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4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探讨同期颅骨修补合并脑室-腹腔分流术与分期单项手术致颅内感染率有无差异,分析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提出防治策略。方法:分别对16例脑积水合并颅骨缺损患者行颅骨修补术合并脑室-腹腔分流术,15例分期行颅骨修补。并对分流手术术后感染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同期手术16例,术后半年内感染7例,其中颅内感染4例(1例死亡),切口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分期单项手术15例,颅内感染2例。结论:同期颅骨修补合并脑室-腹腔分流术较分期单项手术术后更容易发生感染,应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技术及其效果。方法 2006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颅内外动脉硬化性狭窄伴血管迂曲患者38例,均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 36例支架成功置入,2例失败。治疗后血管狭窄程度由治疗前的90.23%±6.73%下降至5.46%±1.78%,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显著(P<0.05)。本组无死亡病倒。术后随访1月~4年,2例4年后复查DSA发现支架内再狭窄,再次给予支架置入治疗;2例支架内轻度狭窄,给予药物治疗。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当路径血管迂曲,支架到位困难时,影响介入手术的成功率,但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支架、支撑力不同的导丝以及一定的技术调整,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3.
颅内动脉瘤破裂多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CT表现为脑底诸池和脑沟内高密度阴影,有的沿着大脑镰和小脑幕扩展,前交通动脉瘤可表现为额叶内血肿,大脑中动脉瘤可表现为颞叶内血肿,颈内动脉瘤破裂后血液多聚集于同侧脑底池、外侧裂,并可破入基底节、额叶或颞叶内血肿,但动脉瘤破裂在头颅CT上单纯表现为一侧硬膜下血肿的非常罕见,容易引起误诊,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 探讨Solumbra技术、SWIM技术 、双支架技术、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等多种技术对提高急性脑梗机械取栓术中血管再通率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应用Solumbra技术、SWIM技术 、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双支架技术处理67例(观察组);同时回顾2014年12月~2016年6月,在机械取栓术中没有应用上述技术的4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观察从腹股沟穿刺到闭塞血管复流的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完全再通(TICI分级2b~3级)率、术后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研究卒中量表评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应用Solumbra技术、SWIM技术 、双支架技术、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等技术可以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取栓次数、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96.
打通器由一根直径3.5mm,长20cm的骨圆针改制而成。用钢锉在骨圆针末端锉磨成类圆球形体,并在其与针体连接处锉一细沟槽。 手术时将脑室腹腔分流管的腹腔端自储液泵上取下,套在打通器末端类圆球体上,并用4号丝线结扎固定,使分流管与打通器连为一体,而后手持打通器从腹部切口处皮下向头部方向打隧道,至超出打通器长度时,穿出皮肤,带出分流管后,打通器尖端自原出口刺入皮下,继续向头部方向延伸,直达头部切口并带出分流管,剪断丝线,取下分流管连于储液泵上。  相似文献   
97.
目的:分析 MRI 提示脑膜强化的常见病因及征象,以便为此类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对38例增强扫描示脑膜强化患者的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包括脑膜炎22例,脑膜瘤2例,脑膜转移瘤5例,低颅压综合征2例,术后改变4例,结节性硬化1例,病因不明2例。强化模式有三种形式,即Ⅰ型、Ⅱ型、Ⅲ型。Ⅰ型:硬脑膜-蛛网膜强化,共7例;Ⅱ型:蛛网膜-软脑膜强化,共16例;Ⅲ型:全脑膜强化(包括硬脑膜及软脑膜),共15例。结论脑膜的强化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疾病,并可有不同的强化模式,在临床工作中应综合分析患者的病例资料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8.
正1病例资料54岁女性,因意识障碍、右侧肢体偏瘫10 h于2017年9月17日入院。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6℃,脉搏8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39/85 mmHg;深昏迷,GCS评分5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肢体偏瘫,肌力0级;左侧肢体刺激可屈曲,左侧巴氏征阳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服用降压药物,血压维持在140/90 mmHg左右。入院头颅CT示左侧额叶血肿,量约28 ml,破入脑室,双侧脑室轻度扩大,蛛网膜下腔高密度阴影(图1A)。入院初步诊断:①左侧额叶出血;②颅内血管畸形?③高血压病。DSA示左侧大脑前动脉的胼周动脉分支供血的动静脉畸形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继续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出现血肿持续扩大,将其与未出现血肿扩大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长期饮酒、糖尿病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体重指数高、发病至第一次CT时间短(<2h)、丘脑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时血压值高、高血糖和早期大量使用甘露醇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饮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发病至第一次CT时间短(<2h)、丘脑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时血压值高和早期大量使用甘露醇是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长期饮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丘脑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时血压值高以及出血后大量使用甘露醇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高度警惕血肿继续扩大以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0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的第一死因,即使存活,75%患者也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1].AI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4.5h内的静脉溶栓,但对于颅内大血管闭塞,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低,临床效果不佳[2].2014年6月-2015年6月,几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阳性结果的相继发表,改写了AIS治疗的历史[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