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1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观察稳心颗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并与普罗帕酮进行疗效比较,总结如下。 1对象的方法 1.1对象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62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成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6~52(平均29.6)岁,病程2~26d。心律失常中,单源性室性早搏30例,成对室早10例,短阵室速5例,房性早搏13例,短阵房速4例。  相似文献   
12.
索他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早搏(室早)是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发冠心病加重、恶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有效地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观察索他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并与普罗帕酮进行疗效比较,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合并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观察组60例患者(稳定型心绞痛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NIDDM23例)和对照组18例正常人体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进行检测,并回归分析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冠心病合并NIDDM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内皮功能失调以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密切相关。结论 老年冠心痛合并NIDDM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变化,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测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血脂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择CHD患者122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54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68例(UAP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8例(对照组)。又根据有无冠状动脉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57例)和无心血管事件组(65例)。测定各组血GP、PAgT及血脂水平。结果 UAP组患者GP、PA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SAP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组GP、PAgT也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SAP组患者血小板表面α颗粒GP-140、PA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者;回归分析发现,CHD患者PAgT水平与GP、LDL-C、脂蛋白(a)呈正相关。结论 PAgT水平升高是CHD患者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高脂血症可以促进血小板在冠状动脉硬化过程中的活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婴儿轮状病毒肠炎病程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关系,为婴儿保健门诊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05~2009-07某医院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的762名患婴母亲进行自设计调查表调查,采用累积比数模型对家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婴病程的家庭影响因素为性别、月龄、喂养方式、家庭关系角色冲突、婚姻正常、扩展家庭、文化程度低、疾病家庭照顾差、家庭功能障碍。结论: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健康教育,改善婴儿患者者的家庭功能,同时应开展婴儿营养知识的普及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婴幼儿重症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发病特点,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2例婴幼儿重症MP肺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幼儿重症MP肺炎中有18例(81.8%)的患儿起病急,以剧烈咳嗽、气喘起病,并很快出现发热和呼吸困难;肺外并发症多见,20例(90.9%)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外症状,其中有13例(59.1%)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肺外器官系统受累;肺部病变严重,6例并发大叶肺实变,4例并发肺不张;5例单用大环内酯类抗感染疗效不佳;20例完全康复,2例仍遗留肺不张。结论肺炎支原体可引起重症肺炎,对于临床上有上述表现的重症肺炎,应考虑到重症MP肺炎的可能性,除使用阿奇霉素外,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疗效不佳病例,可并用利福平,注意防治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律时出现长R -R(窦性停搏 )是否为病窦综合症的特征性改变。方法 选择PSVT的住院患者 2 2例 ,年龄 48± 12岁。所有患者住院后均行常规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检查 ,并行射频消融治疗 ,消融后 ,常规行窦房结功能测定 ;2 2例患者中 ,房室拆反 13例 ,房室结内拆反 9例。结果 :2 2例患者中 ,PSVT转律时R -R长达 2 5 0 6— 672 0ms;8例患者转律时出现晕蒙 ,且R -R均大于 40 0 0ms。所有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 ,测窦房结功能恢复时间均正常。结论 :PSVT转律时出现长R -R并非窦房结功能障碍的表现 ,可能与PSVT时顺应性改变有关 ,故可常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室上性心动过速时V1导联假r’波对鉴别室上速的发生机制及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快型 )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成功射频消融的 7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快型 )和 70例隐匿性房室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窦性心律和心动过速时的 12导联体表心电图 ,找出心动过速时逆传p’波在不同导联中的位置及与QRS波的关系。结果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快型 )发作时 ,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中肢导联无逆传p’波 ,而V1导联有假r’波 43例 ,发生率 5 9.7% ;肢导联有假s波 ,V1导联有假r’波 15例 ,发生率 2 0 .8% ;12导联有假q波 1例 ,发生率 1.4% ;12导联均无逆传p’波 13例 ,发生率 18.1%。隐匿性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动过速发作时 ,V1导联未发现有假r’波。本文资料显示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快型 )发作时 ,V1导联出现假r’波共 5 8例 ,总发生率 80 .5 % ,V1导联假r’波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快型 )诊断的特异性 10 0 % ,敏感性 80 .5 %。结论 室上性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V1导联假r’波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 )的诊断特异性强 ,敏感性高 ,是诊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快型 )的一种简捷、准确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9.
林劲  吴明 《海南医学》2002,13(12):180-180
目的:探讨室上性心动过速时V1导联假r'波对鉴别室上速的发生机制及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成功射频消融的7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和70例隐匿性房室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窦性心律和心动过速时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找出心动过速时逆传p'波在不同导联中的位置及与QRS波的关系。结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发作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中肢导联无逆传p'波,而V1导联有假r'波43例,发生率59.7%;肢导联有假s波,V1导联有假r'波15例,发生率20.8%;12导联有假q波1例,发生率1.4%;12导联均无逆传p'波13例,发生率18.1%。隐匿性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动过速发作时,V1导联示发现有假r'波。本文资料显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发作时,V1导联出现假r'波共58例,总发生率80.5%,V1导联假r'波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诊断的特异性100%,敏感性80.5%。结论:室上性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V1导联假r'波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的诊断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是诊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的一种简捷、准确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电生理特性 ,探讨AVNRT的消融方法学及疗效判断终点。方法 对 42例AVNR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测量术前快经路前传有效不应期 (FERP -B)、术后快经路前传有效不应期 (FERP -A)、术前和术后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 (Wen -AVN)、心房程序刺激最长A2 H2 间期 (AHmax)、心动过速时A2 H2 间期 (AHsvT)及心动过速周长 (CL)。结果  42例AVNRT患者中 ,慢—快型 40例 ,慢—慢型 1例 ,快—慢型 1例。所有患者消融慢径路后均未诱发AVNRT ,成功率为 10 0 %。消融前后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分别为3 2 9.14± 5 2 .3 4ms和 3 18.47± 46.2 5ms,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消融FERP -B和FERP -A分别为 :3 12 .14± 5 1.3 6ms和 2 67.62± 48.80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彻底阻断慢径传导 ,可改善房室结传导功能 ,是RF CA治疗AVNRT安全、有效、理想的消融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