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6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以及甲钴胺对其治疗的作用效果。方法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13例,均行尿微量白蛋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并对糖尿病肾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进行分组以研究甲钴胺对其治疗的作用效果。结果糖尿病伴糖尿病肾病组(DN+组)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不伴糖尿病肾病组(DN-组),甲钴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明显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糖尿病肾病关系密切,甲钴胺治疗可降低糖尿病肾病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讨阿霉素肾病(AN)大鼠肾脏清道夫受体A(SR-A)基因表达水平与脂质代谢及肾脏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法制备AN大鼠模型, RT-PCR法检测大鼠肾脏SR-A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N大鼠尿中蛋白排泄量明显增加(P<0.05),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降低(P<0.05),血脂水平升高(P<0.05),AN组大鼠肾脏SR-A基因表达水平(1.17±0.13)亦高于正常组(0.74±0.14)(P<0.05)。电镜下AN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内皮细胞增生,严重者肾小球基膜增厚,模糊不清,内皮细胞呈连拱状。结论:正常大鼠肾脏有低水平SR-A基因表达,AN大鼠肾脏SR-A过度表达与肾脏脂质代谢异常有关,也是造成肾脏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观察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心率变异(HRV)与血清胃泌素(GAS)的动态变化。方法对15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例组)分别于脑损伤后第1、3、5、7天行HRV各项指标及血清GAS检测,并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观察HRV、GAS的动态演变趋势。结果病例组HRV指标中RR间期标准差(SDNN)、低频段功率(LF)、极低频段功率(VLF)、低频段与高频段功率之比(LF/HF)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血清GAS水平增高(P<0.05)。病例组HRV及GAS均于脑损伤后第3天时变化最明显,且两者动态变化趋势相反。病例组伤后第1天血清GAS水平与SDNN呈负相关(r=-0.531,P<0.05)。结论重型脑损伤后血清GAS水平升高,HRV降低,这可能与脑损伤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24.
腘静脉穿刺治疗下肢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为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约有25%~50%的患者发展为栓塞后综合征[1],严重影响患肢功能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收集我院2007年6月至2011年4月36例DVT患者,行腘静脉穿刺经导管抽栓、溶栓、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等综合技术的应用,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7例,女29例;年龄36~64岁,平均(46.8±14.3)岁;治疗持续时间2~6d,平均(3.6±1.3)d。患肢:右下肢3例,左下肢33例。血栓部位类型:6例为中央型,30例为混合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16例行下肢顺行静脉造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实施延续性健康教育提高康复期乳腺癌患者自我效能感的效果。方法 2012年1-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择期手术的术后康复期乳腺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随访,观察组采取延续性健康教育形式的随访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自我效能感。结果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延续性健康教育可增强康复期乳腺癌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健康行为方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6.
目的:观察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ESRD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时留取桡动脉0.5~1 cm,共43例.年龄相匹配的因外周血管疾病行血管手术4例患者的动脉作为对照,对照组肾功能正常.采用DNA片段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上述二组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用凋亡指数表示.临床指标包括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凋亡指数与上述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ESRD患者的动脉中膜可见到明显的VSMC凋亡,而在对照组血管中膜,只见到极少量凋亡的VSMC.ESRD患者的VSMC凋亡指数与临床指标中的血磷、钙磷乘积、LDL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ESRD患者动脉存在明显的VSMC凋亡;血磷、钙磷乘积和LDL升高可能是VSMC凋亡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探讨超声探测甲状腺结节钙化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924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超声资料和病理结果,探讨钙化、微小钙化、粗大钙化和边缘环状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单发结节伴钙化和多发结节伴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组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 结果 甲状腺良性疾病钙化和微小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2.05%和6.50%,甲状腺癌则为80.07%和51.53%,甲状腺癌钙化和微小钙化的发生率高于良性疾病(P<0.01);单发结节和多发结节伴钙化的恶性率分别为53.31%和22.16%,伴微小钙化的恶性率则分别为74.12%和47.92%,单发结节伴钙化和伴微小钙化的恶性率均要高于多发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0岁患者钙化的恶性率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P<0.05);微小钙化的恶性率在44岁及以下年龄组>44岁以上年龄组(P<0.01).结论 钙化和微小钙化是甲状腺癌的高危因素,单发结节和年轻患者的钙化和微小钙化的恶性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8.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特殊的抗炎作用,又称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是这类药物的代表,故也称阿司匹林类药物.长期大量服用解热镇痛药可导致间质性肾炎,也有人称其为镇痛剂肾病[1],认为这是一种独立的肾脏疾病.本文回顾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由解热镇痛药引起间质性肾炎的病例,并对其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做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分析1989-2015年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35岁成年人膳食维生素摄入的现状及长期变化.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89-2015年和"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2015年涵盖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随访调查数据.以18~35岁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分析膳食维...  相似文献   
130.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人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及聚集性。方法 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中有完整体格测量、血样检测及人口经济特征数据的5 456名18~59岁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于2005年发布的标准判定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包括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和HDL-C降低。同时存在≥2个危险因素定义为危险因素聚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口经济因素与各代谢性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2015年我国15省份约有80.8%的成年人有≥1种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约有54.0%的成年人存在危险因素聚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地区分布与主要代谢性危险因素存在显著关联。在调整了其他因素后,成年女性中心性肥胖和HDL-C降低的危险性高于成年男性,而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和TG升高的危险性低于男性。45~59岁成年人除HDL-C降低外的4项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均高于18~44岁组。东部地区成年人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结论 仅有<20%的18~59岁成年人不存在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一半以上的成年人有≥2种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和地区分布是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在高危人群中优先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及早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