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8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89篇
医药卫生   264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lA)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以及相应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34例结肠癌手术标本和相应的正常结肠组织中RASSFlA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RT-PCR法检测RASSFlAmRNA在结肠癌和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结肠癌组织中RASSFlA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其在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35.3%(12/34)比97.1%(33/34),P〈0.05]。结肠癌组织中RASSFlA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均有关(P〈0.05),即高、中分化及TNM分期较低(Ⅰ+Ⅱ期)者的RASSFlA蛋白表达阳性率较高P〈0.05)。②Western blot法结果:在34例结肠癌患者中RASSFl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在相应的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3168+0.0196比0.9144±0.1776,P〈0.05];该结果与RT-PCR法检测到的RASSFlAmRNA表达情况基本一致[0.1589±O.2237和0.5723±0.1939,P〈0.05]。结论RASSFlA基因的失表达可能在原发性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RASSFlA的表达情况可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2.
93.
患者邹某,男,48岁,干部.右上腹隐痛不适反复发作4年,加重1周,疼痛时伴右肩背部胀痛、口苦、纳少.既往有胆绞痛、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不同区域脑组织代谢特点。方法选择17例首诊未经治疗的成人OCD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的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3D-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OCD患者前扣带回、中扣带回、左右额叶白质、左右丘脑和左右豆状核中大脑代谢物N-乙酰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浓度变化,并分析NAA/Cr、Cho/Cr与OCD、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OCD患者中扣带回的Cho/C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额叶白质Cho/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扣带回NAA/Cr与焦虑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712,P<0.05)。结论OCD患者中扣带回Cho浓度减少、左额叶白质Cho浓度增高,可能是OCD的病理现象或代偿反应;中扣带回NAA/Cr与焦虑量表评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5.
葛曙雄  刘雅辉  张立  李科事  胡岳  王涌 《浙江医学》2016,38(15):1234-1237
目的探讨水杨酸抑制人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水杨酸体外处理胃癌细胞株MGC-803后,采用基质胶黏附试验、迁移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胃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blot检测细胞黏附相关分子核纤层蛋白(Lamin)、核纤层蛋白C1(LaminC1)、核纤层蛋白B1(LaminB1)、纤连蛋白(FN1)、CD44、整合素A9(ITGA9)、连环蛋白A1(CTNNA1)和E钙粘素(CDH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比较,0.5mmol/L和1mmol/L水杨酸体外处理胃癌细胞24h后,胃癌细胞的增殖、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受抑制(均P<0.05);Lamin、LaminC1、LaminB1、FN1、CD44、ITGA9和CTNNA1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均P<0.05),CDH1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LaminB1、FN1、CD44和CTNNA1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水杨酸可体外抑制胃癌细胞增殖、黏附、侵袭能力,从而抑制胃癌转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黏附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和抑制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96.
心绞痛(AP)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类型.它的发生是由于心肌的需氧与冠状动脉的供氧失去平衡,致使心肌缺血缺氧所致.然而在临床工作中,10%~30%的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冠状动脉管腔不规则或管腔狭窄程度<20%),在排除食管、胸、肺、肌肉、骨骼等非心源性胸痛与冠状动脉痉挛的基础上,确实存在典型劳力性心绞痛的症状与心肌缺血的证据,即微血管性心绞痛(MVA).目前,多项研究显示:MVA与微血管内皮功能、血管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有着密切联系.虽然MVA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并非良好,但中西医在MVA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该文就MVA中西医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7.
目的分析糖类抗原19-9(CA19-9)、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癌胚抗原(CEA)联合超声造影诊断早期卵巢癌的临床价值,以期提高卵巢癌早期诊断灵敏度和准确率,降低漏诊率。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巴中市中心医院及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妇科检查疑似卵巢癌的患者2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HE4、CEA水平,均行盆腔超声造影检查,均行手术探查或者手术治疗,以手术术中所见及病理诊断作为卵巢癌诊断金标准,计算血清肿瘤标志物、超声造影检查单项、不同指标组合诊断早期卵巢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经术中探查及术后病理诊断,248例疑似卵巢癌患者中42例确诊为早期卵巢癌,发病率为16.94%。卵巢癌患者CA19-9、HE4、CEA均明显高于非卵巢癌患者(P0.05)。CA19-9诊断有87例为卵巢癌阳性,HE4诊断69例阳性,CEA诊断有78例阳性,超声造影诊断有41例卵巢癌阳性,CA19-9、HE4、CEA联合诊断40例阳性,超声造影联合3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卵巢癌31例。超声造影联合CA19-9、HE4、CEA诊断卵巢癌的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超声造影单独诊断,灵敏度均低于CEA、HE4、CA19-9、超声造影单一诊断。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HE4、CEA联合盆腔超声造影可有效提高患者诊断特异度和准确率,为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数据,对提升早期卵巢癌患者预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优化三孔法”和“帆式”构型技术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1月~2022年1月对我院收治的130例阑尾炎采用脐部切口、麦氏点及反麦氏点切口,以及调整反麦氏点为观察孔和脐部切口为主操作孔为特点的“优化三孔法”和将阑尾系膜提起形成“帆式”构型技术施行LA。结果1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手术时间(56.9±23.6)min。术中出血量1~30 ml,中位出血量5 ml。术后病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72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5例,慢性阑尾炎14例。术后1、3、6个月规律随访,除2例合并慢性肠道疾病和4例合并右侧附件炎或盆腔炎的女性患者术后仍有右下腹隐痛不适以外,其余124例(95.4%)未再出现右下腹痛症状。结论优化的LA安全可行,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9.
100.
张立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8):164-165
目的:通过对人体运动时调节心血管机能的内源性含氮类生物活性物质的起源、发生及调节机制的阐述,以进一步认识体液性调节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4—12期间有关内源性含氮类生物物质在运动中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的文章,检索词:“Nitricbioactive substance,Catecholamine,serotonin,histamine and peptid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在图书馆阅读和收集关于生物活性物质的书籍。 资料选择:对有关含氮类生物活性物质的资料及书籍进行全面检索,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资料及书籍中提炼出在运动中对心血管机能起主要调节作用的含氮类活性物质的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13篇关于生物活性物质的文献,书籍4本,涉及运动中神经及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机能的调节6篇,生物活性物质作用机制7篇。对资料进行归纳引用8篇描述部分含氮类物质的作用。 资料综合:含氮类生物物质指机体内某些细胞产生、释放、作用于效应器官或组织,具有机能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主要存在血液中,并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器官组织发挥其生物效应。剧烈运动中对心血管系统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有儿茶酚胺、5-羟色胺、组织按、肽类物质,对机体具有正性机能调节作用,以适应运动的需要。 结论:含氮类生物物质是一种对释放刺激源及其敏感,效率非常高的物质。在运动中表现为随运动强度变化而对机体产生不同效应,总体结果是使机体更适应运动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