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23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儿童流感疑似病例的疗效。方法:多中心、开放式研究。入选患儿93例,按各年龄组用量服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5 d,记录不同时点体温及其他各症状的情况及并发症、合并用药。结果:体温下降1℃所需时间平均为(27.80±23.09)h,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为(48.87±35.49)h,流感总症状缓解的平均时间为(101.42±36.01)h;中医证候疗效评价4 d痊愈率11.8%(11例),7 d痊愈率61.3%(57例);4 d总缓解率95.7%,7 d总缓解率97.9%;抗生素合用率21.5%,并发症发生率4.3%。结论: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儿童流感疑似患儿可以较快地缓解流感症状,在合并使用抗生素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与文献中报道的磷酸奥司他韦治疗临床诊断流感疑似病例的报告相当。  相似文献   
42.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菖菊止动方核心药物治疗抽动障碍(TD)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文献研究及检索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挖掘菖菊止动方中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活性成分作用靶点,检索Drugbank、Genecards、OMIM、DisGeNET和TTD数据库,筛选TD相关靶基因,并与药物靶点取交集。应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筛选出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生物过程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Vina和Pymol将获得的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出菖菊止动方核心药物中活性成分81个,相关潜在靶点283个;筛选出TD相关靶基因2 250个,提取交集靶点125个,筛选出核心靶点18个,主要为蛋白激酶B1(AKT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β(IL-1β)、雌激素受体1(ESR1)等;共有靶点主要富集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通路上,与对...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桥本甲状腺炎 (HT) 与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 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 2000 年 1 月—2015 年 6 月 6 234 例甲状腺结节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术后经病理确诊为 PTC 1 016 例, 依据合并 HT 与否分为合并 HT 及未合并 HT 两组, 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 6 234 例患者中 8.66%合并 HT (540/6 234)。与未合并 HT 者相比, 合并 HT 者女性多见、 年龄更小、 PTC 检出率更高 (P < 0.01)。(2) 1 016 例 PTC 患者中, 与未合并 HT 者相比,合并 HT 者女性更多见、 平均年龄更小、 高发年龄 36~55 岁, 多发癌灶更常见、 微小癌 (≤1 cm) 比例更高, 原发灶包膜外侵犯比例、 淋巴结转移率、 TNM 分期Ⅲ/Ⅳ期比例及 BRAF 突变率更低 (P < 0.01 或 P < 0.05)。合并 HT 与 PTC 的发生呈正相关 (P < 0.01)。结论 HT 与 PTC 的发生呈正相关。PTC 合并 HT 患者女性更多见、 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静宁颗粒治疗气阴两虚型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效果,并与静灵口服液进行疗效比较。方法将54例气阴两虚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7例口服中药静宁颗粒,对照组27例服用静灵口服液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多动指数、划消试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量表(SNAP-Ⅳ)以及相关安全指标的变化,比较2组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54例患儿中,脱落4例,剔除2例,共48例完成临床观察。治疗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8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划消测验、多动指数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中医次证面色不华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此项积分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静宁颗粒治疗气阴两虚型小儿多动症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其疗效与静灵口服液相当,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5.
