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李辉  王贵强  赵众  于洋 《北京医学》2005,27(2):121-121
1999年9月至2003年11月,我们共收治苯酚烧伤患者48例,经治疗均痊愈,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48例,男46例,女2例;年龄18~47岁;均为工作中因苯酚泄漏或喷溅致伤,苯酚浓度为99.99%,温度60~120℃.  相似文献   
162.
目的 以标准剂量的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评价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IFNα-2b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筛选符合要求的2型/3型CHC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Y型PegIFNα-2b组和PegIFNα-2a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疗程24 w,停药随访24 w。采用Abbott RealTime HCV Genotype II检测HCV基因型,采用Cobas TaqMan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详细记录不良事件。主要疗效指标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并进行非劣效检验。结果 本试验实际入组2型/3型CHC患者255例,实际治疗241例。全分析集(FAS)数据显示,158例试验组和83例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5.4%(95% CI 79.94%~90.94%)和79.5%(95% CI 70.84%~88.20%,P=0.2402);对符合方案分析集(PPS)人群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7.9%(95% CI 82.45%~93.27%)和85.9%(95% CI 77.82%~94.01%,P=0.7060),率差的95%可置信区间均符合非劣效标准;对PPS人群分析显示,85.8%受试者获得了早期病毒学应答(RVR),RVR的阳性预测值为90.1%;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分别为95.6%和95.2%,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和3.6%。结论 应用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CHC患者,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IFNα-2b具有与对照药物PegIFNα-2a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3.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肝脏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已成为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及和临床有关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肝脏疾病中,检测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可作为反映肝脏炎症活动程度、肝细胞损伤程度、病情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的一个较为敏感的指标。本文就其产生、结构、生物学意义以及在病毒性肝炎等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64.
165.
王贵强  周业江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8):3263-3265
随着对肿瘤免疫机制的不断研究,肿瘤的免疫治疗已成为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试验主要集中在应用最有效的提呈肿瘤抗原给特异性T细胞的方法(如DC疫苗),或体内、体外用刺激性细胞因子如IL-2、IL-12或IFN-α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166.
目的 探讨输血医师参与临床会诊的效果,为输血医师参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输血医师参与临床会诊前(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院并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5 224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输血医师参与临床会诊前、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9%和1.48%(x2=5.674,P=0.021),住院患者输血率分别为4.85%和3.55%(x2 =135.5,P<0.01),平均异体输血量分别为0.563 U和0.420 U(t=3.986,P=0.016),轻、中和重度贫血患者输血的构成比分别为5.40%和0.23%,29.60%和17.90%及65.00%和81.80%(x2=237.6,P<0.01).结论 输血医师参与临床会诊后,有助于临床救治.  相似文献   
167.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经被批准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与此同时,接受ICI治疗且具有慢性肝脏疾病背景的肿瘤人群大幅增加。慢性肝脏疾病是否影响ICI的疗效和安全性逐渐成为热点问题。本文简要概述合并不同类型慢性肝脏疾病(慢性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等)基础的肿瘤(原发性肝癌、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患者应用I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CI治疗后HBV再激活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存在慢性肝脏疾病基础的肿瘤患者ICI使用诊疗规范的制订和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8.
细胞疗法是区别于传统药物的新兴疗法,其中免疫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治疗肝脏疾病最有前景的两类细胞,其展现的治疗效果已经初见成效。本文对肝脏疾病领域相关的细胞疗法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不同细胞疗法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并对细胞疗法在肝脏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9.
自身免疫性肝病因治疗选择和方式比较局限,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SC)作为干细胞治疗最常见的细胞来源,在调节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最近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MSC及MSC-EV可以抑制肝脏多种促炎细胞的激活和增殖,如Th1、Th17和M1巨噬细胞,调节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不同亚群的分化,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促进抗炎细胞的增殖,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本文就MSC以及MSC-EV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治疗方面的临床试验,及其免疫调节作用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机制进行综述,并简要概述了MSC以及MSC-EV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在用途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0.
吴学杰  王贵强 《传染病信息》2011,24(4):203-205,210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疗法是很有前景的一种生物疗法.目前对DC疫苗用于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和肝癌等恶性肿瘤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其中一些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此外,对DC疫苗用于慢性HBV和HIV感染也进行了初步临床研究,并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本文对DC疫苗在肝癌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