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检测X-盒结合蛋白1(XB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的激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术中取的新鲜42例肝癌标本、15例同个体癌旁1.0cm肝组织和15例正常肝组织中XBP1 、VEGF-C的mRNA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57例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标本中XBP1、VEGF-C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正常肝组织中XBP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396±0.0241、0.4152±0.0252、0.4095±0.0149,XBP1 mRNA在3组之间的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正常肝组织中VEGF-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447±0.0335、0.4195 ±0.0334、0.4019±0.0259,VEGF-C mRNA在3组之间的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 在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均有两种蛋白的表达,但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结论 肝癌组织中XBP1、VEGF-C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一致,均为高表达.  相似文献   
42.
目的 麝香通心滴丸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症状、运动耐力及不良心血管事件治疗效果的研究。 方法 本研究自2015年3月起,选取30例冠脉CT检查提示冠状动脉狭窄50%~80%的患者,每15人为一组,分为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常规用药+麝香通心滴丸),随访6个月,对治疗前后的冠脉狭窄部位直径进行测量,对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血粘度、血脂水平进行测定,进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并同时记录患者有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等情况。 结果 随访6个月,常规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均加重,常规治疗组加重明显,但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无心肌梗塞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有9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治疗后有6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联合治疗组治疗前有10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治疗后有1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联合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减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降低水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18)。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联合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两组患者血粘度均较治疗前降低, 联合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麝香通心滴丸联合常规用药不能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但对改善患者心肌供血,提高运动耐力,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43.
44.
基于系统生物学理念,聚焦小分子代谢物全局定性描述和定量表征的代谢组学策略,以其整体性表征复杂生物体系的代谢修饰与规律性调控的方法学优势,其正被宽口径应用于现代生物医学研究。尤其中药固有化学物质组成的复杂性和作用模式的系统互作属性,均与代谢组学的研究理念深度契合,因此,近年来代谢组学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药现代研究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本文将以中药化学物质基础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研究和中药配伍规律研究为主线,重点论述代谢组学策略在这些研究领域的研究实践,以期引起中医药行业对代谢组学科学价值与应用潜力的共识与重视,未来更好地实践应用代谢组学及其相关方法策略系统解决中药现代进程中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 通过临床分析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探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 经超声心动图、胸片、临床症状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其中介入治疗组患儿68例,经外科修补手术治疗(手术组)患儿18例,对年龄、性别、体重、PDA直径大小、心胸比例、术前反复肺部感染、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费用的比较.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介入治疗组成功率 95.58%,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100%,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无差异.介入治疗组与手术组总住院天数分别为8.16±4.16d和20.05±6.52d,费用分别为26327.97±4828.35元和17773.01±10499.32元.结论 介入手术和外科手术均是治疗PDA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短,安全性好,创伤小,并发症低,更具可行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介入治疗在有适应症的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7.
支架与手术引流对梗阻性黄疸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开腹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 率仍然很高,Chamberlain等研究认为经内镜置入支架 治疗与手术胆肠内引流术均能成功地解除胆管梗阻,在减黄 效果及其速度和生存时间上,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观察该两种引流方法所致的白细胞介素(IL)-2、IL- 6、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肿瘤坏死因子(TNF) 的变化,比较其对患者机体的影响,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 引流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一、资料和方法 选择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 共34例,术前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检验结果结合CT、B 超、E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等检查进行诊断,按引流方 法分为两组:支架组18例,经十二指肠镜置入支架作内引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体内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l/CXC型趋化因子受体(SDF-1α/CXCR4)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发生过程中及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66例KD患者为实验组,其中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17例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49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和酶联反应吸附(ELISA)方法,分别测定KD 2个时期(缓解期与急性期)时血浆中SDF-1α和MCP-1的浓度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XCR4 mRNA和MCP-1 mRNA的表达变化。以65例非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KD组急性期患者血浆SDF-1α水平和PBMC中CXCR4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L患者与NCA患者血浆中SDF-1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D组急性期患者血浆MCP-1水平与PBMC中MCP-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AL患者和NCA患者血浆中MCP-1水平与PBMC中MCP-1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F-1α/CXCR4可能参与了KD发病过程,但可能与冠状动脉损害无关。川崎病患儿体内MCP-l呈持续增高状态,尤其是CAL患者,因此该趋化因子可用于判断KD的病情及冠状动脉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1年5月就诊的初发急性期KD患儿的临床资料。KD患儿分别于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取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DC亚群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及CD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数量和比例及表面功能分子HLA-DR、CD86、CD40蛋白表达水平。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KD组患儿32例,男19例、女13例,中位年龄37.0(22.3~58.5)月。对照组23例,男14例、女9例,中位年龄52.0(30.0~65.0)月。KD组患儿IVIG治疗前、治疗后的pDC、CD1c+mDC占外周血总DC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组CD1c+mDC占外周血总DC比例高于治疗前;治疗前组pDC、CD1c+mDC数量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pDC表面CD86、CD40表达以及CD1c+mDC表面H...  相似文献   
50.
目的通过分析6个月龄以内婴儿完全与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年龄组KD尤其是不完全KD患儿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6个月龄以内婴儿KD共99例,分为完全KD组及不完全KD组,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个月龄以内婴儿KD,以男孩多发,男女比例为1.75∶1,新生儿未见发病,2个月龄以内发病者少见(2.02%),2个月以上至6个月以内发病者多(97.98%)。完全KD 57例(57.58%),不完全KD 42例(42.42%)。婴儿KD主要临床表现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发热(100%)、眼球结合膜充血(86.87%)、皮疹(80.81%)、口唇充血皲裂(68.69%)、杨梅舌(59.60%)、手足蜕皮(59.60%)、手足硬肿(43.43%)、淋巴结肿大(34.34%),其他临床表现以卡疤改变较常见(47.47%)。实验室检查中低蛋白血症(62.77%)及无菌性脓尿(44.93%)发生率较高,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较高(34.34%)。两组KD病例在发病年龄及性别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完全KD组的临床表现出现频率较完全KD组均低,在实验室检查中,不完全KD组较完全KD组在血小板升高、血红蛋白下降、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个月龄以内婴儿KD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导致诊断治疗延迟,易累及冠状动脉,故应重视相关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尽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异常对6个月龄以内婴儿KD尤其是不完全KD的确诊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