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0篇
医药卫生   47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51.
目的:分析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吉林省公立医院医疗收入结构变化特征及趋势。方法:基于2014—2020年吉林省公立医院财务数据,运用结构变动分析和灰色预测分析方法对医疗收入及其各明细项收入的结构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研究。结果:2014—2020年,在吉林省公立医院医疗收入结构中,药品收入占比显著下降,医疗服务、卫生材料和检查及化验收入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药品收入对整体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卫生材料和检查收入。结论:公立医院改革以来,药品价格改革及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成效显著,公立医院医疗收入结构得到一定优化,但其结构调整仍有空间。卫生材料及大型检查费用应得到重点关注,后续应统筹兼顾、综合施策,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比价关系,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452.
目的 探讨5-(4-苯氧基丁氧基)补骨脂素(PAP-1)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AS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PAP-1组和阿托伐他汀(AV)阳性药组.HE染色观察颈动脉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1(MSR1)和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  相似文献   
453.
目的探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分析性能验证程序。方法依据《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分子诊断领域的应用说明》对荧光PCR方法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进行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特异度、临界值和最低检测限等的相关性能验证。结果荧光PCR与测序法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结果符合率为100%;荧光PCR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精密度用CV表示,2G、2A、3G和3A反应体系FAM和ROX荧光通道结果CV均小于10%;以测序法结果为标准,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均为100%;验证cut off值2G反应体系△Ct为0.95,2A反应体系△Ct为0.84,均小于设定的cut off值5;验证的cut off值3G反应体系△Ct为1.47,3A反应体系△Ct为1.43,均小于设定的cut off值7;最低检测限为10ng/μL。结论荧光PCR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各项性能验证指标符合要求,可以在实验室内开展。  相似文献   
454.
目的探讨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对肾透明细胞癌、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鉴别能力。材料与方法收集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肿瘤患者,其中肾透明细胞癌26例,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2例,术前均行常规MRI、DCE-MRI扫描,选取感兴趣区测量肿瘤的动态增强定量参数Ktrans(容量转移常数)、Kep(速率常数)、Ve(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DCE-MRI检查的26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病灶区在动态增强扫描的早期强化,定量参数Ktrans、Kep、Ve均值分别为(0.625±0.313)min-1、(1.764±1.105)min-1、(-0.341±0.207);1 2例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定量参数Kt r a n s、Ke p、Ve均值分别为(0.061±0.023)min-1、(0.916±0.313)min-1、(-0.146±0.074)。Ktrans在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3,P0.05),Kep、Ve在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53、0.5,P0.05)。结论定量DCE-MRI技术对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良好的鉴别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455.
目的探讨血性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对流式荧光杂交法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分型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根据血红蛋白(Hb)水平,将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分为5组,A组Hb为0g/L(10例),B组为0g/LHb≤30g/L(10例),C组为30g/LHb≤60g/L(20例),D组为60g/LHb≤100g/L(20例),E组为Hb100g/L(20例);每组标本中50%初检结果为阳性,50%初检结果为阴性。每例标本分别取样50、100、200、500、1 000μL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初检结果为阴性的标本、A组5例初检结果阳性标本、B组5例初检结果阳性标本,不同取样量检测结果一致。C、D、E组各10例初检结果阳性标本中,分别有4例、4例和9例标本,在不同取样量检测时,出现HPV亚型漏检。结论血性宫颈脱落细胞标本有可能导致流式荧光杂交法HPV分型检测假阴性结果;有必要根据标本Hb水平,制定合适的取样量标准,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456.
椎体强化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骨不愈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骨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皮椎弓根入路向椎体内穿针注入骨水泥,手术前后疼痛应用视觉模拟分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结果 166例192个椎体强化均获成功,2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骨不愈合,手术时间每个椎体平均35 min,术后VAS(2.89±0.25)分.20例术后随访4~25月,胸腰背疼痛无再发及加重,椎体高度无明显变化,相邻椎体未见骨折.结论 经皮椎体强化术,操作时间短,能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增加脊柱稳定性,对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骨不愈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57.
