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医药卫生   83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王康  杨春 《肿瘤防治研究》2021,48(10):952-957
目的 探讨T1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肿瘤出芽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在T1期食管鳞状细胞癌(SCC)切除组织中查找肿瘤出芽,并分析肿瘤出芽与内镜分型和各种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验证肿瘤出芽是否可作为衡量浅表浸润性食管癌侵袭性的一项有用指标。结果 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标记后肿瘤出芽检出率有明显提高(P<0.05)。肿瘤出芽检出率在T1b期食管SCC患者显著高于T1a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肿瘤出芽检出率显著高于无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B期者肿瘤出芽检出率显著高于ⅠB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出芽在T1期食管SCC中检出率较高;EGFR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可提高食管SCC中肿瘤出芽的检出率;当T1期食管SCC出现肿瘤出芽时提示其更具侵袭性。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全血标本红细胞浓度对不同放置时间后血糖测定结果影响,为科学分析不同红细胞浓度患者全血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后血糖检测结果变化机理,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体检中心和住院部不同红细胞浓度的血糖正常人员的抗凝静脉血标本,根据标本红细胞浓度分为低红细胞浓度标本组(RBC-L组,n=20)、正常红细胞浓度标本组(RBC-N组,n=20)和高红细胞浓度标本组(RBCH组,n=20),各组标本即刻做血糖测定,然后放置1、2、3、4、5、6、7、8、12和24h后分别测定血糖(GLU)并记录,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组标本不同放置时间血糖测定结果、平均每小时血糖下降量和血糖下降累积量变化。结果 3组血标本放置4h后血糖结果均低于该组即刻检测结果,且RBC-H组血标本放置同样时间后的血糖结果低于RBC-N组,RBC-N组血标本放置同样时间后的血糖结果低于RBC-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血标本放置4h后的平均每小时血糖结果下降量和血糖下降累计量均低于放置2h内的改变量(P0.01),且RBC-H组血标本放置同样时间后平均每小时血糖结果下降量和血糖下降累计量高于RBC-N组,RBC-N组血标本放置同样时间后平均每小时血糖结果下降量和血糖下降累计量高于RBC-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血抗凝标本放置时间越长,血糖结果越低,但随着标本放置时间延长,血糖下降速度变慢。全血抗凝标本离体后血糖下降速度与标本内红细胞浓度呈正相关,红细胞浓度越高,血糖下降速度越快,提示对于高浓度红细胞患者血糖检测标本更需要及时检测,高红细胞浓度全血标本离体后血糖下降速度快可能与红细胞摄取葡萄糖速度快有关。  相似文献   
93.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癌晚期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以及常规抗贫血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化疗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每次150U/kg,皮下注射3次/周,疗程8周,比较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比容,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在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后的第4周和第8周,有效率为33%(10/30)和67%(20/30),对照组效率为10%(3/30)和17%(5/30);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比容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相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相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以及治疗后8周相比较没有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同期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KPS评分较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重组人EPO可以有效的治疗胃癌相关性贫血,改善患者贫血状态,临床效果良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术食管胃颈部吻合中的临床应用,总结其经验。方法将苏北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经"颈、胸、腹"三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850例,按手术先后分成A、B两组。A组行管状胃代食管手术,共425例,男287例,女138例;年龄(58.2±11.5)岁,其中食管上段癌27例,食管中段癌346例,食管下段癌52例。B组行全胃代食管手术,共425例,男298例,女127例;年龄(58.5±12.8)岁,其中食管上段癌33例,食管中段癌338例,食管下段癌54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患者,A、B两组手术时间[(175.0±12.8)min vs.(171.0±10.5)min,t=1.702,P>0.05]和术后住院时间[(16.0±8.5)dvs.(16.3±8.8)d,t=1.773,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个月,无失访,A组吻合口瘘(χ2=5.550,P<0.05),反流性食管炎(χ2=9.150,P<0.05),胸胃综合征(χ2=10.500,P<0.05)等并发症发生率比B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05)。结论在经"颈、胸、腹"三切口治疗食管癌手术中,管状胃代食管更符合生理解剖要求,降低吻合口瘘、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5.
林鹏耀  王康  李娜  于书静  李茜  李爽  李铭明 《眼科新进展》2012,32(12):1134-1136
目的观察视网膜光凝术后Tenon囊下注射曲安奈德(posterior sub-Tenon injection of triamcinolone acetonide,PSTA)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120只Brown-Norwa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鼠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后1d组、3d组、7d组及PSTA后1d组、3d组、7d组,每组15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糖尿病大鼠仅制作糖尿病模型,PRP组造模后予以激光光凝右眼鼻侧视网膜,PSTA组光凝后即刻行PSTA50μL。OCT3测量各组大鼠颞侧视网膜厚度,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厚度为(203.2±12.2)μm,糖尿病组较正常组增厚,为(235.3±9.3)μm(P<0.05)。PRP后1d组、3d组、7d组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23.5±13.3)μm、(245.8±10.4)μm、(242.4±8.3)μm,均较正常组增厚(均为P<0.05),PRP后3d组较糖尿病组亦增厚(P<0.05)。PSTA后1d组、3d组、7d组大鼠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22.3±10.5)μm、(239.7±9.8)μm、(215.8±8.6)μm,均较各时间点PRP后降低,但仅PSTA后7d组较PRP后7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STA后7d组亦较糖尿病组视网膜薄(P<0.05)。结论 PSTA不仅可以抑制由视网膜光凝导致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厚度的增加,而且还可明显减轻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增厚。  相似文献   
96.
为证明多元主体协作机制在国境口岸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其建设方案,该文以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协作机制的应用为例,描述了国境口岸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的任务需求,分析单一主体应对疫情防控工作的弊端,评价多元主体协作机制对于国境口岸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其目前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口岸重大呼吸道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97.
目的建立一个科学的呼吸道传染病风险评估体系,提高口岸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对检验检疫机构在甲型H1N1流感中的防控经验进行回顾研究,同时采取德尔菲法对风险评估因素进行确认和判定,利用矩阵分析方法确认风险水平。结果确立了口岸呼吸道传染病传入的可能性影响因素和危害程度影响因素,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早期的评估中客观准确。结论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口岸呼吸道传染病风险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98.
为了研究建立国境口岸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应急物资配置机制,本文参考北京口岸2009年甲型H1N1流感防控情况,首先阐述了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检验检疫防控应急物资的定义和特点,进而按照用途和需求特征对应急物资进行了分类分级,明确了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应急物资配置机制建设思路,从采购和管理方面提出国境口岸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应急物资配置机制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99.
患者女性,35岁,主因进行性行动迟缓、右足挛缩变形近3年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僵硬和持物时左手抖动,约半年后发展至右侧肢体,并出现右足挛缩、疼痛,泡于热水中可缓解,无晨轻幕重现象,无智能减退、抽搐、骨骼疼痛及吞咽困难,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予以“美多巴0.125每日3次”,无明显疗效,现因病情继续进展,影响日常生活而来我院进一步诊治。既往无一氧化碳中毒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查:T36.4℃,P 75/min,R 20/min,BP 130/85mmHg(1mmHg=0.133kPa),右足趾向上屈曲挛缩,神志清,言语稍缓慢,粗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