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医药卫生   57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01.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中Foxp3 及NFAT1 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再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60 例正常儿童(对照组)和68 例治疗有效的再障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Foxp3、NFAT1 蛋白的表达,并分析Foxp3、NFAT1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外周血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数量的相关性。结果 再障组患儿治疗前(发病期)外周血中Foxp3、NFAT1 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Pr=0.812,PP结论 再障患儿外周血中Foxp3、NFAT1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提示其在再障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外周血Foxp3、NFAT1 蛋白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评价眼动及前庭功能检查对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PCI)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  纳入22例PCI患者,收集其临床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首发症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史及入院体征等相关指标。患者均行眼动检查:包括凝视试验(gaze test,GT)、扫视试验(saccade test,ST)、平滑跟踪试验(smooth pursuit test,SPT)、视动眼震检查(optokinetic nystagmus test,OPK);前庭功能检查:包括自发眼震(spontaneous nystagmus,SN)、摇头试验(head shaking test,HST)、固视抑制检查,上述检查均应用眼震视图仪(videonystagmograph,VNG)进行记录。 结果  共纳入22例PCI患者,首发症状:15例(68.2%)为头晕/眩晕,7例(31.8%)为肢体无力麻木。眼动检查提示:异常19例(86.4%),其中GT异常4例(18.2%),ST异常11例(50.0%),SPT异常15例(68.2%),OPK异常12例(54.5%)。前庭功能检查提示:22例完成SN检查,其中SN阳性8例(36.4%),包括小脑梗死4例,脑桥梗死3例,左侧延髓背外侧、双侧小脑半球及蚓部梗死1例;17例完成HST检查,其中HST阳性6例(35.3%),包括小脑梗死2例,脑桥梗死2例,小脑及脑桥梗死1例,右侧小脑及延髓上段梗死1例;19例完成固视抑制检查,其中固视抑制失败8例(42.1%),包括双侧小脑梗死1例,脑桥梗死4例,左侧延髓梗死1例,右侧小脑及延髓上段梗死1例,左侧延髓背外侧、双侧小脑半球及蚓部梗死1例。以头晕/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与以肢体无力、麻木为首发症状的患者相比,眼动及固视抑制检查阳性率高(P分别为0.023和0.045)。 结论  小脑、延髓梗死的患者常以头晕/眩晕起病;眼动检查有助于筛查PCI患者;小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侧别常与自发、摇头眼震的水平成分一致;脑桥梗死患者HST后可诱发下跳眼震;脑桥、延髓梗死患者常固视抑制失败。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对UF-1000i分析仪法、尿干化学法和尿沉渣镜检法检测血尿的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尿液标本经标准化方法处理后,分别用上述三种方法进行红细胞检测,并比较结果。结果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的敏感性(99.29%)高于尿干化学仪(94.33%),检测尿红细胞的特异性(81.89%)低于尿干化学仪(90.25%)。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仪与尿沉渣镜检检测RBC结果比较,χ2值为62.06,p值〈0.01,有显著性差异;尿干化学仪与尿沉渣镜检检测RBC结果比较,χ2值为15.51,p值〈0.01,有显著性差异;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仪与尿干化学仪检测结果比较,χ2值为12.79,p值〈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和尿干化学仪检测RBC阳性率高于尿沉渣镜,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RBC阳性率高于尿干化学仪。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的神经肌电图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手足口病合并驰缓性瘫痪患儿神经电生理表现;结果:32例患儿中22人神经电生理异常:40条神经传导速度减慢,8条神经潜伏时未引出,12条神经潜伏时延长、波幅低;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手足口病合并驰缓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判断病变进展及预后有...  相似文献   
105.
