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4篇
医药卫生   73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结肠癌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共培养对结肠癌细胞功能以及肝转移能力的影响,为结肠癌肝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一种基本实验材料.方法:体外将人肝窦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进行共培养21轮,采用Transwell法、明胶酶谱分析、CCK-8法、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共培养后结肠癌细胞SW1116P21体外侵袭、增殖、克隆形成能力;采用皮下成瘤实验以及实验性肝转移实验检测SW1116P21皮下成瘤以及肝转移的影响;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相关分子的改变.结果:共培养后的结肠癌细胞SW1116P21的细胞间界限明显.侵袭检测发现,SW1116P21细胞的侵袭能力较SW1116亲本细胞提高了2倍;明胶酶谱分析检测发现,SW1116P21分泌MMP-2/9的能力显著高于亲本细胞.皮下成瘤实验发现,SW1116P21皮下成瘤能力显著增强.实验性肝转移发现,SW1116P21肝转移能力显著高于SW1116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发现SW1116P21细胞表达E-cadherin显著下调,vimentin表达上调.结论:结肠癌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可促进瘤细胞侵袭、增殖、克隆形成以及体内细胞生长,更易发生肝转移,这种影响是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后结肠癌细胞发生EMT有关.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建立HPLC测定人血浆中兰索拉唑浓度,评价兰索拉唑片(受试制剂)与兰索拉唑口崩片(参比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 20名男性健康受试者采用双周期交叉试验,单剂量口服兰索拉唑片和口崩片各30 mg,采集到的血浆样品加入奥美拉唑为内标,碱化后经乙醚-二氯甲烷提取,进行测定。色谱柱为ODS C18柱(150 mm × 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乙腈-水(15∶28∶57 );检测波长:285 nm,测定血浆中兰索拉唑浓度,应用DAS 2.0.1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 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分别为(1.8 ± 0.5)和(1.9 ± 0.5)h;Cmax分别为(1 144 ± 240.8)和(1 162 ± 267.4)ng·mL-1;t1/2分别为(1.4 ± 0.3)和(1.4 ± 0.3)h;AUC0~12分别为(3 258 ± 1 222)和(3 055 ± 1 151)ng·h·mL-1;AUC0-∞分别为(3 341 ± 1 251)和(3 135 ± 1 182)ng·h·mL-1,以AUC0~12计算,与参比制剂相比受试制剂兰索拉唑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8.7±21.6)%(n=20)。结论 两种兰索拉唑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63.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兰索拉唑的HPLC法,并比较兰索拉唑分别与铝碳酸镁、莫沙比利联合用药的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兰索拉唑组、兰索拉唑联合铝碳酸镁组和兰索拉唑联合莫沙比利组,灌胃给药。大鼠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处理后进行药物浓度的测定。色谱柱为ODS-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53:47);检测波长:285nm。结果兰索拉唑在50~5000ng·mL^-1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为84.0%~90.8%。3种给药方式兰索拉唑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0.28±0.04)、(2.17±0.26)和(0.28±0.12)h;Cmax:(1939±473.2)、(953±261.0)和(1889±721.9)ng·mL^-1;t1/2:(1.52±0.55)、(1.45±0.40)和(1.67±0.22)h;AUC0-10:(2559±519.5)、(3318±1082)和(3238±1514)ng·h·mL^-1;AUC0-∞:(2729±598.6)、(3498±1149)和(3438±1568)ng·h·mL^-1。经独立样本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分析,联用后,铝碳酸镁能明显推迟兰索拉唑达峰时间并降低峰浓度;莫沙比利对兰索拉唑的药动学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准确、简便,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丹参酮对女性迟发性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女性迟发性痤疮患者11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60例,口服丹参酮胶囊4粒,4次/d;对照组(B组)55例,口服多西环素片0.1 g,2次/d,4周后减为0.1 g,1次/d。8周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并对治疗组(A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卵泡期血清六项性激素水平,另选40例相应年龄段的健康女性作健康对照组(C组)。结果A组痊愈率为36.7%,有效率为78.4%;B组痊愈率为14.5%,有效率为45.4%,A组痊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A组女性迟发性痤疮患者治疗前血清睾酮水平较C组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后血清睾酮水平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迟发性痤疮发病的主要原因与雄激素分泌增多有关。丹参酮具有抗雄激素作用,对女性迟发性痤疮的疗效确切,且无耐药性及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5.
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由于致ARI的病原体种类多、常规实验室方法不能提供非典型细菌类病原体的病原学资料等因素,致使临床不能对ARI作出客观的病原学诊断而无法进行针对病原体的治疗,在无病原学资料的情况下临床对ARI盲目使用抗生素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了解本地致ARI的病原体种类和分布情况,对指导制定确切的诊治ARI的方案和有效避免滥用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目的分析腹腔化疗后腹液中端粒酶检测结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了解应用端粒酶评估腹腔转移癌预后的价值。方法68例腹腔转移癌患者,应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杂交—酶联免疫技术检测腹腔转移癌患者腹腔化疗后腹液中端粒酶,比较端粒酶阳性结果与阴性结果患者24个月生存例数的差别。结果化疗后腹液中端粒酶阳性42例,阴性26例,阳性组患者6、12、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38.1%、11.9%和2.4%)明显低于阴性组(分别为100.0%、57.7%和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腹腔化疗后腹液中端粒酶对评估腹腔转移癌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67.
肠道小RNA病毒在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脑脊液中肠道小RNA病毒的表达,了解所检测的RNA病毒在脑膜炎中的致病作用。方法:检测脑脊液标本中肠道小RNA病毒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结果:肠道小RNA病毒和COXB的阳性率分别为:31.1%(47/151)、30.4%(46/151)。37例对照组的脑脊液中,未检出肠道小RNA病毒。结论:肠道小RNA病毒和COXB是导致脑膜炎的重要病原体。PCR方法可以用于脑膜炎的临床病因学诊断。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肺鳞癌P53、P1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的着色情况。方法:免疫组化采用S-P法,计算机图像分析采用同济医科大学研制的MPIAS-500病理图像分析系统。结果:Ⅱ、Ⅲ期肺鳞癌之间,P53阳性两组差异无显性;PCNA阳性两组灰度、红色值、绿色值差异有显性;P16阳性两组红色值差异有显性。结论:P53、PCNA、P16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阳性着色情况在不同分期肺鳞癌之间有所不同,图像分析技术有助于检测这种差别。  相似文献   
69.
CT诊断慢性胰腺炎合并假囊肿一例袁令锦,孙立新慢性胰腺炎合并巨大假囊肿少见。我院于1993年10月经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62岁。上腹部饱胀不适月余,无恶心呕吐,无发热,近几天不适加重,于1993年10月3日来我院就诊。体检...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观察咪达唑仑、异丙酚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镇静中循环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 40例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下肢手术,ASAⅡ~Ⅲ级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镇静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咪达唑仑组(M组,n=20),异丙酚组(P组,n=20),比较镇静前后循环和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 M组警觉,镇静评分(OAA/S)达3分后,低频(LF)、低频高频比(LF/HF)、总功率(TP)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1),且显著低于P组(P<0.05~0.01),HF无显著变化。P组LF、HF、TP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5~0.01),LF/HF显著升高(P<0.01),HF显著低于M组(P<0.01),LF/HF较M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咪达唑仑主要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有益于改善糖尿病患者迷走/交感神经的均衡性,为Ⅱ型糖尿病患者术中镇静的较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