野生红景天的RAPD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进行野生红景天种间亲缘关系及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用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然后通过筛选得到的11个RAPD及11个ISSR引物对不同采集地的4种野生红景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11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96条条带,多态性百分比为90.62%;1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02条条带,多态性百分比为100%。ISSR多态性的检测能力优于RAPD;聚类分析结果表明,ISSR法、RAPD和ISSR联用法均将17个样品聚为3大类;RAPD将样品聚为4大类。结论 2种标记均可用于红景天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与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4种红景天种内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种间基因流较小。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 分析巴西日圆线虫虫体蛋白体外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THP?1细胞来源巨噬细胞的极化方向,探索机体对巴西日圆线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方法 建立并维持巴西日圆线虫培养的实验室循环,无菌条件下收集L3和L5虫体,分别制备虫体蛋白;建立THP?1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经500 ng/mL佛波酯(PMA)刺激培养后呈贴壁状态的M0型细胞分别采用500 ng/mL脂多糖(LPS)+ 100 ng/mL 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 IL?13(浓度均为100 ng/mL)、L3及L5虫体蛋白(浓度均为5 mg/mL)进行刺激,同时设不加任何刺激的阴性对照组。通过显微镜镜检观察刺激后细胞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特异性基因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含量,观察巴西日圆线虫虫体蛋白体外诱导THP?1来源巨噬细胞的极化方向。结果 THP?1细胞经PMA刺激培养呈贴壁的M0型细胞后,经LPS + IFN?γ刺激培养后呈特征性M1型极化;经IL?4 + IL?13刺激培养后呈特征性M2型极化;经L3和L5蛋白刺激培养后均呈特征性M2型极化。阴性对照组、LPS + IFN?γ刺激组、IL?4 + IL?13刺激组、L3蛋白刺激组、L5蛋白刺激组间M1型巨噬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 721.00,P < 0.001),其中LPS + IFN?γ刺激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最高;各组间M2型巨噬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5.43,P < 0.001)。各组间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2b、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IL?10、甘露糖受体C型1(Mrc1)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91.95、129.95、82.89、11.30、9.51、12.35,P均< 0.001),各组间CD86、CD206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4 004.33、832.50,P均< 0.001)。LPS + IFN?γ刺激组IL?1β、TNF?α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IL?4 + IL?13刺激组、L3蛋白刺激组及L5蛋白刺激组(P均< 0.001);IL?4 + IL?13刺激组、L3蛋白刺激组和L5蛋白刺激组TGF?β1、IL?10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LPS + IFN?γ刺激组(P均< 0.05)。结论 巴西日圆线虫L3和L5虫体蛋白体外均可诱导THP?1来源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相似文献   
48.
刘艳晓  王俊宏 《山东医药》2008,48(25):58-59
将60例2型糖尿病(T2DM)伴周围神经疼痛(DPN)患者分成治疗组(口服盐酸文拉发辛)和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甲钴胺)各30例.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法和数字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89.0%、对照组23.4%,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认为盐酸文拉发辛治疗T2DM伴DPN具有疗效明显、安全、耐受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与非酶糖基化标志物羧甲基赖氨酸(carboxymethylysineadducts,CML)以及氧化应激指标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相关性。方法对85例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量仪测定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CML、SOD及MDA水平。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WV与年龄、CML与MDA呈正相关(P0.05),CML与MDA呈正相关(P0.01),与SOD呈负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WV与年龄、CML及MDA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程度与非酶糖基化水平、氧化应激均呈正相关,非酶糖基化水平与氧化应激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了解电生理检查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fipheral neuropathy,DPN)中的评估价值及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并与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或体征者48例占46.2%,MCV异常者79例占76.O%,SCV异常者96例占92.4%。与正常值相比[潜伏期:腓总神经为(3.77&;#177;0.98)ms,胫神经为(5.0&;#177;0.5)ms,腓肠神经为(3.07&;#177;0.28)ms;MCV:腓总神经为(47.3&;#177;3.9)m/s,胫神经为(42.9&;#177;4.9)m/s,SCV:腓肠神经为(33.9&;#177;3.25)m/s],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末端潜伏期明显延长[腓总神经为(5.27&;#177;1.33)ms,胫神经为(6.14&;#177;1.25)ms,腓肠神经为(4.98&;#177;0.67)ms],MCV和SCV明显减慢[腓总神经MCV为(36.43&;#177;7.28)m/s,胫神经MCV为(36.07&;#177;8.82)m/s,腓肠神经SCV为(22.87&;#177;4.12)m/s],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4.231~7.513.P&;lt;0.01)。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越长周围神经MCV和SCV异常率越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血浆糖化血红蛋白值负相关(r=-0.802.P&;lt;0.01)。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感觉神经异常明显于运动神经,且病程越长、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血糖控制越不理想,周围神经传导速度(peripheral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越慢,神经病变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