患者,男,50岁,因“视物异常3年,发作性肢体抽搐2年,记忆力减退、行走不稳1年”入我院。患者2007.7首发发作性色块样视幻觉,颅脑磁共振(MRI)检查见双侧颞枕叶交界区异常信号影,呈点、片状强化,按照脑梗塞治疗后,发作频率有所减少。2008.5突发一次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因怀疑胶质瘤行颅脑磁共振波谱检查,见右枕叶病灶区N-乙酰门冬氨酸降低。2008.8行肌肉活检,结果未见破碎红纤维。2009.5患者逐渐出现近期记忆力下降,睡眠增多,复视和视物变形,颅脑MRI见脑干新发病灶。2009.9逐渐出现视野缺损、表情淡漠、大小便失禁、行走不稳、饮水呛咳、言语不清、记忆力下降更明显。期间曾给予患者静脉用丙种球蛋白三个疗程、甲基强的松龙两个疗程、能量合剂等治疗,效果差。入院前1个月患者又逐渐睡眠增多,间断性发热,于2010.9.26入我院。 患者查体欠合作。听诊双侧肺部有细湿啰音。患者呈嗜睡状态,淡漠,反应迟钝,口语表达不能,部分听理解障碍。双侧瞳孔直径约1.5mm,对光反应迟钝。眼球各方向活动受限,并伴有水平和旋转性眼球震颤。眼裂等大,口角对称,饮水呛咳,伸舌居中,四肢的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均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阴性,脑膜刺激征(-)。 一般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颅脑MRI检查见双侧颞、顶、枕叶交界区及双侧丘脑、中脑异常信号影,呈斑片状、线状、蚯蚓状强化。胸部CT示双肺炎症并纤维灶。脑脊液和脑血管造影检查无异常。给予抗感染、能量合剂、提高免疫力等治疗近1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血沉和C反应蛋白下降。右枕叶病变区脑膜和脑组织活检显示为非肉芽肿性淋巴细胞性血管炎,伴胶质增生、脱髓鞘改变和局灶性出血。结合临床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后即出院。 患者出院后即口服环磷酰胺(100mg/天)1月余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个疗程治疗,因外周血白细胞降低,遂停用。在家自行偏方治疗,目前已随访6个月,患者不发热,嗜睡改善,余症状无变化,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106.
简述了我国常见3种慢性病2006年在山东省农村的经济负担情况.在山东东部和西部选择有代表性的3个县市,对44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和糖尿病人的经济负担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3种慢性病病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文盲率高,个人收入显著低于当地人均收入.3种慢性病当年人均总经济负担分别是4 206元、9 066 元、7 385元,显著超过当年人均纯收入.为减少家庭疾病经济负担,提出了预防、规范治疗、普及提高医疗保障、降低药品价格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7.
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枢前庭皮质的确切定位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焦点问题.近几十年,随着脑功能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其无创性、无电离辐射性、可将功能成像与解剖细节结合起来等优点已被应用于前庭皮质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目前,有关前庭皮质研究主要是针对健康受试者和各类前庭疾病患...  相似文献   
108.
目前在腭裂修补术中为追求软腭长度而采用剪断腭腱膜的方法。但腭腱膜剪断的同时,必定要剪断部分腭肌而因肌束的收缩使软腭变短。为避免剪断部分腭肌肌束,我们曾采用从腭骨水平板的鼻腔面和口腔面将腭腱膜自骨面钝剥离下来,然后剪断鼻腔侧的粘膜,可达到较好的软腭后退目的。但因愈合后疤痕仍将软腭向前牵引而致其短缩,为解决这一弊端,设计了一种两侧腭骨复合组织瓣的手术方法,介绍如下,供指正。 一、切口:沿患者牙槽嵴内侧做松弛切口,前自牙槽基部的裂隙边缘,向后沿着腭  相似文献   
109.
髁突骨折是口腔颌面外伤中的常见并发症。有资料表明髁突骨折约占下颌骨骨折的 10 %~ 3 6%。髁突骨折有多种治疗方法 ,但每种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本文对我科 1984~ 1995年间收治的 45例髁突骨折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 ,对髁突骨折的几种治疗方法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髁突骨折 45例 ,男性 3 3例 ,女性 12例 ,年龄分布见表 1。表 1 年龄分布年龄 1 0以下 1 1~ 2 0岁 2 1~ 3 0岁 3 1~ 40岁 41~ 50岁 51岁以上例数 2 1 2 1 5853  损伤原因 :交通事故 2 5例 ,撞击伤 2 0例。骨折部位…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总结再次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2005年12月41例再次肾移植的临床资料,统计移植后受者1、3、5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及影响存活率的因素。 结果:再次移植后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5.4%、76.2%、65.8%;再次移植前切除原移植肾患者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8.9%、74.7%、62.2%,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33.3%;再次移植前未切除原移植肾患者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2.6%、77.1%、68.5%,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30.4%,二者存活率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A阳性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高于PRA阴性患者,应用抗体诱导治疗的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低于未诱导治疗的患者。结论:再次移植前切除原移植肾不能提高再次移植的远期存活率,采用良好的HLA配型及抗体诱导治疗有利于移植肾的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