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7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超声辐照抗再狭窄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予血管外超声辐照,采用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技术分别于术后30 min与4 h对血管壁-jun,hsp70,BAX(仅行免疫组化)的表达进行检测,对上述指标在术后以及超声辐照后的表达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原位杂交显示球囊损伤后30min-jun与hsp70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超声辐照降低了hsp70 mRNA在术后30 min的高表达(P<0.01),对c-jun mRNA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773);术后4 h免疫组化结果与原位杂交结果基本吻合,同时发现超声辐照增强了术后4 h BAX蛋白在动脉壁中的表达(P<0.05).结论该参数超声辐照减轻动脉损伤后再狭窄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在动脉损伤后早期减少hsp70的表达及增强BAX的表达有关,而与术后早期c-jun的高表达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2.
朱飞  何平  刘地川 《中国药房》2011,(24):2229-2231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培哚普利(4~8mg,qd),对照组口服氢氯噻嗪(25~50mg,qd),2组均治疗8周,观察用药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NO、ET-1、vWF、舒张压、收缩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降压同时可以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3.
背景:很多实验表明超声破坏携基因微泡能增强组织中基因的表达,是一种可向组织递送基因的途径。 目的:验证超声激活携基因微泡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梗死心肌组织中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10在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和超声医学工程研究所完成。 材料: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质粒构建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构建馈赠,表达24 ku蛋白质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编码区通过PCR扩增后亚克隆至pAdTrace-TO4,该质粒载体还携带有红色荧光蛋白。 方法: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单纯基因组和超声介导基因组。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超声介导基因组于心肌内注射携基因微泡50μL后行超声辐照,单纯基因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射50μL携基因微泡和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4周后观察心肌组织中荧光强度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并行血流动力学、微血管密度及血管梗死面积检测。 结果:①超声激活携基因微泡可使心肌内外源基因表达水平提高6倍以上(P < 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单纯基因组血流动力学结果明显改善,但超声介导基因组血流动力学改善更明显(P < 0.05);与单纯基因组相比,超声介导基因组血管新生、梗死面积缩小更明显(P < 0.05)。 结论:超声激活携基因微泡能明显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梗死心肌的表达,是治疗心肌梗死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2008年12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6例患者测定baPWV,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阳性组叉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比较各分组患者的baPWV、危险因素及血脂水平等。结果各组间baP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4,P〈0.05)。除双支病变与单支病变组baPWV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PwV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间呈正相关(r=0.7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aPWV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aPWV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5.
36.
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非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比较.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将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RP与Gensini积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RP明显升高,CRP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明显相关(r=0.637,P<0.01).结论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RP明显升高,CRP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因此血清CRP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135例CH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6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等常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培哚普利,起始剂量为2 mg,根据患者情况每间隔12周加量2 mg,靶剂量为22周加量2 mg,靶剂量为24 mg/d;观察组患者给予培哚普利,起始剂量为2 mg,根据患者情况每间隔14 mg/d;观察组患者给予培哚普利,起始剂量为2 mg,根据患者情况每间隔12周加量2 mg,靶剂量为82周加量2 mg,靶剂量为810 mg/d。如果加量过程中出现咳嗽、血压降低时则维持原有剂量。两组患者至靶剂量后均维持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血浆脑钠肽(BN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钾、肌酐、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各指标、6 min步行距离、SBP、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SD、LVEDD、BNP、SBP、DBP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LVEF、6 min步行距离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钾、肌酐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培哚普利改善CHF患者的心脏功能效果优于常规剂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8.
目的系统评价药物球囊与药物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万方、维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辅以其他检索方式,检索所有有关药物球囊对比药物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随机临床试验(RCT)。应用RevMan 5.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总体上在最小管腔直径(标准均数差为0.12,95%CI为-0.20~-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但其余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亚组分析中,紫杉醇支架亚组和依维莫司支架亚组在最小管腔直径(标准均数差为-0.25,95%CI为-0.36~-0.14,P0.0001)、再狭窄发生率(相对危险度为1.79,95%CI为1.08~2.99,P=0.03)、靶血管血运重建(相对危险度为0.05,95%CI为0.01~0.10,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方面,药物球囊并不劣于药物支架,但依维莫司支架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索自行研发10.0 MHz超声导管以不同参数组合消融肾动脉周围神经时温度场的分布,并观察在体条件下不同剂量声能产生的去交感神经效果。方法超声导管消融犬离体肾动脉,以针式热电偶检测不同声功率消融不同时间时距肾动脉内膜不同距离处的温度。选择温度≥51℃的组合行活体消融。测量消融前及消融后1周的血压,取肾动脉及周围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肾动脉周围温度与消融功率及时间呈正相关,各组温度均在5 mm处达峰值。1.5 W×30s消融组、3.0 W×15s消融组及3.0 W×30s消融组在5mm、7mm处达有效消融温度。消融1周后消融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分别为(8.77±0.78)mmHg/(6.44±0.60)mmHg,(9.78±1.86)mmHg/(6.36±1.49)mmHg,(13.34±1.75)mmHg/(12.20±2.44)mmHg(P0.05)。肉眼观测肾动脉周围无损伤,HE染色见肾周围神经空泡样变。结论 10.0 MHz超声导管消融肾周围神经,在距内膜5~7mm处达有效温度;在体实验初步证明其应用于肾去交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0.
氟伐他汀对冠心病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冠心病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影响,探讨其降脂以外的作用.方法观察154例冠心痛患者氟伐他汀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的改变.结果氟伐他汀对冠心病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微循环定量评分有明显影响(P<0.05或P<0.01).结论氟伐他汀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同时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及微循环障碍,有利于防止冠心病事件及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