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8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66篇
医药卫生   309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72.
目的探讨镇江市急救中心救治的116例急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3月31日镇江市急救中心收治的116例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性73例,女性43例;年龄23~96岁,平均(55.1±14.0)岁。分析内容包括患者基本特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送达医院时的生命体征等。 结果青年脑卒中(年龄<45岁)占全部患者的22.4%,65岁以下患者占78.4%。卒中患者以男性居多(62.9%),城市居多(72.4%)。从卒中症状开始到到达医院的时间平均为27 h(范围为0.5~72 h)。40例患者(34.5%)在症状出现后4.5 h内(窗口期)到达有溶栓能力的医院。患者总体NIHSS为(15.71±7.52)分,出血性卒中患者[(17.54±7.54)分]高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4±7.15)分](P<0.05)。所有脑卒中患者入院平均GCS评分为(12.12±3.35)分,缺血性卒中为(13.07±2.56)分,出血性卒中为[(11.11±3.80)分](P<0.05)。 结论镇江市急救中心院前救治的卒中患者以65岁以下患者为主,男性居多,尽管患者意识水平尚可,但普遍病情较重,而且仅约1/3患者能短时间到达医院。因此,社会、媒体和医疗机构应积极的宣传,使人们提高对危险因素和卒中的认识。急救中心也应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73.
乙型肝炎病毒(HBV)为非细胞毒性病毒,宿主在HBV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应答在HBV清除及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乙型肝炎的转归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其中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的效应细胞,与病毒清除和细胞损伤的发生直接相关。白细胞分化抗原(CD)是不同血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与T细胞识别、黏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有CD2、CD3、CD4、CD8、CD28、CD58、CD80、CD86等,深入了解各种CD分子在HBV感染中的功能及变化,将为理解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向。  相似文献   
74.
目的对Ⅲ/Ⅳ期胃癌患者采取中医药序贯和巩固治疗模式的生存期影响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III/IV期胃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0年2月—2012年1月期间,将其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患者各3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中医巩固治疗,观察组予以中医药序贯治疗,并将2组患者经治疗的近期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III/IV期胃癌患者经中医药序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1年生存率为86.67%、2年生存率为66.67%、3年生存率为46.67%,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III/IV期胃癌患者采取中医药序贯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其可提高临床效果及生存率,且安全性较高,较患者更易接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75.
正全面放开"二孩",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养育孩子的重担将不可避免地落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隔代教育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今,许多老人都带孙子,一方面,帮助子女减少压力,另一方面,也让自己的晚年有了弄孙情趣。可是,如何带好孙子是有学问的,特别在望子成龙是每个家庭最大心愿的今天,老年人是否可  相似文献   
76.
吴敏 《内蒙古中医药》2014,(26):153-154
目的:观察耳穴埋籽对骨折患者术后缓解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骨折患者术后采用耳穴埋籽,对其进行严密的观察和护理。结果:结论:耳穴埋籽对术后患者有行气止痛、宁心安神作用,可减轻患者痛苦。结论:耳穴埋籽方法安全、简单、无创、经济、有效,对于缓解骨折术后患者的疼痛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7.
