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0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基于动物模型系统评价益母草的毒性作用。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益母草毒性的动物实验研究,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22年7月9日。2名研究人员分别对文献进行筛选和提取,采用SYRCL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对给药时间、给药剂量及益母草提取方式进行亚组分析,以探索异质性来源,并根据敏感性分析来检验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益母草超剂量使用能使干预组动物血中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肾功能指标[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MD=1.01、1.05、1.72、1.46,95%CI(0.54,1.48)、(0.59,1.52)、(1.06,2.38)、(0.89,2.03),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给药时间对ALT、Cr和BUN的异质性水平影响不大,但可能是AST异质性的潜在来源;给药剂量对ALT、AST、Cr、和BUN的...  相似文献   
72.
两面针是广西道地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的功效,为临床常用中药。两面针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越来越多含两面针的中医药处方制剂被广泛应用。从两面针药味出发,分析了两面针药味与传统功效的联系,并将中药传统与现代研究相联系,基于功效对两面针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结合相关临床研究,对含两面针处方制剂的主治疾病进行分类频次占比统计分析,形成两面针“药味-功效-药理作用-主治疾病-处方制剂”的对应关联,以期为两面针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随着中西医结合模式的推广,中西药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话题引起医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中西药联用的临床获益-风险证据不足、科学内涵尚不明确的现状,探索基于临床实践的中西药相互作用(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teractions,CWI)研究路径,有助于回答中西药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据此提出以临床获益-风险为导向的CWI发现和评价的研究策略:(1)构建以临床获益-风险信号为主、以物质体内暴露信号为辅的CWI发现路径;(2)探索以代谢酶、转运体等药动学靶标及功效靶标为突破点的相互作用评价路径;(3)形成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CWI发现及评价的证据体系。旨在优化并推广合理的中西药联用方案,揭示中西药联用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科学内涵,助力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74.
李晓凯  顾坤  梁慕文  张胤弢  王玉明  李遇伯 《中草药》2020,51(21):5645-5657
薏苡仁是一种常见的药食两用中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禾本科之王"之称。含有脂肪酸及酯类、多糖、黄酮、三萜、生物碱、甾醇、内酰胺、淀粉等多种化合物,在薏苡仁治疗疾病时各自发挥不同效果,共同达到治疗目的。现代研究发现薏苡仁除了在传统中药理论中有良好的祛湿利水效果外,也能治疗多种癌症、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还能增强免疫、调节肠道菌群,也可作为药膳辅助疾病的治疗,而且临床不良反应少,用药更为安全。以薏苡仁油为主要原料的康莱特注射液已广泛用于多种癌症的临床治疗,同时还有许多保健食品和药膳也在研发中。主要综述了薏苡仁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薏苡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以祛风湿类中药为例,围绕功效评价的进程效应指标和功效产生的始动因素,阐释"中药功效与物质基础科学内涵的内在关联机制"的研究思路。从功效结局路径(POP)3个关键要素——功效分子起始事件(始动因素)、功效关键事件(功效进程拐点)及功效结局出发,建立中药功效与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推动中药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利用HPLC-DAD法建立苦碟子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GCOP)、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LGCRP)和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AGCRP)的测定方法。方法 Diamonsil C18色谱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05%甲酸–水)–(0.05%甲酸–乙腈);二元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40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进样量10μL。结果在选定色谱条件下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5%、100.1%、100.8%,RSD值分别为0.4%、0.3%、0.7%。结论该分析方法能简便、快速地测定苦碟子中黄酮类成分,可为评价不同产地、药用部位及采收期的药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建立靶细胞萃取联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川芎中药效成分的方法。方法:选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靶细胞,萃取川芎中的药效成分。在细胞对数生长期加入川芎供试品溶液,孵育2 h收集细胞并用液氮迅速冷冻,反复冻融使细胞破碎,离心得到萃取药物后的细胞样品。采用UPLC/Q-TOF-MS对其进行检测,分析川芎化学成分中与细胞结合的物质,即川芎中与细胞结合进一步发挥药效的可能有效成分。结果:从川芎中筛选到2个可能的药效成分,分别为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通过化合物与细胞中靶点(受体、通道、酶等)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作用,筛选出川芎中药效活性成分,从而为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以及药物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同时推动了中药安全性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0.
口服给药作为目前中药最普遍的给药方式,具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低、经济便捷等特点,然而中药成分在口服给药过程中存在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为阐明体内-体外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性,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根据药物溶解度和透膜性将其分为4类,其中除BCSⅠ类可以有效且稳定吸收外,其余3类皆存在不同程度的低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情况。现有理论对中药成分生物利用度较低的解释尚不明确,基于此,从叠加作用、协同作用、肠道菌群作用、遗传协同致死及肠道转运体等方面对口服难吸收中药成分的起效机制进行简要综述,以揭示中药有效成分体内起效机制,为诠释中药药效本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