一期病灶清除术治疗颈椎结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Ⅰ期病灶清除术治疗不同节段颈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Ⅰ期病灶清除术治疗54例颈椎结核患者资料,男20例,女34例;年龄26~75岁,平均45.4岁。其中累及单节段12例(C2 1例、C4 2例、C5 3例、C6 4例、C7 2例)、相邻双节段36例(C1,2 3例、C2,3 2例、C3,4 5例、C4,5 6例、C5,6 14例、C6,7 5例、C7T1 1例)、3节段5例(C4~6 2例、C6~7 2例、C3,5,6 1例)、4节段1例 (C4~7);5例合并脊柱其他部位结核病灶,包括T61例、T11 3例、L3,4 1例;1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前颈部VAS评分4~9分,平均5.9分;JOA评分7~12分,平均10.5分;术前病变节段Cobb角平均26.7°± 9.1°。术前行正规抗结核治疗,待红细胞沉降率< 50 mm/1 h后行手术治疗。根据病变累及节段分别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病灶清除加前后联合内固定术、经颌下入路咽后壁病灶清除术加后路枕颈融合术或后路寰枢椎融合术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13~52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骨性融合时间2~4个月,平均3.2个月。末次随访,颈部VAS评分平均1.1分,JOA评分平均15.6分,病变节段Cobb角平均6.8°。术后均行系统抗结核治疗18~20个月。1例上颈椎结核患者术中出现高位食道损伤,经留置胃管1周后愈合。术后无一例发生颈椎结核复发、植骨块移位及假关节形成。结论 颈椎结核在术前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可根据病变累及节段及局部畸形情况,采取Ⅰ期病灶清除术治疗;术后正规的抗结核治疗是颈椎结核后期治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58.
目的分析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MS)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特点,并比较不同手术入路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2例MCM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年龄 60岁患者(老年组)62例,年龄≤60岁且 40岁患者(中年组)40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矢状面垂直轴(cSVA)、cSVA差值(ΔcSVA)、T_1倾斜角(T_1-slope),分析老年患者矢状面平衡变化的特点。将2组患者按术前T_1-slope角度分为T_1-slope 25°和T_1-slope≥25°亚组。每个亚组内比较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ΔcSVA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得以改善。中年组术前T_1-slope、末次随访cSVA、ΔcSVA及JOA评分改善率均优于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年组T_1-slope 25°亚组和T_1-slope≥25°亚组,前后路手术ΔcSVA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老年组T_1-slope 25°亚组,前后路手术ΔcSVA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老年组T_1-slope≥25°亚组,前路手术ΔcSVA及JOA评分改善率优于后路手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MCMS患者cSVA更易出现改变,术后cSVA也更易失代偿。T_1-slope作为矢状面平衡变化的预测因素,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入路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当老年患者术前T_1-slope较大(≥25°)时,后路手术可能增加颈椎矢状面失衡的风险,前路手术有利于颈椎矢状面平衡的维持与重建。  相似文献   
459.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烧伤植皮后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6例双下肢烧伤或需行大腿供皮(双下肢术区面积≥5%TBSA)的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肌肉收缩、足趾活动等基础性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措施的基础上,手术后第4天开始每晚1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连续10 d。术后第1、3、7、14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变化、治疗组血小板数量变化、两组皮片成活率及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14 d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患者双下肢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第1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第3天有所下降,第7、14天治疗组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对照组则逐渐升高,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未见血栓形成,对照组1例患者下肢出现微血栓。两组患者皮片成活率及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使用 D-二聚体治疗对血小板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动态监测D-二聚体对烧伤植皮患者DVT预防和监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60.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术后假体周围骨吸收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假体周围骨吸收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6年8月67例因颈椎病行ACD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9例,平均年龄41.4±6.1岁,平均随访时间88.6±14.5月。术前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1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5例。手术节段C3/4者8例,C4/5者18例,C5/6者30例,C6/7者11例。根据末次随访时有无骨吸收出现,将纳入病例分成为骨吸收组(A组,25例)和无骨吸收组(B组,42例)。对术后假体周围骨吸收的发生率、分级、影像学参数特点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半年、1年、2年、4年、末次随访时的骨吸收发生率分别为5.98%、7.46%、11.94%、26.87%、37.31%。末次随访时骨吸收发生在C3/4节段3例,C4/5节段7例,C5/6节段11例,C6/7节段4例;其中1级骨吸收12例,2级骨吸收9例,3级骨吸收4例。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中两组的颈椎ROM、手术节段ROM、T1S、颈椎Cobb角无显著差异(P>0.05);A组SVA显著大于B组(P=0.02)。A组上位椎体终板矢状径、椎体高度显著小于下位椎体(P<0.05)。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自发融合情况两组间无显著差异;A组轴性疼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2)。结论:ACDR术后假体周围骨吸收较常见,多数假体周围骨吸收为1~2级,且上位椎体骨吸收程度更为显著。术后假体周围骨吸收患者随访期间轴性疼痛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