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5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目的:通过前瞻对照研究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其血沉的变化情况,找出血沉变化的特点。方法:病例入组后男女病人分别按年龄、性别随机分为氯氮平组(观察组)和氯丙嗪组(对照组)。于用药前后及用药后一、二、三、四、五周末分别查血沉一次,另设正常对照组观察健康女性月经来潮时血沉变化情况以排除月经期血沉生理变化对实验的影响。结果:20例服用氯氮平治疗的病人血沉异常15例(75%),血沉最高为50mm/h,2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和行为督导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将入组患者按病程和年龄以21的比例,用区组随机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健康教育和行为督导,以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两次评分观察病情变化情况.结果除精神病表现因子分健康教育和行为督导前后无明显差异外,其它各因子分及总消极、总积极和病情总估计评分均有显著差(t=2.1~t=3.59,P<0.05~P<0.001).结论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督导,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3.
山东民政精神医学第三届学术交流会在兖州召开山东民政精神医学第三届学术交流会于96年4月16~19日在位于变州的济宁市复退军人精神病院召开,省民政厅戴成贵副厅长,中国民政康复医学会副理事长、山东荣军医院院长张德慈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Wistar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表达及分布变化,探讨SDF-1α在脊髓损伤后脊髓中的时空分布特点.方法:取成年雌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n=10),假手术组(单纯椎板切除,n=10)和损伤组(n=70).损伤组根据损伤后取材时间点不同分为1、2、3、4、7、14、28d组.损伤组按改良的Impactor modelⅡ法,暴露T10脊髓节段,将10g条形重物从2.5cm高度垂直打击该段脊髓,制作脊髓损伤模型.按设定的时间点将大鼠在多聚甲醛灌注下取以T10为中心的2cm脊髓组织,取离损伤中心2mm和7mm处脊髓组织横断切片,使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染色,观察并分析脊髓形态学变化和SDF-1α表达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脊髓形态结构完整,损伤组中灰质神经元数量减少,白质纤维结构紊乱.免疫组化染色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脊髓中均匀分布少量SDF-1α,损伤组脊髓损伤中心近端(2mm)和远端(7mm)SDF-1α表达量都明显上升,损伤近端的SDF-1α阳性细胞数量增幅远多于远端;脊髓灰质中阳性细胞明显多于白质(P<0.05).在大鼠脊髓损伤后1d脊髓组织中的SDF-1α阳性细胞数量开始上升,到损伤后2d时脊髓灰质中SDF-1α阳性细胞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损伤后7d时损伤近端SDF-1 α阳性细胞数量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远端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到损伤后14d和28d时近端和远端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DF-1α在Wistar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表达活跃,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45.
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与季节关系的圆形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为此病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圆形统计法 ,对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六年间首次发病住院的 175 2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高峰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高峰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r =0 115 2 ,P <0 0 1) ,发病高峰时间约为 2月 2 3日 ,按季节推算应为冬末春初。结论 :此季节加强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是降低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左旋咪唑涂布剂和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入组病人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以氟哌啶醇,B组给以左旋咪唑涂布剂和氟哌啶醇,C组给以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总疗程12周,疗前和疗后分别抽血查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数(CD3+、CD4+、CD8+)和红细胞免疫功能RBC-C3b花环率(RBC-C3b)和RBC-IC花环率(RBC-IC).结果治疗后CD3+、CD4+增加值B组明显高于A、C两组,RBC-C3b增加值B组明显高于C组(P<0.01).有、无阳性家庭史治疗前后CD3+、CD4+、CD8+均有显著差异;阴、阳家族史间疗前比较CD4+,疗后CD3+、CD4+ 均有显著差异;疗前阴、阳家族史间RBC-C3b差异显著(P<0.01);治疗前后阳性家族史RBC-C3b、阴性家族史RBC-C3b、RBC-IC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左旋咪唑涂布剂和氟哌啶醇均可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但以两者合并应用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47.
目的调查枣庄市农村60岁以上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方法采用Zung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入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用峰流速仪测定稳定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肺功能.结果60岁以上中度COPD稳定期患者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与国内常模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COPD患者肺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60~69岁组肺功能与70~79岁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60岁以上COPD稳定期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症状;COPD患者随着病程和年龄增加肺功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8.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应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为提高患者的心理应激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9.
【摘要】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预损伤后背根神经节中miRNomes改变对脊髓后索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39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C、D组。A组(n=12)坐骨神经损伤造模后7d进行T10节段脊髓后索损伤造模,B组(n=12)仅进行T10节段脊髓后索损伤造模,C组(n=12)仅进行坐骨神经损伤造模,D组(n=3)不进行任何造模操作。A组和B组分别于脊髓后索损伤造模后4h、3d、7d、14d取背根神经节行总RNA提取和Western blot检测,于脊髓后索损伤造模后14d取损伤中心脊髓组织行神经丝蛋白200(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C组于A组各时间点取材的同时取背根神经节行总RNA提取和Western blot检测;D组取背根神经节行总RNA提取和Western blot检测。对A、B两组各时间点背根神经节miRNA表达谱进行微阵列芯片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观察与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有关的miRNA,选出A组中与B组相比变化倍数明显、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靶蛋白为Dusp4的miR-199a-5p进行研究。并用RT-qPCR技术对各组miR-199a-5p及A、B和D组Dusp4 mRNA表达进行检测,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Dusp4蛋白以及A、D组p38蛋白和p-p38蛋白,对A组和B组脊髓后索损伤中心脊髓组织用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的恢复情况。结果:芯片分析结果显示miR-199a-5p在A组各个时间点表达与D组相比明显下调,B组miR-199a-5p在脊髓后索损伤后4h表达与D组相比上调,3d、7d和14d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RT-qPCR结果显示A组各时间点miR-199a-5p表达与D组相比下调(P<0.05),B组miR-199a-5p在脊髓后索损伤后4h表达与D组相比上调(P<0.05),3d、7d和14d的表达量与D组比较无明显变化,C组各时间点miR-199a-5p表达与D组比较无明显变化。A组和B组各时间点Dusp4 mRNA表达与D组相比无明显变化。A组Dusp4蛋白在脊髓后索损伤后各个时间点与D组比较均有上调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B组Dusp4蛋白在脊髓后索损伤后4h表达与D组相比显著下调(P<0.05),脊髓后索损伤后3d、7d、14d与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C组Dusp4蛋白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水平与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A组p38蛋白及p-p38蛋白的表达变化趋势与miR-199a-5p趋势一致。在脊髓后索损伤后14d,与B组比较A组损伤中心尾端脊髓NF-200表达明显增加,且损伤中心尾端脊髓白质纤维束形态规整、后索纤维束排列有序。结论:大鼠坐骨神经预损伤后背根神经节中miR-199a-5p表达下调可以促进脊髓后索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应用锚钉结合减张线法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方法和技术要点,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尾端带线锚钉结合减张线法治疗13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女8例,男5例;年龄48-73岁,平均(61.1±7.1)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17 d,平均(4.9±4.8)d。采用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临床评分标准评定术后优良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15.2±8.6)个月。除l例患者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延迟愈合外,其余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后3个月随访摄X线片显示髌骨骨折愈合良好,锚钉无松动、脱落。术后6个月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28.5±1.6)分。优10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锚钉结合减张线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置物,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