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4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研究机械性碎栓治疗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3例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发展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施行了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单纯机械性碎栓治疗5例,机械性碎栓联合接触性溶栓治疗的患者18例.术后规范抗凝治疗12个月,同时筛查静脉窦血栓病因,并给予相应处理.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包括眼底视盘检查、GCS评分、mRS评分,腰穿和MRV或DSA检查.结果 机械碎栓治疗后即刻,所有患者静脉窦主干血流恢复.患者出院前神经功能评分2.1±1.1较术前3.7±1.2明显改善(P<0.05),GCS评分11.5±4.6较术前10.5±3.4明显改善(P<0.05),其中mRS评分0~1分患者9例,2分6例,3分及以上7例,死亡1例,另有4例自动出院后死亡.术后3个月回访,所有患者眼底视盘水肿消失,腰穿压力恢复正常,mRS评分0~1分患者14例,2分3例,3分1例.术后12个月mRS评分0~1分患者17例,2分1例,未见患者血栓复发.结论 机械碎栓是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或者是重症患者应尽早采用机械性碎栓治疗.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介入再通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进行血管腔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共入选10例患者,双入路介入再通均获得成功,未出现近期手术并发症,随访15 d至6个月,经血管彩超及颅外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均显示血流通畅良好,未发现病变部位再狭窄。结论对于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再通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操作简单,患者症状改善快且明显,可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3.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起病后2~24h进行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量50~130万U(平均85万U)。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1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30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31例。闭塞的颈内动脉再通14例,大脑中动脉再通29例,大脑中动脉分支再通3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再通20例。11例因血管狭窄明显,溶栓后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108例,并发脑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15例。结论超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好,见效快,用药总量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适应证、技术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3月至2001年10月收治的经血管内方法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14例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14例患者中9你是2001年以前的病例,单纯采用血管内球囊扩张术,而2001年5例患者全部采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采用球囊扩张的9例患者成功扩张5例,从术前平均狭窄67%扩张到术后的18%,2例由于球囊到位困难而放弃,2例患者出现与技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该5例手术成功的患者,经过平均21个月随访,症状消失2例,所有患者随访期间病情平稳,无卒中发生。5例近期使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4例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从术前的平均85%下降到术后的平均10%,大脑中动脉血流明显增加。1例在支架到位后出现血管破裂。短期随访无卒中再发作(3-5个月)。结论: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以及支架置入术对于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治疗有效,技术可行。支架血管内成形术虽然刚刚起步,更有发展潜力,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55.
脑缺血外科治疗指征和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缺血外科治疗的指征和方法。方法对46例脑缺血病人手术前后的临床、影像学、脑血流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30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随访期内有4例发生TIA,无一例发生完全性卒中。6例行颞浅动脉脑表贴敷术,随访期内4例症状改善,2例无变化。无永久手术并发症。结论在适应证选择正确的前提下,脑血流恢复和重建手术可改善脑缺血症状,预防完全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6.
日常生活中,“如厕间、洗澡间、酒席间、电视间、游泳间、吸烟间、棋牌间、鼾睡间、起居间、太平间”是引发心肌梗死的危急“十间”,怎么预防?怎么急救?请看图学习。  相似文献   
57.
机械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机械可脱式弹簧圈 (MechanicalDetachableSpiral,MD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方法 :对 1995年 3月~ 1998年 7月利用MDS栓塞的 64例 66个颅内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个动脉瘤中 ,10 0 %栓塞的 2 5个 ,占 3 7 9% (2 5 /66) ;95 %的 19个 ,占 2 8 8% ;90 %的 11个 ,占 16 7% ;80 %的 6个 ,占 9 1% ;<80 %的 5个 ,占 7 6%。 5 5个 (83 3 % )动脉瘤达 90 %以上栓塞。死亡 2例 (3 1% ) ,永久并发症 3例 (4 7% )。结论 :应用MDS进行囊内栓塞 ,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8.
支架术治疗症状性MCA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支架术治疗症状性MCA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探讨规范的围手术期管理在并发症防治中的意义。方法对26例症状性MCA狭窄患者行支架术,手术患者均实施规范的围手术期管理,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发生率。结果手术成功率92.4%(24/26),术后造影显示MCA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下降至不到10%。围手术期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血管痉挛1例,血管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1例,高灌注综合征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死亡1例。其中血管急性闭塞、支架内血栓形成与围手术期管理不善有关。结论支架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手术成功率高,疗效确切;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对于防治支架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绝大多数并发症的发生,使手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59.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结果 2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8例,视力改善12例;3例症状无改善,出院前22例患者测脑脊液压力正常,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21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0.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急诊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主干或其较大主要分支闭塞17例,双侧椎动脉闭塞4例,一侧椎动脉闭塞,另一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严重狭窄5例,未见血管闭塞19例。符合动脉溶栓条件,实施接触性动脉溶栓的病人45例。结果45例病人溶栓后血管成功再通17例(65,4%),血管不成功再通9例(34.6%)。30例疗效好。溶栓后发现基础血管中重度狭窄5例,溶栓后近期复发1例,颅内出血2例,死亡5例,病死率11%。结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