病漏诊率列为广西尘肺病诊断机构诊断质量及资质认证指标,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推拿治疗大学生颈肩部肌肉劳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整体施术和局部施术进行治疗,整体施术手法包括推、滚、按揉、点、弹拨、拿、拔伸、叩击等,局部施术手法是在患者局部肌肉群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拔罐法对颈肩部肌肉劳损患者进行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4%,高于对照组的53%,2组比较,P〈0.05。结论推拿治疗颈肩部肌肉劳损能够缓解颈肩部肌肉痉挛状态,恢复颈部活动度,减轻颈肩部疼痛。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比较容积旋转调强(VMAT)、固定野调强(IMRT)和三维适形(3D-CRT)放疗技术在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治疗中的剂量学参数,分析3种治疗计划的剂量学特性。方法:选择12例局部复发的鼻咽癌患者,采用Pinnacle 9.2和eciseplan 2.03治疗计划系统,每例患者均设计VMAT﹑IMRT和3D-CRT ,比较3组计划的剂量分布及危及器官受量等。结果: MAT及IMRT组适形度指数(CI)相似,但均优于3D-CR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计划的靶区不均匀指数(HI)相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RT组机器跳数(MU)及出束时间优于其他2组,VMAT组优于IMRT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及器官受量,3组计划脑干及晶体受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组和IMRT组脊髓、视神经、视交叉和大脑颞叶的受量明显优于3D-CR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VMAT组与IMR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种放疗技术的治疗计划剂量分布有差异,VMAT与IMRT计划均能较好覆盖靶区,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满足临床需求。VMAT计划的靶区适形度、MU和出束时间优于IMRT计划。3D-CRT仅在MU和治疗时间上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