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早中期帕金森病(PD)患者丘脑底核(STN)、苍白球内侧部(GPi)的铁沉积 和脑血流量(CBF)改变,以及两者与运动症状的关系,并分析 PD 铁沉积与血流量改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纳入 2020 年 7— 10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中心住院的 34 例 Hoehn-Yahr 分期为Ⅰ~Ⅲ期的 PD 患者为 PD 组,同期纳入 17 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行全脑磁共振 常规序列、3D T1 Bravo、定量磁化率图(QSM)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序列扫描,基于基底神经节 亚区图谱、QSM 和 3D-ASL 成像方法,使用 Matlab 软件和自定义代码提取 STN 及 GPi 的 QSM 值和 CBF 值。 采用 Hoehn-Yahr 分期、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 PD 评定量表第 2、3 部分(MDS-UPDRS Ⅱ and Ⅲ)、10 m 步行速度及三维步态分析(包括步频、步速、跨步时间、摆动相、对侧支撑相及步长)评估患者的运动症 状。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PD患者影像学指标与运动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年龄、 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D 组 STN 及 GPi 的 QSM 值、GPi 的 CBF 值高于对照组[0.008 (0,0.019)ppm 比 -0.003(-0.015,0.009)ppm、-0.003(-0.011,0.009)ppm 比 -0.014(-0.023,-0.007)ppm、 0.715(0.657,0.790)比 0.617(0.584,0.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D 患者 STN、GPi 的 CBF 值 与 MDS-UPDRS Ⅱ评分呈正相关(r=0.352、0.376;P< 0.05),GPi 的 QSM 值与跨步时间呈正相关(r=0.381, P< 0.05);PD 患者 GPi 的 QSM 值与 10 m 步行舒适速度、步速、步频、步长呈负相关(r=-0.475、-0.584、 -0.462、-0.533;P<0.05)。PD患者STN及GPi的QSM值与CBF值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通过 QSM和3D-ASL同时评估PD早中期患者特定脑区的铁沉积和CBF具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监测PD进展, 而 PD 脑铁含量和血流量间的准确关系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如何及时地溶解血栓,解除血管阻塞是治疗的关键。继静脉溶栓被成功应用于临床后,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国内外逐渐开展起来,其有效性被众多学者进行的小样本、有条件的临床实验所证实。近年来更有学者主张超选择动脉内和静脉内联合溶栓,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我科共急诊完成动静脉内应用尿激酶或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溶栓48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3.
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的康复训练包括四肢关节基本训练,步态训练,核心肌群、姿势平衡训练,口周、面部、颈部肌肉训练和咽部反射训练,舌唇运动、发声、音量、韵律、语速训练,深吸气、深呼气训练和腹部加压训练。非运动症状康复训练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处理问题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训练,心理疗法、家人支持、社会参与等综合治疗并配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4.
27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类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病,为了探讨影响SAH预后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现对本院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5.
介绍基于医疗监护无线体域网的体表节点人体信道通信技术,从整体结构、解调方式两方面阐述抗中心频率偏差、抗时钟频率偏移的无线体域网通信接收系统设计,测试并验证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36.
王云朋  张文毅  刘爱贤 《西部医学》2020,32(10):1466-1470
目的 探究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同颅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进行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开颅手术术后未发生颅内感染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完整保存了术后不同阶段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在第7d、14d不同细胞因子水平,以及不同感染分期、不同病情颅内感染患者的细胞因子的水平,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对其同颅内感染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手术后第7天,颅内感染组IL 8、白细胞介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 α这3种细胞因子的水平要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在手术后14天,颅内感染组的IL 8、白细胞介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 α这3种细胞因子的水平要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颅内感染组的MCP 1、IFN γ、IL 1β以及这3种细胞因子的水平要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较非感染的IL 4细胞因子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感染分期的患者他们体内的细胞因子的水平不相同,处于急性期的患者的IFN γ、IL 6、IL 8、TNF α、IL 10以及IL 12细胞因子水平要明显高于恢复期的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P<0.05),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他们体内的细胞因子的水平不相同,处于重症的患者的IFN γ、IL 6、IL 8、TNF α、IL 10以及IL 12细胞因子水平要明显高于轻症的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P<0.05)。对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脑脊液漏以及年龄为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脑脊液漏以及年龄是神经外科手术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进行开颅手术后,一旦患者出现颅内感染,患者体内脑脊液的IL 8、白细胞介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 α等细胞因子水平就会上升,这种现象可作为评估患者是否感染,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处治依据。  相似文献   
37.
物理治疗在帕金森病治疗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欧洲于2014年发布帕金森病物理治疗指南,指南以患者为中心,纳入循证医学证据,采用系统分析法制定。本文在分析该指南评定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新近文献和临床可行性,主要从欧洲帕金森病物理治疗指南推荐的评定工具、使用推荐评定工具的一般要求及评定的意义对其进行解读,内容涵盖预评定工具、测试物理治疗效果的评定工具、帕金森病严重程度和进展的评定工具及认知心理的评定。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及防治.方法:总结我院重型颅脑外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患者68例,根据其临床特点及检查结果诊断为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39例和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SIADH)29例,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分别给予补液补盐或限液补盐等相应治疗.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低钠血症的时间为伤后2~16d,平均(5.24±2.38)d;低钠血症持续时间3~14d,平均(4.74±1.65)d.CSWS组与SIADH组CVP水平有显著差异.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密切监测血钠浓度,准确鉴别中枢性低钠血症的类型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病人静态睁闭眼条件下站立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以及各种代偿机制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脑梗死后可以独立站立、行走10 m以上的左侧偏瘫病人42例作为病例组,相匹配的正常中老年人36名为对照组。采用PK254动静态平衡测试仪和PDM-THM步态训练跑台对病人进行检测。结果:在睁眼状态下,2组压力中心(COP)路径长度、移动平均速度及左侧前足、后足压力分布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左侧总体和右侧前足压力分布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右侧后足和总体压力分布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1)。闭眼状态下,病例组的COP路径和移动平均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右侧前足压力分布比例低于对照组(P<0.01),右侧后足和总体压力分布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左侧前足、后足和总体压力分布比例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病人通过视觉代偿可以使站立稳定性有显著改善;通过前庭及本体感觉的调节,病人偏瘫侧下肢站立稳定性会得到更好地改善。偏瘫后,病人健侧下肢的站立稳定性与正常相比都会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海绵窦区各脑神经相互关系及其变异,测量各海绵窦三角的面积,为临床经海绵窦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12例成人尸头标本的海绵窦区域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并对海绵窦各三角的面积进行测算。 结果 在海绵窦区的三角中,分别选取、观测床突三角、动眼神经三角、滑车上三角、滑车下三角、前内侧三角、前外侧三角、后内侧三角、后外侧三角并分别测量其面积为77.75、82.73、45.00、83.40、66.38、51.28、121.65、161.67 mm2。 结论 海绵窦区三角是神经外科颅底手术入路必经区域,是手术中可参考的操作范围,因部分神经、骨性结构变异,可导致部分三角面积缩小而影响手术操作。测量各三角面积的数据,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可作为手术入路选择的参考,并为虚拟现实技术实践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