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62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2009年9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从10月1日起,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自2010年1月1日开始,中国所有事业单位都将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公立医院作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薪酬体系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2.
2011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按照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要求,结合医院门诊量快速增长所致医生工作强度大、患者挂号难、就医时间成本大等实际问题,通过增加预约号源、提高医生出诊率、拓宽门诊预约挂号渠道等多项措施方便患者就医,我院全面实施预约挂号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fascin、nm23和C—erbB-2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在胃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意义,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思路。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6例胃癌组织,自身对照正常胃壁组织及其中53例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中fascin表达,以及胃癌组织中nm23、C—erbB-2的表达。实验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胃壁组织无fascin表达,76例胃癌中有24例(31.6%)fascin表达阳性,39例(51-3%)nm23表达阳性,35例(46.1%)C—erbB-2表达阳性,fascin表达与胃癌病理类型(WHO分类、Lauren’s分型)、TNM分期、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nm23表达及C—erbB-2表达等因素相关,与年龄、性别、脉管癌栓等因素无关。在伴有转移的胃癌病例中,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fascin蛋白表达有相关性。结论fascin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局部发展和转移相关,并在胃癌及其转移灶中有表达连续性;在胃癌组织中fascin表达与nm23表达呈负相关、与C—erbB-2表达呈正相关,检测三种基因表达有助于胃癌侵袭转移的判断,fascin有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4.
罗谦  吴峥峥  程依琏  杨影 《四川医学》2009,30(4):485-486
目的评价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30例药物控制不良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810nm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能量1800—2800mW,时间2000ms,范围180-270°,术后随访患者的眼压、视力、症状及用药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4个月,术前眼压为(46.3±3.5)mmHg(1mmHg—0.133kPa),治疗后眼压为(17.9±2.1)mnHg,术后眼压明显低于术前(P〈0.01);3眼(10%)眼球萎缩;24眼(71%)视力无变化,5眼(17%)视力下降,1眼(3%)视力提高。术后所有患者眼胀痛缓解,术前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平均为2~4种,随访时减至0-2种。结论经巩膜半导体激光睫状体光凝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5.
封国峥  董宇  高广慧  王春华 《中国药事》2009,23(12):1228-1229,1246
目的通过探讨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测试方法,提出用移动巡检的方法来解决工作实践中测试结果出现假阴性判断的情况,为有关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按GB/T16292-1996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测试方法进行检测,有测试结果出现假阴性判断的情况,结合国内外悬浮粒子测试经验,探讨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测试的方法。结果与结论在面积较大、狭长的乱流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测试用移动巡检的方法,结果更有代表性,较能真实反映洁净室(区)的悬浮粒子状况。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局部复发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使用SAS Cox s风险比例因素回归模型分析1956年1月至2008年12月,24所医院的505例叶状肿瘤各种临床因素与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发病中位年龄41岁(11-74岁),良性302例、交界性130例、恶性73例;术式包括肿物单纯切除术、扩大切除和单纯或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局部复发143例,因瘤死亡27例。分析显示局部复发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术式选择、术中是否使用冰冻和疗效评价四个临床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叶状肿瘤外科治疗所用术式中,治疗不足(肿瘤单纯切除术式、复发后的交界性和恶性采用肿瘤扩大切除术式)是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复发率为54.39%;良性肿瘤采用扩大切除术,局部复发率为1.94%(2/103例),交界性肿瘤首选肿瘤扩大切除术的局部复发率为11.11%(3/27例),恶性肿瘤首选乳房切除术的局部复发率12.50%,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术中应用冰冻切片诊断是抑制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使局部复发率由37.66%减低为13.66%(P〈0.0 001)。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比较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与双焦点、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力、视觉质量及满意度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12月于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61例61眼。依据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情况分为3组,连续视程组16例16眼植入Tecnis Symfony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双焦点组20例20眼植入Tecnis ZMB00一片式非球面双焦点人工晶状体;单焦点组25例25眼植入Tecnis ZCB00一片式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1个月检测患者裸眼远、近视力,绘制离焦曲线,运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检测植入不同人工晶状体后,患者单眼客观视觉质量。分析并获得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 off)、斯特列尔比(SR)、三种对比度(100%、20%、9%)下的模拟对比度视力(OV100%、OV20%、OV9%),通过问卷形式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术后1个月,三组患者33 cm和40 cm裸眼近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单焦点组患者33 cm和40 cm裸眼近视力均差于双...  相似文献   
58.
目的:应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比研究白内障术中不同眼内压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血流的变化情况,为白内障个性化手术参数设计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21-01/04于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61例77眼,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37眼)和B组(40眼),术中分别予以75、90cm灌注瓶瓶高,相当于55.5、66.6mmHg术中平均眼内压。所有患者除常规眼科检查外,术前、术后1、7、30d均行黄斑区SS-OCTA检查,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放射状毛细血管网(RPCP)层、浅层血管网(SVP)层、中层血管网(IVP)层、深层血管网(DVP)层灌注面积和血管密度。

结果:手术前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各层灌注面积和血管密度均无组间差异性(均P>0.05),但均有时间差异性(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BC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眼压和FAZ面积均较术前下降(均P<0.05),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各层灌注面积和血流密度均较术前增加。

结论: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各层血流密度和灌注面积均增加,FAZ面积下降,有助于促进术后视力的恢复,且术中选择55.5、66.6mmHg不同眼内压情况下,患者术后眼底血流改变情况无明显差异,故术中可以灵活选择眼内压,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手术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流流变学及D-二聚体等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42例肺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与20例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及纤溶活性分别进行测定。结果 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在肺心病加重期明显升高,纤溶酶活性明显下降,血液粘度较正常组明显升高。结论 血浆纤溶活性降低与肺心病处于高凝状态有关,容易导致肺小动脉血栓形成,慢性肺心病患者临床上可应用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