脑络通与绞股蓝总皂甙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络通是用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滋肾养肝、消痰祛瘀作用。为明确其治疗效果,周脑络通与绞股蓝总甙对10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进行两盲临床对比观察,时间5个月以上。采用美国ATL公司彩色超声多谱勒血流声象系统在用药前后探测患者两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检测患者血脂、超氧化物歧化酶、脂过氧化物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部分病人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和心功能,并检测患者的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结果发现脑络通组57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15.8%(9/57)的斑块消除,47.4%(27/57)的斑块减轻,29.8%(17/57)的斑块不发展,总有效率为93%(53/57);绞股蓝组分别为0%,2.8%(1/36)和47.2%(17/36),总有效率为50%(18/36).脑络通组对斑块的消除、减轻、总有效率及斑块载面积减少方面皆明显优于绞股蓝组(p<0.01或0.05)。脑络通可使增厚的内中膜减薄。在降低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脂过氧化物,降低全血低切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等方面皆优于绞股蓝组。提示脑络通在调血脂、抗氧化、抗血栓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均有作用.在临床症状和患者心脏舒缩功能的改善方面亦优于绞股蓝组.本药长期服用对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影响,未见明显毒副反应.说明脑络通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方面疗效优于绞股蓝总皂甙,脑络通可能阻止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甚至可能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除。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与定量技术(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 quantification,VTIQ)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例,并随机选取同期51例乳腺癌病灶,对两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图像、VTIQ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常规超声不易鉴别,但弹性剪切波速度模式图及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定量分析结果明显不同。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多表现为绿色图像,其中绿色19例,红色与黄红相间5例。乳腺癌病灶多表现为红色或黄红相间,其中红色与黄红相间45例,绿色6例,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病灶SWV_(max)、SWV_(mean)、SWV_(min)均大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肿块周围正常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结果显示:SWV_(max)、SWV_(mean)、SWV_(min)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5、0.758、0.729。结论:常规超声联合VTIQ技术可提高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率。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药学服务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为控制血糖提供更合理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4月明确诊断糖尿病86例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药物服务指导,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指导。分析对比两组出院前以及出院后1~3个月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情况。结果:住院期间,观察组改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三个月,对比两组出院后1~3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趋势,结果表明,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在改善远期血糖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药物服务指导能控制糖尿病患者近期以及远期血糖。  相似文献   
80.
刘轾彬  吴敏  吴小翠  韩敏  张青  沙巍 《中国防痨杂志》2021,43(10):1010-1015
目的 评价分子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对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化疗的指导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上海市肺科医院诊治的400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分枝杆菌培养,培养阳性且鉴定为MTB的分离株采用微孔板法进行表型药敏试验;按就诊时间顺序依随机数字表法对其中200例患者的同一份标本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分子药敏试验,检测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微孔板法结果回报前,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为异烟肼和(或)利福平耐药的患者予异烟肼和(或)利福平耐药化疗方案,其余患者予异烟肼、利福平敏感复治化疗方案;微孔板法结果回报后,以微孔板法结果为标准调整化疗方案。比较微孔板法确诊的利福平耐药患者中行PCR-反向点杂交法者与未行PCR-反向点杂交法者在微孔板法结果回报时的痰涂片抗酸杆菌阴转率和痰涂片阳性标本荷菌量,以及在应用耐药方案治疗3、6、9、12个月末的痰菌阴转率。结果 在微孔板法确诊的利福平耐药患者中,行PCR-反向点杂交法与未行PCR-反向点杂交法的患者在微孔板法结果回报时的痰涂片抗酸杆菌阴转率分别为18.9%(10/53)和5.9%(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7,P=0.045);行PCR-反向点杂交法患者痰涂片阳性标本抗酸杆菌分级计数“+、++、+++、++++”分别占48.8%(21/43)、25.6%(11/43)、16.3%(7/43)、9.3%(4/43),未行PCR-反向点杂交法患者分级计数分别占16.7%(8/48)、35.4%(17/48)、33.3%(16/48)、14.6%(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12,P=0.011),前者痰标本荷菌量更少。行PCR-反向点杂交法的患者治疗3、6、9、12个月末的痰菌阴转率分别为64.0%(32/50)、84.8%(39/46)、82.9%(34/41)、84.2%(32/38),高于未行PCR-反向点杂交法的患者治疗3、6、9、12个月末的痰菌阴转率[分别为58.8%(30/51)、81.0%(34/42)、81.6%(31/38)、81.6%(31/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85,P=0.593;χ2=0.593,P=0.218;χ2=0.025,P=0.874;χ2=0.093,P=0.761)。结论 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中根据PCR-反向点杂交法制定化疗方案的利福平耐药患者能在时间上更早获得痰涂片抗酸杆菌阴转率的上升和痰涂片阳性标本荷菌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