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8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72.
急性心肌梗塞的最早期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7年 Dressler 提出高 T 波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临床意义,1975年 Schamroth 进一步提出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损伤早期 T 波幅度增加可能是最早期的心电图改变。我院内科1975~1978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例有29例附合上述诊断特点。  相似文献   
73.
正常人每天从尿中排泄粪卟啉189上79微克,当鉛暴露較多或出现症状时,由于血红蛋白的綜合受到抑制,就有大量不能被利用的粪卟啉排出,平均每天从尿中排出粪卟啉1704±783微克Francke及Litzner(1935)认为除重度肝病及急性血紫质病外,每24小时尿排出粪卟啉超过520微克者,仅见于铅中毒,且指出粪卟啉排泄与中毒程度有平行关系。1949年de Langen及ten Berg二氏介绍一种测定尿中粪卟啉的简便方法,并指出粪卟啉尿与血尿鉛有平行关系薛氏首先报告粪卟  相似文献   
74.
自1958年开创经静脉人工心脏起搏以后,静脉成为埋植起搏器电极的主要途径。普遍被采用的头静脉有不足之处,不得不取道于其他静脉,如锁骨下静脉。然而对此又存有争议。1979年Littleford等和1981年Belott报告了经锁骨下静脉插入永久起搏电极的导引技术,并认为是一种快速、安全和相对无创的方法。作者等自1982年10月6日至1985年8月19日对91例患者开展了穿刺  相似文献   
75.
<正> 心脏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MAP)是在细胞外记录的心肌细胞群的局部电活动。经离体和在体实验的比较证明,MAP与细胞内记录的跨膜动作电位(Transmembrane action potential,TAP)具有相同的形态和间期,可精确反应心肌的局部激动(去极化)过程和整个复极化时相,是研究复极化时相变化的可信指标,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电生理、电药理、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研究中。由于这一方法可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人的在体心脏上,故可作为连接心脏基础电生理与临床电生理的一座桥梁。目前,MAP已被用于人体  相似文献   
76.
76个长QT综合征先证者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研究我国长QT综合征 (LQTS)患者的整体发病和治疗情况 ,选择按照 1993年Schwartz等提出的LQTS诊断标准确诊为本病的家系 76个。对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 6或 12导联ECG同步记录 ,对先证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先症者发病年龄 17.2± 14 .8岁 ,在 2 0岁以前发病的占 5 9.2 % ;以女性居多 ;发病症状有晕厥、黑、心悸、胸闷及其它如抽搐、胸背痛、头晕等 ;诱发因素有情绪紧张或激动、劳累、运动或体力劳动等 ;患者的QTc值为 0 .5 6± 0 .0 9s。LQTS患者的ECG上T波多变 ,QT间期可出现暂时正常化。在 76个LQTS先证者中 ,同时伴聋哑 1例 ,预激综合征 1例 ,心肌炎 2例 ,束支阻滞 2例 ,一过性房室阻滞 1例 ,高血压病 2例。根据ECG特点预测LQTS患者的基因型 :LQT1占 (31.6 % ) ,LQT2占 (5 3.9% ) ,LQT3占 (3.9% ) ,其余 (10 .5 % )心电图特征不明显 ,无法预测。多数患者服用 β 阻断剂类药物有效 ;在药物效果不好的患者中 ,有 4例安装起搏器 ,1例应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 ,15例进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 (LCSD) ,其中多数继续服用 β 阻断剂。结论 :我国的LQTS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 ;根据ECG特点对LQTS患者进行的基因分型预测结果显示 ,我国的LQTS患者可能以LQT2为主。β 阻  相似文献   
77.
硫酸镁对早期后去极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还不清楚,本实验以Franz心内膜接触电极研究镁对氯化铯引起的大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结果表明,氯化铯可引起早期后去极(EAD)和室性心律失常,镁治疗组的EAD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9.2±2.2%MAP,20.3±2.4%MAP,P<0.01)。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由对照组的100%降为37.5%(P<0.01)。硫酸镁可缩短延长了的QTc间期。本文提示,硫酸镁对EAD的抑制作用可能是抗心律失常的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分析迷走型和交感型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点并采用环肺静脉消融进行治疗,对其方法学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接受环肺静脉消融的连续19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房颤发作特点分为迷走型房颤组(n=25)和交感型房颤组(n=18),其余病例归为对照组(n=139),对3组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环肺静脉消融进行治疗达到电隔离,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迷走型房颤多在夜间、休息时或进食后发生,交感型房颤多在白天、运动和情绪激动后发生.前者平均年龄相对年轻[(52±6)岁对(67±4)岁,P<0.05],环肺静脉消融后随访(21.2±11.4)个月,迷走型房颤组、交感型房颤组和对照组成功率分别为88.0%、83.3%和84.6%,3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迷走型和交感型房颤作为房颤的特殊类型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参与房颤的发生,采用环肺静脉消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