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7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新年贺辞     
伴随几分依恋,我们挥别了充实丰硕、绚丽多彩的2010年;怀着更多期许,我们迎来了生机勃发、充满希望的2011年.在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委会,向一直钟爱我们杂志的每一位读者和作者,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新年的问候!  相似文献   
82.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影响到躯体健康,这一观念已成为共识,也已经为人们所熟知。而个人的性格与心理状态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性格会不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同的性格与哪些疾病有关联?应优化性格、维护健康呢?  相似文献   
83.
久坐有害健康,其危害性“同吸烟或者在日光下过度曝晒相似”。而且,这种危害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健康问题是因为久坐而起。  相似文献   
84.
行为医学是在行为科学和医学取得重大发展的基础上,在科学体系发生激烈变化、学科出现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历史背景下,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学科。1973年,美国生物学家Birk首先使用行为医学(behavior medicine)这一术语。1977年2月在美国耶鲁(Yale)召开了第一次国际行为医学大会,标志着行为医学的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85.
【导读】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从而使计算机网络几乎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原本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影响。文章全面分析了网络行为对健康造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积极影响表现在有利于健康知识的普,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得以宣泄、提高正常人的健康水平等方面;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虚假信息的误导、网络成瘾、网络依赖、安全焦虑等方面。  相似文献   
86.
行为医学是行为科学与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主要研究行为科学中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由该定义不难看出,行为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主要研究内容是行为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行为理论和技术来促进人们的健康。由于人类的疾病和健康促进涉及学科众多,受生物、心理、社会和行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医学各学科中几乎均可见到行为因素的影子,  相似文献   
87.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不少国家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的防治中,虽然都投入了较大的财力和精力,并采取了诸多防治措施,其效果并不显著,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和癌症等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目前,这些慢病在我国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还呈上升势头,其导致病人死亡的比例是所有急性传染病加起来的两倍。  相似文献   
88.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近年来,由于高脂、高糖、高热量饮食及吸烟、酗酒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以及心理疾病的患病也日趋增加,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所以,如何更好地从行为因素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促进疾病的康复与转归已成为医务工作者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下的重要任务.行为医学正是将行为科学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一门跨学科性的学科[1],其主要研究行为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机制,通过消除不良的心理、行为等危险因素和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行为医学已广泛应用到临床各个学科中,并成为全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科医学融合了生物医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等知识和技能[2],其中行为干预贯穿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始终.本文从行为干预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康复、转归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来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从而将行为医学更好地应用于全科医学中,为人群的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89.
医务人员如何规范诊疗行为防范医疗纠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医疗纠纷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多是由于医疗行为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或医疗未达到预期效果所致,少数是因医疗过程中双方沟通或告知不够所引起误解、质疑和不满。还有不能预见和防范的意外,如猝死、过敏、垂危抢救、实验性及创伤性检查治疗等,也易引发医疗纠纷。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冷漠引起误解和积怨亦能导致医疗纠纷,故对医疗纠纷的防范应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医疗纠纷的实际案例,仅从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方面来论述医疗纠纷的原因及防范。医疗纠纷从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层次上寻找原因有很多,但在此我们只探讨一些常见的不规范的诊疗行为,对医务人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使其在日常的诊疗行为过程中防范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90.
关于临床诊断思维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诊断学是研究、认识疾病和健康,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检查方法的一门科学。其基本理论则是研究疾病症状、体征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及建立诊断的思维程序,从而识别疾病的各种情况。诊断是一种基本的医疗思维活动,它包括诊察就诊对象一形成拟诊意见一通过临床实践检验与修正一形成确诊判断等环节。诊断行为是指医师在对疾病认识、判断、决策和验证等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活动。基本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心功能、心电信息、肺功能、X线、超声波、脑电图及脑电阻图、肌电图、同位素、内窥镜、CT、磁共振等特殊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