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9篇
  免费   501篇
  国内免费   445篇
医药卫生   10145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426篇
  2013年   432篇
  2012年   509篇
  2011年   644篇
  2010年   611篇
  2009年   587篇
  2008年   525篇
  2007年   471篇
  2006年   464篇
  2005年   446篇
  2004年   407篇
  2003年   365篇
  2002年   305篇
  2001年   327篇
  2000年   280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155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141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目的在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BAL)中,设计一种能够精确控制溶解氧(D0)与酸碱度(pH)的控制方案.方法根据肝细胞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料衡算,采用比例积分(PI)算法结合开关量控制、预测控制等方案,通过工控机构建关联控制系统,使得D0与pH的值相互关联.结果DO控制范围0%~200%,精度达到±5%;pH控制范围6~8,精度达到±0.05.结论经实验证实,本控制方案工作稳定,无静态误差,解决了培养过程中DO与pH相互影响的问题,可用于BAL中对肝细胞培养环境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女性经前期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经前期RAU)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状况, 并探讨经前期RAU的发病机制。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女性经前期RAU患者外周血中IL-6、IL-8、TNF-α、sICAM-1的水平, 与正常对照组和无经前发作规律的女性RAU对照组相比。结果:经前期RAU患者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不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而且高于女性RAU对照组(P<0.01)。而sICAM-1无明显变化。女性RAU患者血清中TNF-α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经前期RAU患者体内存在IL-6、IL-8、TNF-α介导的免疫功能异常, 可能对RAU局部损害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米非司酮终止中期妊娠时胎盘循环与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30例妊娠16~24周需终止妊娠者服用米非司酮前后子宫动脉和脐动脉血流速度波型的变化,并用电镜观察了5例胎盘微血管的改变。结果:服用米非司酮后,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和S/D比值及脐动脉的S/D比值较用药前明显增高,胎盘微血管壁有损伤性表现。提示:子宫胎盘循环动力学的变化及胎盘微血管的损伤可能是米非司酮终止妊娠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医学生的学习科目有增无减,使解剖学课程的学时安排逐渐减少,若再沿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先理论后实习的单一形式),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机的结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有效、可行的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医学教育模式[1-2]。我院人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自体腹膜桥接管联合移植修复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建立比格犬盆腔自主神经损伤模型,实验组以自体腹膜管填充胶原蛋白海绵+BMSC桥接于缺损神经两端;对照组改BMSC为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为自体神经移植.术后12周取材,标本切片行HE染色和神经纤维(NF)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选定数据进行测量.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超微结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再生神经纤维总数[(1742±185)根比(1131±262)根,P<0.01]、密度[(168±14)根/104μm2比(124±17)根/104μm2,P<0.01]、直径[3.83±0.22)μm比(3.28±0.41)μm,P<0.05]、面积百分比(0.32±0.07比0.21±0.0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结构清晰,形态接近正常.结论 BMSC与自体腹膜桥接管联合移植修复盆腔自主神经缺损再生神经纤维生长好,方法可行,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PE),为深入研究PE的致病机理和免疫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应用PCR技术从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中扩增外毒素A全长结构基因,将其克降于原核表达载体pQE-31中,所构建的重组质粒经测序鉴定后转化大肠埃希菌JM109, IPTG诱导表达;制备融合蛋白包涵体,并采用Ni-NTA柱亲和层析、葡聚糖凝胶过滤和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和纯化目的蛋白;采用透析法对纯化后的目的蛋白进行复性,MTT法测定复性后的重组PE对L929细胞、B16黑素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通过对PCR反应体系的优化,扩增到了PE全长结构基因。所构建的pQE-PE重组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与设计序列一致;转化E.coli JM109后,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率约为25%;SDS-PAGE初步测定目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_r)约为66×10~3,与理论预期值一致;破菌后电泳证实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亲和层析、葡聚糖凝胶过滤和阴离子交换层析后蛋白纯度大于95%。MTT法测得重组PE对L929细胞和B16黑素瘤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分别为2.13μg/ml、2.58μg/ml。结论通过对PE的表达纯化,获得了具有细胞毒活性的重组PE,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大量制备PE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报导短程大剂量格拉诺赛特(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于细胞,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急性白血病.方法rhG—CSF,500μg/d皮下注射4天,第5、6天单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行CFU—GM培养,CD34~ 细胞计数.予MAC方案预处理.回输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PBSC).结果 动员后CFU—GM明显增高,CD 34~ 细胞增多.骨髓造血功能重建迅速.  相似文献   
108.
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研究拟建立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采用连续分次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嗜铬细胞瘤细胞,采用细胞培养液中儿茶酚胺水平检测、多聚甲醛诱发荧光及细胞嗜铬粒蛋白A(Cg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进行细胞性质和功能鉴定,并用噻唑兰(MTT)法观察原代培养的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在培养3~7天时生长较快,7天后细胞开始分化。经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多聚甲醛诱发荧光等,证明该细胞有合成和分泌儿茶酚胺的功能。并且培养的细胞CgA和NSE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因此,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并鉴定其具有嗜铬细胞瘤的分泌和表达功能,国内尚未见报告。  相似文献   
109.
屈侧网状色素沉着一家系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证者(Ⅲ16)女,43岁,颈部、手腕部、会阴部、腹股沟及大腿内侧出现色素斑20年。患者自23岁起颈部渐出现点状色素斑,皮疹渐增多、颜色渐加深,尤其在患者发育期、精神紧张和妊娠期间皮损明显加重,近3年腹部开始出现色素减退斑,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明显存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现象,否认其他内科疾病史,月经正常。皮肤科情况:手腕、股内侧、外阴部、腋部、肘窝、  相似文献   
110.
<正> Spinal cord injury(SCI)is such a serious disease that itwould bring heavy burdens of both health and economy tothe victims as well as the society.Although worldwide med-ical researchers of neuroscience have made great efforts toattempt to solve this big problem for nearly a century, t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