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3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中国HIV-1C亚型代表株候选疫苗免疫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1年发现艾滋病至今,艾滋病毒(HIV)累积感染了近5000万人,造成近1400万人死亡,其主要感染人群是青壮年[1]。HIV的蔓延给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并会对公共财政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HIV1的流行自1994年以后进入快速增长期,HIV1多种亚型(A、B、B’、C、D、E、F)在我国流行[2],如果不尽快控制其流行,到2010年累积感染者有可能突破1000万人[1]。有效的疫苗是控制HIV流行的根本手段。我国流行亚型主要以B’亚型和C亚型为主,大约占流行亚型的45%和36%。针对这一流行趋势,我们在杆状病毒系统表达了我国…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桥本甲状腺炎伴甲状腺肿与肠道菌群物种分布及丰度是否相关。方法 收集31例临床粪便样本,其中健康受试者10例(A组),桥本甲状腺炎伴甲状腺肿组9例(B组),桥本甲状腺炎不伴甲状腺肿组12例(C组),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描述3组肠道菌群的特征。结果 3组共聚类16 941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A组肠道菌群样本OUT组成分布相对集中,B组及C组的菌群多样性下降,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科水平上,B组的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丰度显著低于A组和C组,而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韦荣氏球菌科(Veillonellaceae)丰度显著高于A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B组患者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s)显著低于A组和C组,而普氏菌属(Prevotella)显著高于A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桥本甲状腺炎伴甲状腺肿患者物种分布和丰度发生改变,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中拟杆菌科及菌属、普雷沃氏菌科、韦荣氏球菌科、普氏菌属可能是区别桥本...  相似文献   
53.
辐射旁效应是近几年来放射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它是指直接受照细胞周围细胞的反应,这些反应包括DNA损伤[1]、基因突变[2]、姐妹染色单体互换[3]和细胞死亡[4]以及保护性反应[5]、凋亡[6]、适应性反应[7]等。目前对辐射旁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子及细胞水平旁效应的机制、活体旁效应及旁效应在放射治疗肿瘤中的作用等方面。本文主要就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在辐射旁效应产生中的作用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评价两步法在超声引导下单纯性甲状腺囊性结节伴出血硬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9—2021年于南京市中医院超声科行甲状腺结节穿刺治疗的患者47例。传统治疗组对单纯性囊性结节伴出血患者仅进行超声引导下抽液+硬化治疗术;两步法是在传统超声引导下抽液+硬化治疗基础上,治疗术后3~4 d,再次对囊腔内渗出液进行单纯抽液治疗。术后1周、1、3、6个月观察囊肿变化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传统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57.9%,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后,囊肿缩小率分别为:44.1%,65.5%,76.3%,83.2%,术后6个月复发率68.4%;两步法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96.4%,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后,囊肿缩小率分别为:60.4%,81.7%,91.8%,95.4%,术后6个月复发率降为25.0%。结论 两步法可以明显减少囊肿复发率,增加囊肿缩小率,加速囊肿吸收的进程,而不增加患者的任何不良反应,是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E)的长期预后,并分析影响APE和死亡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诊治的276例恶性肿瘤合并APE患者为APE组,按照1:1比例选择年龄和肿瘤类型和分期匹配的、无APE的276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随访患者预后情况,随访截至时间为2020年1月1日,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生存情况,并分析影响APE和死亡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552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平均年龄(51.8±24.5)岁。绝大多数原发肿瘤为肺(114例)、子宫(62例)和卵巢(47例)。多数为高危患者(44例)和中危患者(205例)。低危APE患者无典型临床表现,而中高危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及晕厥等临床表现。与对照组比较,APE组的BMI较低,而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慢阻肺、静脉曲张、中心静脉置管较多,血压较低,心率较快,动脉氧分压更低,而D-Dimer和BNP等更高,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干预在膀胱癌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某三甲级医院泌尿外科实施根治性膀胱全切加输尿管皮肤造口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与干预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自我管理干预。干预6个月后,...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以单纯升主动脉扩张为主要表现的大动脉炎的病例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方法:对1例以单纯升主动脉扩张为主要表现,而无其他动脉及其分支狭窄闭塞的大动脉炎患者,进行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以"发热、咳嗽、胸背疼痛"入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经除外感染性疾病,并完善相关动脉血管检查发现:升主动脉增宽,降主动脉近段、右侧无名动脉、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近段管壁增厚水肿,考虑"多发性大动脉炎"转入风湿免疫科给与口服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症状改善。3个月后电话随诊,病情稳定未进展。经文献检索国外类似报道5例,复习文献发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血管多普勒检查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可用于早期诊断及炎症活动的评估,术前及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结论:单纯以升主动脉扩张为首发表现,而无其他血管狭窄闭塞的TA病例临床少见。疾病多处于早期,且伴有血管炎性活动;大血管检查发现早期管壁的炎症水肿、增厚是管腔狭窄出现前做出诊断大动脉炎的最重要依据,应仔细甄别,以免漏诊。规范的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肺动脉同时受累的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诊断为冠状动脉、肺动脉同时受累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均有主动脉及分支不同程度、部位的受累,例1患者合并右冠状动脉主干开口管腔重度狭窄,右肺动脉闭塞。例2患者左冠状动脉主干管腔次全闭塞,右冠状动脉开口处管壁不规则增厚,右上肺动脉及其分支闭塞,2例患者均经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症状改善。经文献检索国外报道2例冠状动脉、肺动脉同时受累的大动脉炎病例,复习文献发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可用于早期诊断及炎症活动的评估,术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结论:冠状动脉、肺动脉同时受累的大动脉炎患者,血管病变广泛,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预后极差。因此应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意识,规范免疫抑制治疗,必要时介入及手术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9.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心钠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探讨二者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期望这两者能够有助于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首次发病并在24h以内到我院就诊、经头部MR检查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并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且排除了急性脑梗死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所有患者发病48h以内的血清心钠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结果:(1)脑梗死组的心钠素和血管紧张索Ⅱ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l);(2)在脑梗死组中,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心钠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均高于单纯脑梗死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钠素和血管紧张素Ⅱ与脑组织损伤有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血清中的心钠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心肺反应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34名稳定期COPD患者(Ⅰ期8例、Ⅱ期15例、Ⅲ期10例和Ⅳ期1例)和2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递增功率至症状自限的踏车运动,同步实时测定摄氧量(VO2)和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在运动前和运动高峰时抽取桡动脉血,测定及计算PO2、PCO2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测试最大摄氧量(VO2max)、呼吸储备(RR)、呼吸困难(Borg)评分、氧脉搏和心率储备等心肺功能指标。结果:COPD组VO2max(15.81±3.65ml/min/kg)与对照组(18.96±6.10ml/min/kg)比较明显降低(P=0.042);COPD组运动高峰时RR(14.45±18.30L/min)明显低于对照组(37.05±23.56L/min)(P=0.004);COPD组rBorg评分(4.27±2.01)明显高于对照组(1.75±1.50)(P=0.034)。两组氧脉搏和心率储备无显著性差异。COPD组运动状态下P(A-a)O(226.37±15.40vs10.26±22.65mmHg)和PCO(242.33±3.65vs40.29±4.46mmHg)较静态时明显升高。结论:COPD患者运动时肺反应异常是导致其运动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