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医药卫生   15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高度近视、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疾病伴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2]),抗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可与所有已知VEGF异构体结合,通过抑制其生物学活性而起到抗VEGF的作用~([3,4]).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对二氧化硅所致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沙利度胺治疗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和沙利度胺治疗组气管内注入二氧化硅混悬液复制实验室大鼠矽肺模型,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给予生理盐水。第二天起沙利度胺治疗组给予沙利度胺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在相同条件下普通饲料喂养。分别在染尘后7、30、60d分批处死大鼠,观察其组织的病理变化,并采用比色法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中FIZZ1(found in inflamm atory zone 1,FIZZ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FIZZ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沙利度胺治疗组羟脯氨酸含量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对照组;FIZZ1蛋白在正常肺组织为弱表达,模型组第7天时表达明显增强,第30天时较第7天时有所减弱,第60天时明显减弱,但强于对照组;沙利度胺治疗组在第7天、第30天及第60天FIZZ1蛋白的表达均较对照组高,但低于模型组,尤其是第7天的表达降低较明显,但第60天降低不甚明显;PCR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结论沙利度胺治疗后减少了矽肺大鼠肺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从而抑制胶...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和评价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在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炎症及肺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正常野生型成年小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及博莱霉素组。博莱霉素组采用博莱霉素气管内滴注复制小鼠肺纤维化模型,空白组用同等方法注入同样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制备对照模型。造模后第7、14、21天处死小鼠,取小鼠肺组织进行肺系数测定、羟脯氨酸含量测定、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炎症及肺纤维化过程,肺组织中USP7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肺胶原蛋白含量的关系。结果:在各时间点博莱霉素组肺系数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博莱霉素组羟脯氨酸含量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4天和第21天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Masson染色结果表明博莱霉素气管内给药能诱导的小鼠炎症及肺纤维化过程。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半定量USP7结果显示,USP7弱表达于正常肺组织中。在各时间点,博莱霉素组USP7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较空白组明显增强(P<0.05~P<0.01),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减弱(P<0.01)。结论:USP7在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炎症及肺纤维化过程中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可能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各个环节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4.
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培养与保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一种有效的体外分离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良好方法,并观察RPE细胞冻存复苏前后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用两步酶法分离兔RPE细胞,第一步酶(透明质酸酶 胰蛋白酶),用于松解视网膜神经上皮细胞与RPE细胞之间的连接;第二步(胰蛋白酶)用于离散RPE细胞,制成细胞悬液;然后用慢冻速融方法对细胞进行冷冻保存及复苏,最后用4种方法(PRE片层观察、H-E染色、免疫组化法及光、电镜观察法)RPE细胞在冻存前后的形态特点。结果 用此方法分离培养的细胞其结构完整,纯度高,收获量多,在体外生长旺盛,达到铺满区合的时间缩短,同时维持体内细胞的许多生物学和形态学特点。细胞冻存复苏后的存活率高达80%左右,且兴冻存前细胞形态相比未见明显差别。结论 此分离培养方法及冻存复苏法是高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5.
兔眼医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兔眼医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复位术后视网膜组织学变化。方法:灰兔16只,每只兔右眼建立视网膜脱离模型,左眼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1,2,4及8wk摘除眼球制成光镜标本及电镜标本。结果:16只兔(16眼)中,15眼(15/16)均较成功的实施了医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24h视网膜完全复位。视网膜的结构变化主要发生在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内层结构基本不受影响。术后4wk左右光镜观察视网膜结构恢复正常,在视网膜周边的一些区域,外层视网膜的恢复落后于后极部;术后8wk,外层视网膜超微结构恢复。结论:急性医源性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后,所发生的结构变化是局限的,可以恢复的。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究转基因视网膜退行性变性S334ter-line-3大鼠在出生后不同日龄视网膜组织结构学变化.方法 选择出生后1,9,11,18,30,59 d的S334ter-line-3大鼠,断颈或腹腔注射过量麻药后处死大鼠,摘除双眼球,置入眼球混合固定液及福尔马林液中,左眼行常规石腊包埋,右眼行Histocryl plastic包埋,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点视网膜组织学结构.结果 出生后第1天,S334ter-line-3大鼠视网膜是一种未发育完善的胚胎型组织,仅有RPE细胞层、祖细胞层,短的内丛状层和神经节细胞层;第9天时其视网膜发育才较完善.第11天时视网膜感光细胞层即开始发生退行性变性,其外核层内可见深染皱缩的凋亡细胞核;第18天时感光细胞层内外节几乎完全消失,外核层变薄,胞核数仅为正常1/2;第30天时,S334ter-line-3大鼠视网膜外层退行性变性已基本完成,仅残留1排感光细胞核层,其外接RPE细胞层,内接视网膜内核层;第59天视网膜结构与第30天基本相同.结论 S334ter-line-3大鼠在出生后随年龄的增长,视网膜外层逐渐发生退行性变性,至出生后第30 d时这种退行性变性基本完成,故出生后30 d的大鼠适合作为视网膜移植中的移植受体.  相似文献   
97.
白塞病和Vogt-小柳-原田(VKH)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葡萄膜炎,多与全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cgraphy,FFA)作为一种眼底血管检查手段,对黄斑囊样水肿(CME)和各种类型的葡萄膜炎的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对9例(17眼)门诊确诊为特殊类型葡萄膜炎的患者行FFA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葡萄膜炎患者的眼底图像特征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门诊行FFA检查并确诊为葡萄膜炎的患者36例51眼的眼底和FFA图像及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 36例51眼葡萄膜炎患者中,双眼发病的有15例30眼,单眼发病的有21眼.其中以Beheet's病最多,15例19眼;Vogt-小柳-原田病8例15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7例10眼;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葡萄膜炎6例7眼.多数患者FFA主要表现为:视盘荧光着染且在中后期可见荧光渗漏,黄斑囊样荧光积存,视网膜血管轻到中度荧光染色伴渗漏,视网膜深层平面片状荧光渗漏. 结论 不同病因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葡萄膜炎,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有其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征.通过FFA检查可确诊特殊类型的葡萄膜炎,而且会对其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
评价脑血流自身调节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血压-自动调节和脑血管运动反应性两方面。评价脑血流自身调节情况可以了解脑小血管的储备能力,预测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0.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热原检查方法有家兔法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2种,根据《指导原则》推荐广泛使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笔者对湖南一格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盐酸甲氯芬酯中热原检查法用家兔法改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实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