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URP术后排尿异常的BPH患者的尿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前列腺增生症(BPH)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排尿异常的原因。方法 对76例行TURP术治疗后诉排尿异常的BPH患者进行尿动力学观察,并对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TURP术后排尿异常的原因为:逼尿肌不稳定(DI)占60.5%、膀胱出口梗阻(BOO)占17.1%、逼尿肌收缩无力(DDC)占14.5%、急迫性尿失禁(UIC)占7.9%。结论 BPH引起的BOO、DI、DDC中,DI、DDC为BOO的继发性改变,经TURP术彻底解除BOO后,逼尿肌功能经一段时间功能训练及适当药物治疗后能逐渐恢复;全面的尿动力学检查对分析TURPP术后疗效及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指导术后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磁化水疗法     
普通水经过一定的磁场(磁水器)处理,就成为磁化水。根据上海华东医院、华山医院及徐州等地的资料,磁化水用于治疗尿路结  相似文献   
14.
动态心电图可评价心肌梗塞病变的严重程度,观察有无心律失常,估计预后和梗塞后的劳动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心电信息。材料和方法本文分析心肌梗塞患者43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30天内)20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梗塞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士彬  金晓静 《天津医药》1992,20(5):284-286
本文对103例冠心病患者其中68例无症状心肌缺血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监测结果,陈旧性心肌梗塞和冠心病心绞痛两组无症状ST段压低均高于有症状(P<0.05),但两组之间有症状与无症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8例无症状心肌缺血中有64例ST段压低均发生于日常活动和卧床休息时。发作时间以6~12点最多,缺血严重程度及时限与症状无关。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83年10月~1985年3月对210例病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简称动态心电图),结果分析如下。对象和方法210例中男158例,女52例,年龄19~84  相似文献   
17.
<正> A、VVI起搏器感知功能低下,心室的感知功能完全丧失,这一点从图中第2个搏动很容易看出,在这个搏动后面紧跟着一个起搏信号,其间期远远短于基础起搏间期1秒(60次/分),记录速度为25mm/3。 B、VVI起搏器感知功能过高,该图是从一个起搏器部分导线折断所记录的波形。图中前3个QRS波显示室性自身性心律(40次/分),比后4个起搏QRS波频率缓慢得多(72次/分)。这种情况是由于折断的导线,活动时产生电势抑制了起搏器而造成的。因导线故障出现间歇性起搏,心电图的特征图中可清楚见到。 C、VVI起搏器的滞后现象,起搏间期为800ms,窦性搏动下传被感知并抑制了起搏器,在此被感知的搏动后面起搏器直到1,050 ms程控滞后现象结束后才起搏,起搏信号然后以800 ms间期重新开始。两个起搏信号之间的时间称为起搏间期。当自身R波出现,而起搏器受到抑制时,直到下一个起搏信号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通过对143例动态心电图监测和亚极量平板运动试验ST段改变比较,评价动态心电图对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其中男性134例,女性9例,年龄27—77岁,平均59.3岁。动态心电图导联采用双通道改良V_2和V_5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ST段压低或抬高阳性标准:监测前ST段正常者,从J点开始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0mm,并持续0.08s。监测前ST段已压低者,必须在压低的基础上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再压低≥2.0mm,并持续0.08s方可定为阳性。监测前ST段正常者,ST段J点抬高≥1.0mm,并持续0.08s。监测前ST段已抬高者,必须在抬高的基础上ST段J点再抬高≥1.0mm,并持续0.08s方可定为阳性。平板运动试验采用亚极量Bruce运动方案,同时记录12导联心由图。  相似文献   
20.
探讨抗酸菌及其L型感染与原因不明的慢性前列腺炎和不育的关系。方法:普通细菌培养阴性的前列腺液和不育者精液作涂片,抗酸染色;并以健康,有生育力男性的前列腺液与业 作对照。结果5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32%检出抗酸菌或其L型,不育患者精液中28.5%,检出抗酸菌或L型,有时可见数个抗酸染色阳性圆球体粘附于精子头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