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分析淀粉样脑血管病(CAA)相关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血肿增大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2016年7月—2023年7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于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急诊科符合CAA纳入标准的患者242例,将其分为血肿增大组48例和血肿无增大组194例,对影响血肿增大的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Logistic分析显示高龄(OR:1.064,95%CI:1.018-1.113,P=0.006)、高收缩压(OR:1.063,95%CI:1.015-1.113,P=0.009)、使用三七类药物(OR:5.078,95%CI:2.191-11.766,P<0.001)、高血钙水平(OR:0.033,95%CI:0.005-0.202,P=0.033)是CAA相关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血肿增大的影响因素。结论 CAA相关脑出血患者血肿增大的影响因素中高龄、高收缩压、使用三七类药物为危险因素,高血钙水平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2.
成釉细胞瘤是一种较常见的颌骨中心性牙源性上皮肿瘤,但发生在颌骨外软组织的成釉细胞瘤则极为少见。近日我科收治上前牙区外周型成釉细胞瘤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3.
患者,女,45岁。因突发腹部持续性胀痛4小时来院。晨7时左右无原因突然出现腹部持续性胀痛,阵发加剧,腹痛以脐周为重,伴恶心,无呕吐,无发热。查: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3.3/9.3kPa。急性重病容,腹不胀,无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均有压痛,以右下腹明显,无肌紧张,反跳痛不明显,肠鸣减弱。化验:WBC24.8×10~9/L,No.93,Lo.07;RBC3.46×10~(12)/L,Hb98g/L。腹部X线透视:结肠脾区明显积气,右上腹可见积气肠袢,中腹部可见一浅小液平面。入院后行抗感染、补液、对症、胃肠减压治疗,症状未缓解。次晨查:腹胀,脐周可见肠型,全腹肌稍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有叩击痛,压痛以右下腹明显,腹部有振水声,腹腔有移动性浊音,肠鸣消失。右  相似文献   
44.
盐酸纳洛酮治疗颅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颅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PVS)中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30例颅脑外伤后PVS患随机分成常规治疗对照组和纳洛酮治疗组,纳洛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4.8~9.6)mg/d,连续治疗1~2个月。3个月后比较各组意识转清率、COS恢复良好率及PVS预后评分,观察治疗前后脑脊液β-内啡肽(β-EP)含量变化,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比较经颅多普勒(TCD)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纳洛酮治疗组3个月后脑脊液β-EP水平下降,BAEP的Ⅰ~Ⅴ波峰潜伏期(Ⅰ~ⅤIPL)、正中神经SEP的N13~N20峰间潜伏期(N13~N20 IPL)缩短,大脑中动脉血流增快,其意识转清率、COS恢复良好率及PVS疗效评分明显提高。结论纳洛酮通过降低脑脊液β-EP水平,增加脑血流,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对颅脑外伤后PVS有一定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磷化铝对达乌尔黄鼠的杀灭效果,并对不同年代不同厂家生产的磷化铝灭鼠效果进行对比。方法查洞堵洞法。结果除1995年出厂的磷化铝灭效稍差外,其余年份磷化铝灭效均较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年代的磷化铝用于杀灭达乌尔黄鼠均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选择适宜的使用方法和灭鼠时机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6.
探讨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凯潍)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将9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独用全肠外营养(TPN),治疗组在TPN的基础上加用注射水溶性维生素1瓶,1次/天,连用7d。结果:治疗组给药7天后4h内尿负荷试验中维生索B1,维生素岛,维生素C排出量明显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治疗后7天,检测血清IgG、IgA、IgM水平及血红蛋白(Hb)含量,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GCS评分方面,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凯潍)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营养支持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用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47.
目的测定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对达乌尔黄鼠、长爪沙鼠、猫和狗的选择行为,了解自制嗅觉仪进行气味选择性研究的可能性和探究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对不同宿主动物的特异性选择。方法以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试虫,用Y型嗅觉仪和自制嗅觉仪测定在5、10、15、20 min对达乌尔黄鼠、长爪沙鼠、猫、狗的气味选择性。结果用自制嗅觉仪和Y型嗅觉仪对4种动物(沙鼠、黄鼠、家猫和家狗)的选择性进行两两比较,说明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对长爪沙鼠和狗的选择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制嗅觉仪χ~2=0.991 6,P=0.319 3,Y型嗅觉仪χ~2=0.101 4,P=0.750 1),对其他宿主动物的选择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制嗅觉仪与Y型嗅觉仪的测试结果均一致;在5 min时,方形黄鼠蚤对黄鼠、沙鼠、猫、狗的选择系数分别为0、0.15、0.70、0.24,即喜好顺序为达乌尔黄鼠>长爪沙鼠>狗>猫。在10、15、20 min,4种宿主动物对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的选择性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制嗅觉仪可用于测定宿主气味选择性研究,在鼠疫自然疫源地,进行主要宿主动物的监测同时,应特别重视非宿主动物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TAZ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3年1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手术切除且经病理确诊的6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为试验组,以癌旁组织(距肿瘤缘>5cm)和21例肺良性肿瘤组织为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m blot,WB)检测TAZ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结果: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到TAZ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及肺良性肿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8,P<0.0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AZ蛋白表达在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11,P<0.05)。结论:TAZ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TAZ可能成为预测肺癌预后的指标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CD147、CD44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在NSCLC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取经病理确诊的56例NSCLC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20例肺良性病变、7例正常肺组织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MCT1、CD147、CD44 mRNA表达,并分析癌组织中三者表达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MCT1、CD147、CD44 mR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和肺良性病变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 癌组织中MCT1、CD147、CD44 mRNA三者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3) MCT1、CD147、CD44 mRNA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吸烟、肿瘤大小、pTNM分期均无关,但与肿瘤的组织类型(P均<0.05)、淋巴结转移(P均<0.05)有关;MCT1、CD44 mRNA的表达还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结论在NSCLC患者组织中MCT1、CD147、CD44 mRNA表达上调,它们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NSCLC诊断和预后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5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属于未分化的前体干细胞,其表型分化尚不成熟,因此在同种异体移植后无排斥反应或反应较弱。但是在体外条件下通过化学和生物诱导物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系统定向分化的因素比较复杂。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8-01/2009-03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胞室完成。 材料:骨髓来源于人髋关节手术时的松质骨碎片或髂骨游离移植。 方法:首先分离和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在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将来自2个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各1×105/孔)等比例加入96孔板中,根据不同效靶比E/T ratio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丝裂霉素处理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实验中分别选择两种诱导培养基,方法1诱导:DMEM+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 μmol/L全反式维甲酸+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方法2诱导:DMEM+2%二甲基亚砜+100 μmol/L丁羟茴醚。 主要观察指标:3H掺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条件培养基定向诱导,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 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共同培养抑制了淋巴细胞增殖,其增殖抑制率与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呈正比。②方法1诱导2 h后,光镜下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质向核收缩,呈典型核周体形态。3~5 h后多数细胞能形成神经元样细胞形态,但细胞数目无明显增加。3 d后大多数细胞转变为双极或多极神经元细胞样形态,部分细胞之间拉成网状。染色可见60%~7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45%~5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巢蛋白阳性细胞下降为3.4%。方法2诱导2 h即可见细胞体积变小,形成双极或多极的细胞体,可持续诱导48 h,后大部分细胞浮起死亡。染色可见40%~5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35%~4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巢蛋白阳性细胞在诱导2 h时一过性上升到63%,48 h时下降为1.6%。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能力并且可以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淋巴细胞的增殖,对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具有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