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9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郑州市2000年夏秋季腹泻病原菌谱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郑州市夏秋季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对2000年6至10月郑州市390例腹泻患者粪便取样进行主要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并且建立了一种快速标本处理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方法。结果:共分离出66株病原菌,总检出率为16.9%(66/390)。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46株(11.8%),侵袭性大肠杆菌11株92.8%),志贺菌7株(1.8%),沙门菌2株(0.5%)。随机抽取67份腹泻标本,应用多重PCR检测,检出病原菌9例,高于培养法7例(P=0.000)。结论: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应得到足够重视。多重PCR法对腹泻病原菌的检测具有简便、快速、特异、经济和不需培养等特点,宜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调查商丘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方法 :以整群抽样法对商丘地区两个行政村 18岁及其以上常住居民用健康体检和高血压危险因素问卷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总标化患病率为 5 2 3 8% ,经Lo 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性别、年龄、BMI、WHR、饮酒、高血压家族史为危险因素 ,而文化程度、饮茶、食用植物油、体力活动及相关知识知道情况五项因素频度高者 ,患高血压概率低 ,即有保护作用。结论 :应注重加强在农村地区高血压防制知识的宣传 ,从饮食及行为习惯等方面预防高血压。  相似文献   
63.
河南省新乡县农村居民慢性病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河南省新乡县居民健康状况.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乡县9 334名农村居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慢性病问卷调查,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新乡县慢性病患病率为12.42%,是1998年全国农村水平的1.35倍;男性患病率高于全国水平,但未高于女性;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婚姻状况不良者,患病率较高;随文化程度的升高,患病率降低.主要的慢性病病种是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结论: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应作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农村卫生服务需求量仍较大.  相似文献   
64.
目的对志贺菌耐多药相关基因(T1C4)水平转移进行验证,并对其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进行初步判定。方法培养已筛选出的包含T1C4基因片段的阳性克隆,提取其质粒,PCR扩增T1C4基因片段、纯化、制备探针,与志贺菌敏感株SS23、志贺菌耐多药转移株(ST11)、大肠埃希菌耐多药株(E667)的基因组DNA和质粒DNA进行斑点杂交。采用药敏纸片法研究含T1C4基因片段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结果应用PCR方法可以从ST11和E667菌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T1C4基因片段,而SS23菌株不含该基因片段;应用T1C4基因探针进行斑点杂交显示,ST11和E667菌株的全基因组和质粒DNA均可显示杂交信号,而SS23菌株的基因组和质粒DNA均不产生杂交信号;14种药物的药敏试验表明,含有T1C4基因的大肠埃希菌(DH5α)对四环素、先锋V、头孢噻吩、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等五种药物的抑菌环直径明显小于(相差3mm以上)不含T1C4基因的DH5α菌株。结论 T1C4基因片段为ST11菌株从E667菌株获得,且存在于两菌株的质粒上;T1C4基因可能介导细菌对多种药物的抗性。  相似文献   
65.
目的:构建表达幽门螺杆菌(Hp)的外膜蛋白omp22和黏附素hpaA融合基因的重组蛋白质候选菌株,为Hp疫苗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用PCR方法扩增出带3个甘氨酸残基柔韧接头的融合基因omp22-hpaA, 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MAL-c2X中转化大肠杆菌(E.coli TB1),用IPTG诱导目的基因表达,SDS-PAGE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Western Blot鉴定其免疫原性. 结果:测序结果显示, omp22-hpaA融合基因片段由1326 bp组成,为编码44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接头序列GGTGGAGGC已成功地插入omp22-hpaA融合基因中;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3 ku,融合蛋白的表达量约占全菌总蛋白的20%. 结论:成功克隆并构建了omp22-hpaA融合基因原核表达系统.  相似文献   
66.
目的了解2003-2013年河南南部地区城市住院患者人群罕见疾病不同性别、年份和地区的分布特点,判断罕见疾病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整理豫南地区城市三级医院2003-2013年罕见病资料,并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3-2013年患病构成比居前3位的系统性罕见病分别是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28.2%),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20.6%),神经系统疾病(13.0%);患病人数居前10位的罕见疾病分别是紫癜及其他出血情况、室间隔缺损、肛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蛛网膜囊肿、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面神经相关疾病、腭裂、葡萄胎、吉兰-巴雷综合征,共18 323例,占47.4%;男女患病比例均大于1,且以肛瘘最明显(4.74),其次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2.37)和蛛网膜囊肿(1.79);2003-2013年男女患病人数分别为21 840例和16 846例,且均以0~组患病人数最多。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多发生在幼年青年时期,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占罕见病总患病数的27.24%,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则在0~患病比例最高(47.36%),消化系统疾病在40~组所占比例最大(14.96%)。结论豫南地区男性罕见病患者人数高于女性,罕见病的发病年龄有随时间推移而增长的趋势,紫癜相关疾病和室间隔缺损是罕见病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67.
“Warburg效应”是肿瘤细胞重要的代谢特征之一,肿瘤细胞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仍进行糖酵解,亦称“有氧糖酵解”。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肿瘤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因此探索肿瘤代谢变化及机制,以及靶向肿瘤代谢的肿瘤治疗成为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目前基于肿瘤代谢的一些治疗方法(如生酮疗法、大剂量维生素C等)逐步引起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工作者的重视。最近有研究报导,甘露糖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增加阿霉素抗癌效果和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干扰葡萄糖代谢、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以及增强化疗药物顺铂和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此外,甘露糖还有调节免疫平衡等作用。甘露糖作为一种营养素,对人体健康无害,有望成为一种重要肿瘤代谢调节治疗的营养素,并且可与一线肿瘤治疗(化疗和放疗)配合来提高抗肿瘤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观察用氯米芬结合"热敏点"灸疗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氯米芬结合"热敏点"灸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氯米芬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促排卵率、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米芬结合"热敏点"灸疗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食管癌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一对照家系研究方法,在河南省食管痛高发区以匹配方式选择病例和对照家系各505户,家庭成员各1171名,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问卷调查,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食用炯熏食物[2.10%(36/1711),0.82%(14/1711);X2=9.82,P=0.00;OR=2.61,95%C/:1.40~4.85],常吃油炸食品[7.17%(66/921),3.91%(35/894);X2=9.13,P=0.00;OR=1.90,95%C/:1.24~2.89],常吃生硬食物[13.36%(123/921),8.95%(80/894);X2=8.87,P=0.03;OR=1.57,95%CI/:1.16~2.11],喜食热烫食物[20.05%(343/1711),15.20%(260/1711);X2=13.87,P=0.00;OR:1.40,95%C/:1.17~1.67],有精神刺激史[6.72%(115/1711),3.10%(53/1711);X2=24.06,P=0.00;OR=2.25,95%CI:1.62~3.14]和有E消化道不适症状[19.40%(332/1711),12.74%(218/1711);X2=28.15,P=0.00;OR=1.65,95%CI:1.37~1.99]等因素,是食管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进食速度较快则显示是保护因素[20.85%(192/921),25.14%(225/895);X2=4.73,P=0.03;OR=0.78,95%Cl:0.63~0.98].结论 食管癌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要从生活行为方式、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生物遗传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