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6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175篇
医药卫生   5799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209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210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204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401篇
  2011年   402篇
  2010年   394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87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我科2001/2004应用颈横动脉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8例,均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2.
目的:定量观察正常人瞳孔对光反射。方法:以瞳孔孔径动态变化测量分析装置连续摄录并且分析127名正常人瞳孔直径,分析不同年龄的瞳孔对光反射的变化;结果:不同年龄组的瞳孔对光反射的瞳孔收缩速率和收缩时间不同,年龄越大,瞳孔收缩速率越慢。年龄越小,瞳孔收缩时问越短。结论:瞳孔孔径动态变化测量分析装置能较好地定量检测人瞳孔对光反射。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痰薄层液基细胞学(thin-cytologic test,TCT)和DNA定量分析技术(DNA-image cytometry,DNAICM)联合检测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47例肺癌患者痰标本为实验组,另收集247例正常人痰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TCT和DNA-ICM两种方法检测晨痰标本。结果痰DNA-ICM分析的敏感度高于TCT,但特异度低于TCT。TCT在痰标本中的敏感度为49.4%、特异度为95.1%,DNA-ICM分别为72.5%、88.7%,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TCT与DNA-ICM联合检测诊断阳性为197例,敏感度为79.8%,特异度为84.6%;与TCT相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痰TCT结合DNA-ICM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肺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检测中国儿童孤独症患者的特征性染色体改变。方法 应用高分辨G带和人工细菌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荧光原位杂交(flou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68例中国儿童孤独症患者的染色体改变。结果 用G带分析观察到有染色体改变的4例患者,分别为1例t(4;6)(q23-24;p21)、1例21p 和2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BAC FISH进一步证实易位病例,而且更精确[t(4;6)(q25-26;p21-1)];涉及7号、15号、2号染色体的BAC FISH均未观察到文献中报道的染色体改变;而9号染色体的臂间倒位和21p 因无BAC克隆而无法证实。结论 用G带和BAC FISH发现少数中国孤独症患者有染色体改变,但远没有文献中报道的10%~48%那么高。BAC FISH有助于精确地确定染色体易位断裂点。  相似文献   
65.
目的从基因水平调查了中国华南、华北地区人群HLA-DQB1等位基因频率,并研究比较两地区人群HLA-DQB1多态性分布。方法采用深圳益生堂生物企业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HLA-DQB1低分辨率分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芯片检测技术,对700名南方地区的中国人和320名北方地区的中国人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鉴定了10个HLA-DQB1等位基因,获得了一组准确、科学的统计数据。结论得到了中国华南、华北地区人群HLA-DQB1等位基因频率差异的数据,证明中国人群HLA-DQB1*02,05,0601,0602,0603的分布南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疾病相关性研究、人文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遗传学数据。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观察β-淀粉样蛋白(Aβ)对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Aβ介导的NSCs毒性作用的保护机制.方法 从E14 SD大鼠大脑中分离神经干细胞,分别用Aβ、IGF-1和Aβ加IGF-1处理,锥虫蓝(trypan blue)染色确定细胞死亡数量和细胞死亡率,BrdU标记并分析细胞增殖能力,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神经干细胞和新生细胞,TUNEL技术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IGF-1处理时细胞死亡率低下,有大量BrdU阳性细胞生成,但无TUNEL阳性细胞.Aβ处理组细胞死亡率在6~48 h快速上升,并形成大量TUNEL阳性细胞.而IGF-1加Aβ处理时,细胞死亡率较Aβ组显著下降.TUNEL阳性细胞显著减少.结论 Aβ促进神经干细胞死亡和凋亡;而IGF-1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并抑制由Aβ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7.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温州市儿童医院感染性腹泻病原体分布特征,为临床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2月温州市儿童医院接诊的感染性腹泻病患儿1 24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感染性腹泻患儿年龄、性别、季节等分布情况,并利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培养、分离病原体,调查其病原体特征。结果 2017—2020年温州市儿童医院确诊的1 244例儿童感染性腹泻患者中,年龄范围在1~3岁的患儿构成比最多,共334例,占比26.85%;年龄范围在11~13岁儿童感染性腹泻构成比最少,共180例,占比14.47%。男723例,女521例,男女比例为1.39∶1;冬季患病所占比例(32.72%)最高,春季患病比例(17.36%)最低。温州市确诊的1 244例儿童感染性腹泻患者中共分离出1 064株病原体,包括682株(64.10%)病毒、359株(33.74%)细菌、23株(2.16%)真菌;其中以轮状病毒(36.18%)、诺如病毒(19.17%)及大肠杆菌(16.73%)为主。结论 2017—2020年温州市儿童医院感染性腹泻病具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季节流行特征,其病原体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及大肠杆菌为主,应积极采取针对性防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8.
目的建立中医综合医院住院医疗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对之进行评价,以明确优势与短板并针对性改进。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利用改良TOPSIS法对北京市13家中医综合医院进行排名。结果综合排名前3的分别是E、B、D 三家中医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最强的为M医院,服务效率、医疗安全和数据质量最好的均为D医院,运营效益最优的为F医院,中医特色最强的为E医院。结论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对中医综合医院住院医疗服务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医院持续改进,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初步了解唐山市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流行特点及危险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18—2019年唐山市学龄儿童体检筛查出的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依年龄分组描述NAFLD患病率,比较NAFLD组与非NAFLD组代谢综合征(MetS)、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围身高比(WHtR)、转氨酶、尿酸(UA)、糖脂代谢等指标,分析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唐山市肥胖儿童NAFLD患病率为34.62%,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9,P=1.000),NAFLD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r=0.425,P<0.001);2)7~9岁NAFLD组脂代谢紊乱患病率、10~14岁NAFLD脂代谢紊乱、高血压、MetS患病率高于非NAF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59、10.994、5.543、4.524,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FLD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增长(OR=3.91)、高尿酸血症(OR=2.09)、BMI增加(OR=1.07)、ALT升高(OR=1.04)(P<0.05)。结论 唐山市肥胖儿童总体NAFLD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肥胖儿童NAFLD与年龄、高尿酸血症、BMI、ALT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分析面瘫患者应用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面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0例,保守药物治疗)和治疗组(30例,温针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下颌角/耳后疼痛、面部表情肌瘫痪、眼裂闭合不全、口角下垂)、面部麻痹指数与麻痹程度。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治疗组(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症状评分、麻痹指数与麻痹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后的治疗组患者其各项症状评分、麻痹指数与麻痹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温针灸治疗面瘫患者,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面部神经麻痹情况,进而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