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聂安政  赵雪睿  朱春胜  张冰 《中草药》2018,49(23):5719-5723
细辛至今已有2 000多年药用历史,且应用广泛。近年来临床上时有细辛中毒报道,细辛毒性成分黄樟醚和马兜铃酸的安全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结合古今文献追溯细辛的历史用药沿革,剖析细辛中毒反应特点,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探讨影响细辛毒性的因素与合理应用注意事项,以期为细辛临床安全合理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陈佩琼  侯雪茜  许晨  张庆  朱春胜  李方 《中医学报》2021,36(5):1057-1063
目的:采用谱效关系学揭示猫须草发挥降尿酸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技术获取能够反映10批不同产地猫须草的化学成分信息,通过体积分数10%D-果糖饮水复制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10批不同产地猫须草降尿酸药效实验,同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数据处理方法,筛选出对猫须草发挥降尿酸药效有显著影响的成分。结果:从UPLC指纹图谱获得共有峰14个,整体动物实验显示,10批猫须草降尿酸药效范围为16.11~45.86μmol·L-1,偏最小二乘法数据及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UPLC-MS)结果分析显示,共有峰咖啡酸、香草醛、迷迭香酸、5,6,7,3',4'-五甲氧基黄酮等成分对降尿酸药效具有显著影响。结论:猫须草降尿酸药效可能是咖啡酸、香草醛、迷迭香酸、5,6,7,3',4'-五甲氧基黄酮等成分协同发挥的作用,同时谱效关系研究思路为猫须草的质量控制和降尿酸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菊苣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完善药材质量控制手段。方法以HPLCDAD-ESI-MS方法,对菊苣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定,并采用HPLC方法同时测定菊苣中5种化学成分含量。结果从菊苣中共鉴定了10个化学成分,其中6个成分的保留时间和质谱碎片离子信息与对照品一致,分别为秦皮甲素、绿原酸、秦皮乙素、菊苣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根据质谱碎片信息并结合文献数据初步确定了另外4个成分的化学结构。建立了菊苣中绿原酸、秦皮乙素、菊苣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的回归方程,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9 5),加样回收率为95.94%~104.41%,采用此方法成功检测了10个菊苣样品中上述5种成分的含量。结论研究建立的方法可定性、定量分析菊苣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可用于菊苣药材的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朱春胜  张冰  林志健  白云飞 《中草药》2017,48(5):957-961
目的初步探讨菊苣降尿酸的有效成分,并对其降尿酸机制、安全性进行初探。方法迪法克鹌鹑50只(雄性),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模型组、苯溴马隆组(20 mg/kg)、混合物大剂量组(菊苣酸、绿原酸、秦皮甲素剂量均为150 mg/kg)、混合物小剂量组(菊苣酸、绿原酸、秦皮甲素剂量均为50 mg/kg),每组10只。除对照组喂鹌鹑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均给予高嘌呤饲料(普通饲料拌入酵母提取物15 g/kg)复制高尿酸血症模型。给药3周,动态观察鹌鹑血清尿酸(UA)水平、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肾功能指标肌酐(Cr)和尿素氮(BUN)水平、UA代谢相关酶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腺苷脱氨酶(ADA)活性的变化。结果造模期间,与对照组相比,第7~21天模型组鹌鹑血清U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比相比,第7~21天混合物大、小剂量组鹌鹑血清UA水平显著降低(P0.05);混合物大、小剂量组鹌鹑血清的ALT、AST、Cr、BUN水平未显著升高(P0.05),且各给药组鹌鹑血清XOD、ADA活性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结论菊苣降尿酸活性成分可能为绿原酸、秦皮甲素、菊苣酸,安全性较好,其发挥药效的机制可能与抑制XOD、ADA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全文简称《医保目录》,2009年版)403种含毒性药材中药制剂品种近30年来的ADR/ADE的文献报道,分析探讨该类制剂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ADR/ADE的发生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及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并整理ADR/ADE文献及CFDA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索到《医保目录》含毒性药材中药制剂的ADR/ADE 1 976例,其中含ADR 1 478例,ADE 498例,涉及112种药物。由于该类制剂本身含有毒性药材,易出现不良反应,其危害累及人体多个器官/系统。此外,患者机体状态、药物使用不当、问题说明书等问题,也加大了ADR/ADE的风险。