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49篇
医药卫生   134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64岁,因出现“头痛、晕厥”2007年12月17日就诊。既往有高血压性心脏病史,室性早搏多年。入院查:T36℃,P80次/分,R20次/分,BP160/100mmHg。精神可,无紫绀,颈静脉充血,双肺呼吸音清,心室左下扩大,心律80次/分,心律不齐,可闻早搏10~12次/分,音可,无杂音,腹、四肢未见异常。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左室高电压,心脏B超左室扩大,左心舒张收缩功能低下,主动脉瓣反流大量。  相似文献   
52.
中国人正常胫骨近端后侧形态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辉  罗从风 《上海医学》2008,31(5):335-339
目的运用CT及X线影像学检查对中国人正常胫骨近端后侧表面解剖形态进行测量和计算,确立中国人正常胫骨近端后侧解剖形态学结构特点。方法测量并计算150名成年健康中国人300侧正常胫骨近端CT扫描和X线摄片中的相关参数,探讨参数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健康成年中国人的胫骨CT平台宽度为61.23~85.87 mm,平均宽度为(71.79±5.32)mm,与X线平台宽度[(73.75±5.20)m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胫骨近端后侧形态在水平面呈现两个弧形结构,后内侧圆弧圆心角大小为(118.79±16.15)°,后外侧圆弧圆心角大小为(107.44±21.37)°。在矢状面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呈"Z"字形结构,内、外侧各有两个明显的转角,第1转角分别为(40.66±8.30)°和(42.97±7.43)°,第2转角分别为(44.71±6.62)°和(45.04±6.60)°。胫骨平台后侧圆弧的圆心角内、外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内、外侧第1、2转角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由于胫骨近端后内、后外侧形态结构存在差异,故无论在设计符合后侧结构的内固定置入物时,还是在临床手术中都要对胫骨近端后内和后外侧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53.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一种多活性因子,可由周围血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在体内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并参与体内免疫功能的调节,影响机体的代谢,在许多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活动中都起着积极的调节作用。为探讨TNF在晚期肝癌患者血清中量的变化及对疾病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双唑泰泡腾片治疗阴道炎2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勇  赵玲  孙辉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5):667-668
目的:探讨双唑泰泡腾片治疗念珠菌、细菌性、滴虫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220例阴道炎(滴虫性、细菌性、念珠菌阴道炎)患者,每晚清洁外阴后,阴道上双唑泰泡腾片1枚,治疗1疗程(7天)后复查。结果:双唑泰泡腾片对念珠菌阴道病的治愈率68.75%.有效90%。对细菌性阴道病和滴虫性阴道炎的治愈率分别为83.33%和84.21%。有效率达100%。结论:双唑泰泡腾片适于各种病型阴道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5.
2004年“非典”期间热线咨询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典”咨询热线在宣传预防“非典”知识,引导市民以科学的态度认识“非典”,稳定市民情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对2004年4月23日至2004年5月9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典”咨询热线的数量变化情况和咨询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此期间共接听热线咨询电话985个,2004年4月23日热线电话最多达191个,随后逐渐减少;疫情初期以咨询疫情情况和预防控制措施为主;疫情后期咨询发病表现的相对增加。结论 2004年“非典”疫情咨询热线反映出本次疫情时期市民情绪平稳,社会影响较小,这与2004年政府对“非典”疫情透明度高,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得力,现场处理及时和疫情有效控制等有关。  相似文献   
56.
细胞因子在肝硬化病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了探讨细胞因子与肝硬化病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0例肝硬化病人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IL-6,IL-8,TNF-α含量结果 肝硬化病人血清IL-6,IL-8,TNF-α含量较对照组升高,血清IL-6,IL-8,TNF含量三者变化相一致,结论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的因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联合131I清除剩余甲状腺(清甲)治疗后复发与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相关性,探讨HIF-1α对治疗后复发的可能机制。方法:依据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B超、X线及全身131I显像的复发判定标准,观察分析17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联合131I清甲治疗成功后3年复发率,将复发病例作为复发组;随机选取相同数量未复发病例作为无复发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技术检测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患者癌组织中HIF-1α阳性细胞率和HIF-1α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联合131I清甲治疗成功后3年内复发率为5.20%(9/173)。其中乳头状癌复发率为4.90%(5/102),滤泡状癌复发率为5.63%(4/71),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发组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组织HIF-1α阳性细胞率和HIF-1α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联合131I清甲治疗成功后仍有少数患者复发,其机制之一可能与癌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 99Tcm-MIBI 显像与手术131I清甲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经手术病理确诊为DTC清甲治疗后患者173例,行99Tcm-MIBI 双时相甲状腺局部静态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分别计算99Tcm-MIBI 早期、延迟T/N比值及洗脱率;依据Tg、TgAb、B超、X线及全身131I显像的复发判定标准,分析DTC手术131I清甲治疗成功后复发率;比较复发与无复发组99Tcm-MIBI 早期、延迟T/N比值及洗脱率。结果:DTC手术131I清甲治疗成功后3年内复发率为5.20%(9/173)。其中乳头状癌复发率为4.90%(5/102),滤泡状癌复发率为5.63%(4/7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论何种病理类型,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组早期、延迟T/N 比值均明显低于无复发组(P<0.05),洗脱率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结论:99Tcm-MIBI显像早期、延迟T/N比值及洗脱率与DTC手术131I清甲后复发有明显关联性,99Tcm-MIBI 显像对DTC手术131I清甲治疗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9.
目的:比较奎硫平和利培酮对老年男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年龄60岁以上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奎硫平组和利培酮组,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于治疗前及疗后1、2、4、6、8周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PANSS评分较入组时显著减低(P<0.01),临床总有效率:奎硫平组90.3%,利培酮组86.7%,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2、4周末,阴性症状减分奎硫平组较利培酮组显著。奎硫平组兴奋、激越、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奎硫平和利培酮治疗老年男性精神分裂症均有良好疗效,奎硫平更具选择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载荷条件下跟骨距下后关节面骨折后,接触面积的改变对后距下关节的影响。方法取6具包括完整足和胫腓骨远端15~20 cm的新鲜标本。剔除皮肤、肌肉和跟腱,保留除外距下关节后方的关节囊部分,保持韧带和关节囊的完整。将压敏片插入距下关节的后关节面,中立位状态下分别在500N载荷下,对6具标本的距下关节进行加载,完成完整足的测试。然后模拟原始骨折线用微型摆动锯将跟骨后关节面分为前内和后外两块,按解剖复位、后外侧骨折块向跖侧移位2、51、0 mm等条件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后距下关节接触面积的改变。结果完整距下后关节面平均接触面积为(275.67±46.02)mm2。跟骨后外侧骨折块向跖侧移位2 mm时,后关节面平均接触面积为(167.67±25.09)mm2,较完整跟骨接触面积显著下降(P<0.01)。结论跟骨距下关节后关节面骨折移位≥2 mm其接触面积显著下降,应手术复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