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9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超声刀阑尾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07年至2011年在腹腔镜超声刀下行48例困难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平均手术时间45 min(25~90 min)。30例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2~4 d痊愈出院,无切口感染、腹腔感染,无肠瘘,无肠粘连性腹痛、出血或血肿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超声刀下行困难类型的阑尾切除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2.
43.
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 观察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眼压变化。方法 39例39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在超声乳化的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平均随访19.7月(3~18月)。结果 82.0%患者术后矫正视力达0.1以上,100%术后眼压维持正常。结论 术后避开滤过泡选择偏颞侧(鼻侧)角膜,行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状体植入术。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眼压稳定。  相似文献   
44.
44岁男性,因右眼视力下降3年余就诊。患者右眼圆锥角膜病史并佩戴硬性角膜接触镜(RGP)24年。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05(-19.00/-5.00×130°),左眼1.0(-9.25/-0.50×180°)。裂隙灯检查:右眼角膜局限膨出,膨出区域角膜变薄,晶状体混浊。诊断为右眼并发性白内障,圆锥角膜;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前停戴RGP 3周后,根据IOL master 700测量结果(K1=50.15 D,K2=56.96 D,眼轴=31.00 mm),使用Kane圆锥角膜(Kane KCN)公式计算出Rayner零球差IOL度数为-3.0 D,预计术后近视度数为-4.07 D。术后第24天,右眼裸眼视力0.6,矫正视力-1.50/-5.50×105°→0.5(右眼视力不稳定),术后等效球镜度数-4.25 D,屈光误差+0.18 D。讨论体会:对于存在角膜曲率极值、角膜不规则的圆锥角膜患者,首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Pentacam)测量角膜形态、曲率等判断圆锥角膜分级和进展,并通过比较获得较为准确的测量值。另外,应选择合适的IOL计算...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分析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眼经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观察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53例(77眼),所有患眼均接受一期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经巩膜缝线固定IOL植入术。对术后最终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术眼出现的主要并发症进行系统性的临床观察。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77 例接受一期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经巩膜缝线固定IOL植入术的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眼,术后随访时间为(38±26)个月,最短12个月,最长130个月。术前BCVA(LogMAR)为0.84±0.55,术后为0.26±0.43,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t=8.55,P < 0.001)。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1眼(1.3%)术中视网膜脱离,2眼(2.6%)术后早期前房积血,2眼(2.6%)术后早期切口玻璃体嵌顿。术后远期并发症包括:6 眼(7.8%)视网膜脱离,发生于术后(22±12)个月,1 眼(1%)IOL移位或脱位,发生于术后5 年。术后不良主诉包括:32 例(60.4%)术后随访时主诉干眼症状,6例(11.3%)主诉眩光现象。结论: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经巩膜缝线固定IOL植入术可以显著提高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视力。远期随访中,视网膜脱离及IOL脱位是尤其需要警惕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6.
王俊  卢奕 《国际眼科纵览》2004,28(4):252-255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已经在医学领域开展研究,本文从自杀基因、细胞周 期调控基因、凋亡基因等方面就近年来对后囊膜混浊在基因治疗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7.
响应面法优化松花粉总酚的超声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松花粉中总酚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以总酚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超声温度、料液比等因素对总酚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优选总酚超声提取工艺.结果:松花粉总酚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30倍量39%乙醇于51℃下超声提取24 min,在此条件下,总酚得率3.85 mg·g-1,实测值与模型预测值相符.结论:响应面分析法可较好地用于优化松花粉总酚超声提取工艺,且该优选工艺方便、快捷、高效.  相似文献   
48.
便携式数字化颅骨成型装置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多点成型技术研制便携式数字化颅骨成型装置,探讨其初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9年9月28例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行颅骨修补术。4例切除颅骨病变后行一期修补,其余为去骨瓣减压术后1.5~22个月行二期修补。利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6.0编制应用程序,以颅骨缺损区的对称部位作为参照,结合补片植入方式和头皮厚度设计植入物曲面。计算机输出各单元高度,在无模多点成型器完成初级模型和钛网修复体的塑形。结果术中显示修复体初级模型与颅骨缺损区均完全吻合。术后头颅外形恢复正常,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全组病例阳光暴晒手术部位,均不有同程度的热胀感,3例自诉影响工作与生活;4例切口间断有轻微刺痛感,均作对症处理,其中1例于术后半年有一枚螺钉松动并导致翅边,但修复体无松动;3例发生钛板外露,均经换药后行转移皮瓣治愈。全组术后无皮下积液、修复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便携式数字化颅骨成型装置可缩短颅骨修复体制作的准备时间,节约费用,塑形完美,能更好地满足手术者对补片的设计要求,但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49.
【摘要】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 related cataract, ARC)为多因素疾病,目前确切病因不明。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ARC发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一些特定基因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DNA修复基因、EPHA2基因等特定基因多态性在人类ARC发病过程中的相关性和作用。而另一些基因,如晶状体膜蛋白基因、半乳糖激酶基因、α-晶状体蛋白基因等与ARC的相关性则需进一步研究证明,这些研究为ARC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遗传学理论依据。(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 117-122)  相似文献   
50.
目的 通过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对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切口进行组织结构评估.方法 80例(81眼)进行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均采用颞侧2.6 mm透明角膜切口,术后24 h,采用傅立叶OCT对角膜切口闭合状况进行检奁,测量眼压并做渗漏试验.结果 所有角膜切口均闭合,未见渗漏;术后平均眼内压为(14.97±4.91)mm Hg(1mm Hg=0.133 kPa).透明角膜切口平均长度为(1.95±0.23)mm,切口平均角度为(50.90±7.10)°.所有切口均存在内皮面未闭合;38.27%的切口上皮面未闭合,69.14%的切口内弹力层剥脱,19.75%的切口基质面未闭合.伴有与未伴有透明角膜切口构型不良事件组的切口长度、切口角度与眼内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在超声乳化术后24 h存在不同程度构型问题,OCT能较好地观察术后透明角膜的切口构型.(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143-1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