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医药卫生   14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直接心肌植入VEGF_(165)基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估VEGF1 6 5基因直接心肌内注射促进心肌血运重建的疗效。方法 :中国实验小型猪 11只 ,体重 (2 9 3± 4 3)kg。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LCX)近心端放置Ameroid收缩环。术后 6周行冠脉造影示LCX狭窄 >95 %为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形成。将选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 (n =6 )和对照组 (n =5 )。治疗组将VEGF1 6 5质粒注射到左室侧壁 10处有标记的心肌中层。对照组只注射空白质粒。治疗前和治疗 6周后 ,采用体表超声心动图观察静息与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 (LDDSE)状态下左心室壁运动及功能 (LVEF、RT、MVCF、WMSI) ,通过2 0 1 TI SPECT观察心肌灌注改变。处死动物后进行心肌血管密度和VEGF基因mRNA表达测定。结果 :治疗 6周后 ,在静息与LDDSE(10 μg min kg)状态下 ,A组RT和WMSI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侧壁灌注缺损明显缩小 ,B组改善不明显。A组每个视野的血管面积、血管周长及血管数目均较B组多。A组 2 3例局部心肌VEGF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 ,B组 3 3例均无表达。结论 :直接心肌内注射VEGF1 6 5基因可促进慢性缺血心肌的血管再生 ,改善局部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  相似文献   
62.
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搭桥术麻醉处理486例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心病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患者,行搭桥术临床特点及围术期治疗措施。方法:我们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486例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行搭桥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2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28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16例患者在OPCABG过程中,由于发生严重心肌缺血、心动过速及低血压,改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113例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包括术前、麻醉前放置8例,麻醉后及术中放置78例,术后放置27例。死亡9例,发生在术后72 h内。结论:冠心病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患者,围术期需要维持心率、血压平稳、合理的血管扩张药和正性肌力药物选用,IABP的积极使用,完备的体外循环和急救药的准备,防治患者围术期冠状动脉痉挛和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63.
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支架型人工血管介入治疗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行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22~65岁,平均(45.4±15.1)岁。病因4例为外伤,1例为动脉硬化,3例病因不明。瘤体直径(3.9±1.3)cm。4例为急诊手术,4例择期手术。结果6例采用全身麻醉,2例采用硬膜外麻醉。支架型人工血管均顺利植入。术后30d内无死亡。1例有近端内漏。术后脑梗塞1例。术后随诊2~30个月,平均(9.3±10.7)个月,术后4个月死亡1例,病因为内漏导至动脉瘤破裂。1例于5个月后因再发假性动脉瘤,接受再次支架型血管植入术,于2次手术后2个月死亡。随诊死亡2例,死亡率25%。结论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中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4.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后心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TMLR)后心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采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 1 0头 ,于左冠状动脉旋支起始段放置Ameroid收缩环 ,6周形成慢性缺血心肌模型。治疗组 5头 ,采用高功率CO2 激光进行TMLR ,于术后 6周处死 ;对照组 5头不做任何治疗 ,于第 6周处死、取材 ,对缺血心肌进行组织学及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激光打孔后 6周时部分孔道开放 ,部分孔道机化再通 ,形成许多与孔道平行的血管腔隙 ,少许孔道纤维闭合。对照组及治疗组心肌血管面积分别为 (1 650 .42± 1 2 4 .57) μm2 /视野和 (3 1 87.1 3± 61 2 .0 2 ) μm2 /视野 ,心肌血管周长分别为 (756 .1 1± 77.44) μm/视野和 (1 2 1 5 .0 3± 1 51 .1 9) μm/视野 ,心肌血管密度分别为 (34 .96±2 .45)个 /视野和 (61 .51± 9.54)个 /视野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心肌损伤程度亦明显减轻。结论 TMLR后孔道能够开放 ;TMLR可以促进血管密度的增加 ,以恢复或减缓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65.
