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目的:探讨络脉舒通冲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分络脉疏通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络脉疏通组给予PCI+常规药物+络脉舒通治疗,对照组给予PCI+常规药物治疗,疗程2 wk。入院后即刻,PCI术后24h、7d抽取静脉血,测定白细胞介素-6mRNA(IL-6mRN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同时,观察PCI术后心律失常、心电图ST段回落?结果:PCI术后24h,2组病人IL-6 mRNA及hs-CRP含量均升高,但络脉疏通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PCI术后2h、24h、7d,络脉疏通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ST段回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d,IL-6 mRNA及hs-CRP含量均较前进一步明显降低(P<0.01),络脉疏通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络脉舒通具有抑制PCI术后炎症反应,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杨大成  陈玉国  徐峰  张运  吕瑞娟  孙祎 《新医学》2007,38(3):207-209
目的:观察络脉舒通颗粒佐治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近期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以61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以常规治疗加络脉舒通颗粒治疗,对照组(31例)仅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及PCI前后的西药治疗.分别检测两组PCI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第7日的高敏CRP水平和白介素-6 mRNA的表达;监测ST段回落情况、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PCI术后24小时,两组患者白介素-6 mRNA的表达及高敏CRP水平均升高,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CI术后第7日,两组白介素-6 mRNA的表达及高敏CRP水平均降低,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CI术后2小时、24小时、第7日,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心电图ST段回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CI术后第14日,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佐以络脉舒通颗粒治疗可以抑制PCI术后的炎症反应,减轻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3.
患者男,28岁,1h前无诱因突发晕厥,呼之不应,持续约10min,后意识逐渐清醒,急来就诊。自述“心慌”,无胸痛、胸闷,无憋喘及呼吸困难。患者2年前曾因“心慌”在本院就诊,诊断为“阵发性房颤”,经静脉注射胺碘酮后复律成功。查体:精神紧张,体温36.4℃,脉搏100次/min,呼吸频率25次/min,血压105/60mmHg,听诊心律绝对不齐,约140次/min。余查体未见异常。辅助检查:心电图示快速房颤,电轴左偏;胸片示全心扩大;  相似文献   
34.
35.
采用分段投料法, 通过Mannich反应直接合成了12个含有磺胺的β-氨基酮化合物, 收率23%~97%。所制备的新化合物采用FTIR、ESI-MS、1H NMR、13C NMR和HR-MS等方法进行结构确证。初步抗糖尿病活性筛选结果显示, 所合成的含有磺胺的β-氨基酮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糖尿病活性, 其中目标分子1e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1l表现出较好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反应元件 (PPRE) 激动活性。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所得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36.
目的建立测定药用胶塞中正己烷含量的气相色谱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氯化丁基胶塞中正己烷的含量及在包装药品中的迁移情况。色谱柱为DB-624毛细管柱(30 m×0.320 mm,1.80μm);FID检测器,温度为280℃;载气为N2;柱流量为2.0 mL/min;柱温采用程序升温,45℃保持7 min,8℃/min升至110℃保持7 min,60℃/min升至250℃保持3 min;进样口温度为280℃,分流比为20∶1,进样量为1μL。结果正己烷质量浓度在0.5~5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1),在19 h内稳定性良好,检出限为0.22μg/m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75%(n=9);氯化丁基胶塞中正己烷含量为1.51μg/g,迁移药品中均未检出正己烷。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药用胶塞中正己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7.
“缺血后适应”和“缺血预适应”均是人体天然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均可以减轻再灌注损伤的多种触发因素,从而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减少凋亡,缩小梗死体积。研究表明,其他脏器的“缺血预适应”可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即“远距离缺血预适应”[1-2]。本研究旨在寻找一条临床上简单易行的“缺血后适应”方法,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再通患者的生存质量。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取2004年8月~2006年3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首次AMI并成功实施溶栓治疗的住院患者60例。男44例(占73.3%),女16例(占26.7%)。平均年龄(63.9±8.8)岁…  相似文献   
38.
Menetrier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enetrier病(Menetrierdisease,MD)是良性增生性胃病的一种,以胃内黏膜增生肥厚为主要表现,最初由Menetrier于1888年发现并描述为片状多发腺瘤,故而得名。本病曾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胃黏膜巨大肥厚症、巨大肥厚性胃炎、胃巨大皱襞肥厚、胃黏膜息肉样肿、胃腺乳头状瘤病、肥厚性增生性胃炎等,由于本病既非炎症亦非肿瘤,故称胃黏膜巨大肥厚症较妥。一、病因及流行病学本病的病因不明,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化学刺激、变态反应、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神经因子、遗传、激素、机械性梗阻、免疫异常等犤1犦。目前有研究认为,此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杆…  相似文献   
39.
中性粒细胞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中性粒细胞通过细胞因子、补体、氧自由基、蛋白酶、黏附分子等参与再灌注损伤的多个过程。了解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作用,对于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口罩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医院里,经常见到医生和护士们戴口罩。现在大家都清楚在这样的环境中口罩所起的作用。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过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