结论含毒性药材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该类制剂较为特殊、易出现ADR/ADE的特点,开展相关的药品监管工作,结合临床用药警戒,以确保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在高尿酸血症(HUA)发生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雄性迪法克鹌鹑为研究对象,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抗菌药物+正常饲料组(抗菌N组)、抗菌药物+高嘌呤饲料组(抗菌M组),正常组和抗菌N组喂食正常饲料,模型组和抗菌M组喂食高嘌呤饲料;正常组和模型组饮用自来水,抗菌N组和抗菌M组饮用含氨苄西林(150 mg/L)、新霉素(75 mg/L)的水,实验4周。PCR-DGGE法观察高嘌呤饮食和抗菌药物对鹌鹑肠道菌群结构,全自动生化仪或酶标仪检测细菌内毒素(LPS)、血尿酸(UA)及其关键酶黄嘌呤氧化酶(XO)的含量或活性。结果造模28 d,模型组鹌鹑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变化,血浆及盲肠内容物中LPS含量、血清及肝脏中XO活性、血U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而抗菌N、M组中这些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抗菌N、M组与模型组比较,其血浆及盲肠内容物中LPS含量减少,肝脏XO活性和血UA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高嘌呤饮食可引起鹌鹑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和HUA。肠道菌群代谢产物LPS的含量与XO活性、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关系,HUA的发生机制可能与LPS激活XO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揭示菊苣抗高脂血症的活性成分、潜在药物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公共数据库中获取菊苣的活性成分、潜在药物靶点以及高脂血症的相关基因,并结合相关软件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包括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结果 从TCMSP数据库共筛选菊苣活性成分12个,包括β-谷甾醇、木犀草素等核心成分,涉及相关基因靶点156个。PPI网络涉及56个潜在药物靶点,Degree值排名前5的核心靶点分别是AKT1、IL6、TP53、TNF、VGEFA。GO功能分析共获得269个条目(P<0.05),KEGG通路富集得到71条信号通路(P<0.05),包括VEGF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通路。结论 菊苣抗高脂血症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效应,其机制可能与参与脂质合成、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饮食诱导法分别建立鹌鹑及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观察模型的发病过程,比较2种模型的病理特征。方法20只雄性迪法克鹌鹑随机分为正常组鹌鹑、模型组鹌鹑,正常组给予普通鹌鹑饲料,模型组鹌鹑给予高嘌呤饲料;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大鼠、模型组大鼠,正常组大鼠给予普通大鼠饲料,模型组大鼠给予高果糖饲料:检测各组动物的血清尿酸、三酰甘油、血糖水平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结果各组动物体质量呈自然增长趋势。模型组鹌鹑血清尿酸水平显著升高,造模后期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显著升高,造模后期血清尿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高嘌呤及高果糖饲料可成功建立高尿酸血症并高甘油三酯血症动物模型。鹌鹑及大鼠高尿酸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模型的病理表现及相关代谢酶变化不尽相同,可根据研究需要选择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聂安政  朱春胜  张冰 《中草药》2018,49(7):1716-1720
先煎是中药汤剂特殊煎法的一大特色,而一些人对需先煎的中药、先煎的原因以及如何先煎缺乏基本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的误解,从而出现因中药煎煮不当导致的临床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古今文献,从减毒增效的角度剖析中药先煎的原因,从先煎时间、粉碎度等对先煎的影响来探讨中药先煎的注意事项,并对如何先煎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为中药先煎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科学阐释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肾康注射液的活性成分、潜在药物靶点,通过OMIM、TTD、GeneCards数据库获得CRF的相关靶点,并结合相关软件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包括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基因本体(GO)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结果从TCMSP数据库共筛选得到肾康注射液活性成分96个,包括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核心成分,涉及相关基因靶点244个。PPI网络涉及93个药物靶点,度值排名前10的核心靶点分别是AKT1、VEGFA、IL6、TNF、TP53、MAPK1、CASP3、EGF、MMP9、EGFR。GO功能分析共获得710个条目(P<0.05),KEGG通路富集得到112条信号通路(P<0.05),包括PI3K-Akt、TNF、HIF-1等信号通路。结论肾康注射液治疗CRF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