藏药药性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藏药具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基于五源学说的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等理论较系统,富于宏观辩证,独具藏特色,部分理论极具科学性,具备了形成藏药药性理论的基本核心要素。然而藏医药典籍及文献中,尚未独见有藏药药性理论的系统论述,从而限制了藏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该论文以藏药理论的三大基本核心——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的产生、衍生、相互作用关系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了基于五源学说的藏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梳理了五源学说与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六味、八性、十七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了藏药性理论与中药药性理论的联系和类似之处,提炼了藏药药性理论的特色及科学性,以期为藏药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联用质谱(UPLC-LTQ-Orbitrap-MS)技术快速鉴别瓜拉那Paullinia cupana叶中的化学成分,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瓜拉那叶中咖啡因的含量。方法 定性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1,进样量3 μL,在电喷雾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定量分析采用Prevail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柱温30℃,流动相为纯水-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1,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75 nm。结果 利用UPLCLTQ-Orbitrap-MS技术,根据质谱一级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特征碎片,从瓜拉那叶中共鉴定出46个化学成分,包括22个酚酸类,7个黄酮类,7个生物碱类,5个长链脂肪酸类和5个其他类化合物。建立HPLC-UV测定瓜拉那叶咖啡因含量的方法中,咖啡因在0.201 8~2.018 0 μg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n=9)为99.52%,RSD=1.16%,瓜拉那叶中咖啡因质量分数在2.8%左右。结论 首次采用UPLC-LTQ-Orbitrap-MS技术鉴定瓜拉那叶中的化学成分,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分析方法,所建立的HPLC-UV测定咖啡因含量的方法准确、可靠,为瓜拉那叶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7.
患者女性,36岁。因右眼异物感14d。于2010年10月9日到我院就诊。既往健康,无眼部外伤史。无戴角膜接触镜史。无污水接触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右眼视力:指数/10cm,右眼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中央区约6  相似文献   
68.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LTQ Orbitrap MS)技术快速鉴别分析中药丹参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电喷雾(ESI)正、负离子电离模式对中药丹参化学成分进行数据采集,根据高分辨数据及二级质谱信息对丹参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结果:归纳总结了丹参酮IIA、丹酚酸B等标准品的特征碎片及质谱裂解规律,并根据高分辨数据及二级质谱信息对丹参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在丹参提取物中共鉴定出70种化合物,包括二萜类、酚酸类、醌类等。结论:该方法可快速对丹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能够为丹参质量控制及药效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复杂中药成分的全面表征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69.
目的:构建丹参cDNA芯片,为基因表达谱研究提供条件。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丹参根总RNA,采用Pharmacia公司QuichprepTM Micro mRNA PurifiCation Kit分离mRNA后,通过在 cDNA 分子两端加上 EcoRⅠ/NotⅠ接头,在 T4 多核苷酸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与表达载体λZAP Express Predigested Vector 连接,然后用包装蛋白在体外包装连接产物,感染E.coli XL1-Blue MRF’构建成cDNA 文库。挑取分离良好的噬菌斑进行PCR扩增,经过电泳检测、纯化、再次电泳检测后得到的克隆用于芯片点制。以丹参actin基因作为阳性对照,不含DNA的点样液和PolyA为阴性对照。结果:cDNA 文库插入片段长度为500~2 500 bp。共得到4 354个克隆用于芯片点制。单色荧光(Cy3)杂交显示,阳性对照均出现杂交信号,阴性点没有杂交信号。整张芯片背景清晰,漏点少,杂交点为完整的圆形,芯片质量完好。结论:该芯片的制作为首张有关道地药材的cDNA芯片,为丹参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70.
Ebstein畸形表现为特征性三尖瓣、右室、右房发育异常及传导系统异常,可有紫绀,右心功能产良,麻醉耐受力差。我们的经验是:避免心肌抑制,减少各种应激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剧变,从而避免心律失常及心排血量的下降。对复跳后的以传导阻滞为主的心律失常,要积极纠正,必要时安装超搏器立即起搏。心肺转流后的低心排综合症,我们认为多巴酚丁胺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