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2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9 毫秒
111.
目的 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条件对刺五加生长及光合生理参数的共同影响,可为规范化种植和合理开发利用刺五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该研究使用三年生刺五加为实验样本,通过测定株高、叶片数、叶面积等生长参数以及光合生理参数,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刺五加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 株高、叶片数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显著低于空白组,叶面积在干旱胁迫条件高于空白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在空白组与中度干旱胁迫组中无显著性差异,这些参数在重度干旱胁迫组中显著降低,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则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而增加。随着处理时间的进行,初始荧光在重度干旱胁迫组高于空白组,中度干旱胁迫组则低于空白组;最大荧光在重度干旱胁迫组显著低于空白组;潜在光化学效率和最大光化学效率则在中度干旱胁迫组显著升高。结论 干旱胁迫条件可显著抑制刺五加的生长,重度干旱条件可显著抑制刺五加叶片光合作用,这种作用与其调节气孔大小有关,而与光反应中心的活性无关。  相似文献   
112.
为了更好地对黑龙江省大型真菌进行开发利用,该文经大量文献整理,较为全面地统计了黑龙江省已知大型真菌的种类数目。黑龙江省大型真菌共546种,隶属于53科13目6纲2亚门。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了分类、归纳和评述。食用真菌320种,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214种,药用价值中具有抗癌作用真菌167种,木腐菌141种,外生菌根菌141种,毒菌88种,食毒不明的大型真菌67种,黑龙江省大型真菌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3.
李瑞明  王振月  王丹  陈金铭 《中国药房》2009,(36):2851-2853
目的:对类叶牡丹进行生药学研究,为开发和利用该植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理化鉴别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确定了类叶牡丹的生药学鉴定特征。结论:本方法适用于类叶牡丹基源的鉴定,可为实现其质量标准的建立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4.
不同生长期栽培及野生平贝母的总生物碱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平贝母中总生物碱的分布,为平贝母地上部分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平贝母生物碱组分的分离对比采用薄层色谱法;总生物碱含量测定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结果:平贝母不同生长部位的生物碱组分存在差别。平贝母栽培品地上部位在营养生长期、花期、果期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地下部位的2.361,2.310,2.193倍,平贝母野生品地上部位在营养生长期、花期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地下部位的1.870,1.496倍。结论:平贝母植株中总生物碱含量虽略有波动,且不同生长部位生物碱组分存在差别,但总体上平贝母地上茎叶的总生物碱含量高于地下鳞茎,存在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建立 HPLC 法同时测定土荆芥挥发油中驱蛔素、对伞花烃和α-萜品烯的方法。方法 采用 Agilent SB-C18 柱 (250 mm×4.6 mm, 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 (60∶40);体积流量为 1.0 mL/min;检测波长为 224 nm;柱温为 30 ℃。结果 驱蛔素、对伞花烃、α-萜品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 2.02~40.4 mg/mL (r=0.999 4)、0.525~10.5 mg/mL (r=0.999 8)、0.376~7.52 mg/mL (r=0.999 7);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98.60% (RSD=2.06%)、102.51% (RSD=2.70%)、96.92% (RSD=2.32%)。结论 本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同时测定土荆芥挥发油中驱蛔素、对伞花烃、α-萜品烯的量。  相似文献   
116.
刺五加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在临床和制药行业具有广泛应用。由于受到野生资源量的限制,必须加快刺五加的品系繁育和人工栽培。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及代谢标识物鉴别相结合的最新研究技术,对不同性别类型的中药刺五加进行区分,力求解决中药材刺五加遗传背景复杂、不同性别类型药材的鉴别困难的问题。结果发现11个次生代谢产物贡献于两个不同性别类型的刺五加,可视为区分刺五加性别类型的生物标记物。这些生物标记物主要包括黄酮、香豆素、萜类和有机酸类,它们均是与刺五加治疗作用相关的主要活性成分。在这些有重要价值的次生代谢物中,黄酮、蒽醌和有机酸在短花丝类型刺五加中高表达,而香豆素、萜类在长花丝类型中高表达。因此,通过监测这些高表达的代谢物,可选择性地栽培具有较高药用相关成分的刺五加。  相似文献   
117.
目的:建立制备毛脉酸模无菌苗及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方法。方法:通过摩擦种皮、种子浸泡时间、消毒次数、消毒剂种类、消毒时间以及种子贮存时间等因素研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探讨建立无菌苗培养体系的最佳方法;以获得的无菌苗的下胚轴为外植体,通过在MS基本培养基中附加6-BA和2,4-D两种激素不同配比筛选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优培养基配方。结果:制备毛脉酸模无菌苗的方法为:挑选粒大饱满的新种子,120目砂纸摩擦种皮,蒸馏水浸泡24h,75%酒精中浸2min,无菌水冲洗3次,10%NaClO溶液处理10min,无菌水冲洗5次,将其放置在有两层湿润的无菌滤纸的培养皿中10h,再进行第2次消毒,10%NaClO溶液处理8min,无菌水冲洗5次,在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中培养即可获得大量无菌苗;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优培养基为MS+3.0mg/L 6-BA+1.7mg/L 2,4-D。结论:建立了毛脉酸模无菌苗培养体系,得到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优培养基,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测定不同地理种源秦皮的树皮及叶中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使用Novapak C18柱,检测波长348nm,外标法。结果:进样量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秦皮甲素与秦皮乙素的r值分别为0.9992,0.999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2%,99.2%,RSD分别为2.24%,2.15%。因地理种源不同而造成的秦皮质量差异明显存在,陕西产秦皮质量上乘。结论:本法操作快速、简便、易行,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好,适用于秦皮含量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119.
目的:通过对不同加工方法处理的刺五加中异秦皮啶进行含量测定,为选择刺五加适宜加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刺五加地下器官(根及根茎)及地上器官不同组织(茎木质部和茎皮部)中的异秦皮啶含量影响规律.结果:在阴干、晒干及60℃烘干三种加工方法中,以60℃烘干的效果较好.结论:本试验为选择刺五加适宜加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0.
王振月  杨润福 《中药材》1996,19(12):603-605
本文报道用样地法,调查分布于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的毛脉酸模在群落中的频度和密度,并用统计学方法,推算出全省可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