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0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目的探讨各种辅助栓塞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运用各种辅助栓塞技术包括微导丝微导管辅助技术,双微导管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及血管内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73例,共89个动脉瘤,其中9个为非宽颈动脉瘤。结果完全栓塞或大部栓塞73个,瘤颈残留5个,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2个,死亡3例。45例获得临床随访,1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1年余再次出血,因瘤颈复发行栓塞治疗后愈合可,其余病人未见复发。结论颅内宽颈动脉瘤处理困难,选择合适血管内辅助栓塞技术,有助于提高宽颈动脉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改良腭咽成形术(H-UPP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993年12月~2005年12月采用传统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治疗OSAS患者78例为对照组.按1∶1比例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月采取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治疗OSAS患者78例为观察组,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自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术后1年经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sG),对照组总临床有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H-UPPP通过保留悬雍垂,保留咽腔基本结构,提高了手术疗效,降低了并发症,是治疗OSA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初步评价在颅内血管迂曲情况下,采用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覆膜支架至目标位置,实施颅内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Willis覆膜支架,对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和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进行动脉腔内隔绝血管重建术。由于患者血管迂曲,采用Navien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支架到位,即在同轴导管系统下,先将5 F Navien中间导管头端越过病变部位,然后将Willis支架在中间导管内输送至病变部位,再回撤中间导管,Willis支架即可定位在病变血管段。结果 (1)2例术中Willis支架均顺利到位,球囊扩张后释放。1例TCCF因为支架在海绵窦近端弯曲处,回撤球囊支架略有移位,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略有对比剂内漏。对另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即刻造影,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不显影。(2)2例患者在术后1、3个月复查CT血管成像,显示血管重建良好。支架置入后1个月随访TCCF患者,突眼及杂音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随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者,头痛症状消失,右侧动眼神经麻痹明显缓解。结论在迂曲颅内动脉使用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覆膜支架到位,具有辅助作用,较传统颅内动脉腔内隔绝技术初显优势。  相似文献   
34.
彭亚  赵莉  李莉  李良  李荣  何意 《护理学报》2017,24(17):48-50
目的 了解本科护生的死亡教育需求现状,为医学院校开展本科护生的死亡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2017年2月抽取某高校2014级~2016级802名本科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及死亡教育需求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科护生死亡教育需求量表总分为(38.43±6.35)分,条目均分(3.84±0.64)分.31.3%的本科护生希望一年级开始实施死亡教育,64.7%本科护生希望开展死亡教育的方式是观看教学录像片.结论 本科护生的死亡教育需求处于较高水平,教育者应结合本科护生的具体需求,针对性给予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死亡教育.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前白蛋白(PA)水平和损伤严重程度及恢复情况的关系。方法:选取95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轻、中、重型三组,以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伤后第1,3,7,14天上午8时血清CRP和PA值。结果:中、重型组在伤后当天血清CRP即升高,第3天达到最大值,而轻型组除第3天CRP高于正常值外其他各天检测值在正常范围。CRP的检测值在不同组别有差异。第3天中、重型组的PA值和轻型组之间,第7天重、轻型组之间有差异,但均在正常值范围。以两周后的GCS评分评价患者的短期恢复情况,恢复良好组和恢复欠佳组之间各天CRP值均有显著差异,而PA值均在正常范围。结论:CRP的检测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伤情、疗效和预后估计较PA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癌光啉(PSD-007)光动力疗法(PDT)对荷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50只荷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单纯PSD-007组(B组)、单纯光照组(C组)、局部注射PSD-007+光照组(D组)、腹腔注射PSD-007+光照组(E组),每组10...  相似文献   
37.
<正>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1]。在我国卒中已成为第一位致死性疾病[2]。AS可在头颈部动脉壁形成斑块并造成动脉管腔狭窄,常规CT血管成像(CTA)、MR血管成像(MRA)能显示管腔狭窄,但显示血管壁特性的作用有限。而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的评估,如斑块形态、成分、炎性细胞浸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的技术方法 ,分析不全栓塞的原因。方法 对 5 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 ,应用GDC ,分别对窄颈动脉瘤和宽颈动脉采用多种栓塞技术 ,明显提高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结果 致密栓塞 5 0例 (86 .2 % ) ,95 %栓塞 3例 (5 .2 % ) ,90 %栓塞 3例 (5 .2 % ) ,80 %栓塞 2例 (3.4 % ) ,术后无一例发生再出血。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要尽可能致密。  相似文献   
39.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后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48例(51个)被夹闭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检查,并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夹闭术后的残留和载瘤动脉的开放.结果:37个动脉瘤呈囊状、9个动脉瘤呈不规则形和5个动脉瘤呈梭形.动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31%),其次是后交通动脉(29%).全部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9mm、瘤体平均大小为5.5mm、瘤颈平均大小为3.4mm.49个动脉瘤需要1个钛夹夹闭,2个动脉瘤需要2个钛夹夹闭.16层CTA检出3个夹闭动脉瘤有残留,靠近钛夹的全部载瘤动脉可以被准确评价.结论:16层螺旋CTA为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和术后的改变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前后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