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16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报告10例12支头臂于动脉狭窄 PTA 结果。锁骨下动脉9支,右无名动脉3支。经球囊导管扩张以后,7支狭窄解除和基本解除,3支改善,其中2支锁骨下动脉窃血消失。狭窄度由87.1%增宽至33.6%,患臂血压由平均12.7/8.5kPa (95.4/64mmHg)升高为17.9/10.6kPa (134.4/80mmHg)。随访4~17个月,1例狭窄复发。全部无并发症。对脑栓塞并发症、适应症、禁忌症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导致卒中或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随着对房颤发生机制的不断认识,房颤的治疗取得了新的突破,各种导管消融的术式或策略相继应用于临床,疗效不断得以改善,安全性也得到证实,适应证随之不断扩展和更新。然而,房颤导管消融的疗效和方法学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就阵发性房颤而言,其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仍在70%左右徘徊,1年后的复发率高达30%,持续性和慢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和复发率更高[1]。  相似文献   
53.
54.
报告18例双腔起搏的经验。采用保留导引钢丝技术经一个针孔插入二条永久电极和安置心房与心室电极均成功。作者认为病窦综合征病例常并发房颤,故采用频率响应型起搏器最为理想。通常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及Ⅲ度)是为DDD起搏的最佳适应症,但亦应注意其窦房结功能的检查。  相似文献   
55.
1 临床资料患者男 ,36岁。主因反复发生晕厥 8年入院。晕厥多发生于站立位 ,晕厥前常伴有头晕、心悸、冷汗 ,无抽搐和二便失禁。入院查体 :体温 36℃ ,脉搏 5 6次 /min,呼吸 16次 /min,血压 10 5 /70 mm Hg。全身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入院后 2 4h心电监护显示 :平均心率 5 5次 /m in,最慢心率 41次 /m in(睡眠中 ) ,最快心率 10 0次 /m in。冠状动脉造影示正常冠状动脉循环 ,食管调搏及心内电生理检查均正常 ,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 ,直立倾斜试验阳性 :于基础状态下直立后 3分钟出现头晕冷汗 ,呈发病前的感觉 ,同时测量血压由平卧位的 140 /…  相似文献   
56.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在 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2 0例初发 AMI患者 ,按 AMI发作前 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 (IP组 n=6 6 )与对照组 (n=5 4) ,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和左心室室壁运动情况、心肌酶 (CPK、CPK- Mb)峰值、心电图 QRS记分 ,观察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和室壁瘤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IP组 CPK、CPK- Mb峰值、心电图 QRS记分和心功能不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VT/VF和 II- III°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期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而 L 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 AMI病人中发挥了心脏保护作用 ,有利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恢复 ,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住院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57.
患者女性 ,17岁 ,因家族性长QT综合征伴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行起搏与普萘洛尔联合治疗 ,效果非常显著 ,但在试用AAIR起搏时S R间期逐渐延长达到R波脱离心房不应期 ,心房感知R波并重新设置心房计时周期 ,使R S间期 =S S间期 =73 0ms,导致R R间期的延长 (93 0ms)和起搏频率的下降 (67.4bpm)。AAIR起搏率为 85 .7bpm时可见心房脉冲落在T波顶峰上。本文目的是阐明长QT综合征AAIR起搏患者并发起搏频率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钾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69例AMI患者根据发病后血钾水平分为低钾组84例(血钾〈3.5 mmol/L)、正常血钾组147例(血钾3.5-5.5 mmol/L)及高钾组38例(血钾〉5.5 mmol/L),观察三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部位、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低钾组CK-MB水平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LVEF低于其余两组;低钾组前壁心梗、非ST段抬高心梗发生率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下壁心梗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P〈0.05或0.01);低钾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P〈0.01)。结论AMI后低血钾易并发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是判断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血管重构与醛固酮的关系以及依普利酮的治疗作用.方法 22只16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依普利酮治疗组[SHR-Epl组,n=11,100mg/(Kg·d)灌胃]和未治疗组(SHR组,n=11),WistarKyoto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12),SHR组和对照组同体积蒸馏水灌胃,共10周.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醛固酮和经反相高效液相提纯肠系膜动脉离体灌注液中血管组织醛固酮;取胸降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制成石蜡切片,行Masson染色和HE染色,测量两动脉中膜厚度(MT)、中膜横截面积(MCSA)、中膜细胞平均核面积(MNA),分析血管重构指标与醛固酮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SHR-Epl组和SHR组血浆及血管组织醛固酮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SHR-Epl组血浆醛同酮高于SHR组(P<0.01),而血管组织醛固酮低于SHR组(P<0.01).SHR-Epl组和SHR组胸降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MT、MCSA和MNA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SHR-Epl组低于SHR组(P<0.01).胸降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MT、MCSA、MNA与血浆醛固酮无相关,但与血管组织醛固酮呈正相关(r>0,P<0.01).结论 26周龄SHR大鼠血浆和血管组织醛固酮均升高,血管组织醛固酮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加重血管重构的原因之一.依普利酮治疗可以降低血管组织醛固酮水平,改善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60.
2型糖尿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要高。很少有大型的随机的试验提出这个问题——到底合并糖尿病的且经冠脉造影证实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是什么?2型糖尿病中旁路血管成形术再血管化调查——一项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的随机研究(A Randomized Trial of Therapies for Type 2 Diabete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The BARI 2D Study Group,BARI 2D)的目的就是为了评价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