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目的 了解广州市番禺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情况,探讨现阶段适合我国基层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方式及标准.方法 按照广州市的筛查标准,用带视频录像的双目间接眼底镜对番禺区1270例早产儿及低体重儿进行眼底检查,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情况.将筛查结果与按照我国卫生部制定的ROP筛查标准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发现ROP者14例,如果按照卫生部的筛查标准进行筛查,有1例漏诊.按照卫生部的筛查标准计算,发病率为7.5%.其中,ROPⅢ区Ⅰ期者7例,Ⅲ区Ⅱ期者3例,Ⅲ区Ⅲ期者2例,Ⅱ区Ⅲ期者2例,未发现Ⅳ期及V期病变,需要治疗的2例.在检查过程前后,35例患儿发生不同程度的球结膜下出血;2例患儿头皮下见大量出血点;1例患儿发生急性结膜炎;28例患儿家属诉患儿筛查后睡觉时常惊叫.未发现有呼吸暂停、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带视频录像的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适合基层医院眼科行早产儿视网膜筛查.我国卫生部制定的筛查标准适合番禺地区ROP的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92.
项道满 《家庭医生》2011,(10):16-16
日前在网上搜索资料,偶尔点击到一位妈妈的博客,她这样谈起自己孩子的眼病:“宝宝从出生起就眼屎多,不哭也是两眼泪汪汪。孩子3个月大时,我带他到医院眼科,医生一看就说是鼻泪管阻塞,要冲水。因为心疼孩子,没有冲,希望通过按摩的方式弄通。整整7个月,眼药水没有停过。”她在博客中感叹:“有研究说,90%的宝宝会在6个月内自愈,但我家宝宝竟然如此不幸,掉在10%里面了!”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在体内及体外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生长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内研究用ELISA法检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眼房水PEDF浓度,术中取前囊膜标本检测LEC密度,分析PEDF水平与LEC数量?白内障类型的关系;体外研究,加PEDF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HLE-B3),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仪通过Annexin V-FITC/7-AAD双染法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 结果:120例白内障患眼房水PEDF浓度为(156.2 ± 41.2)ng/ml,中央区前囊下LEC密度随房水PEDF水平下降而降低(r = 0.556,P < 0.01),控制年龄因素后仍呈正相关(r = 0.387,P < 0.05),皮质型白内障房水PEDF浓度较核硬化型更低(P < 0.05);体外培养的LEC细胞株加入PEDF后,细胞生长明显加快(F = 187.33,P < 0.01),细胞凋亡被显著抑制,凋亡率从13.50%降为2.08%(t = 7.90,P < 0.01),细胞分裂活性增强,G2期 + S期细胞比例从28.54%升为54.05%(t = 6.32,P < 0.01)? 结论:人眼内PEDF可能作为LEC营养因子发挥细胞周期调控和抗凋亡的重要作用,参与晶状体生理性状维持和白内障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于早产儿及低体重出生儿的一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多见于胎龄少于32周、体重不足1251g的早产儿。目前ROP也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主要眼病。本文就ROP的筛查方法、程序、手段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5.
儿童眼病筛查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对儿童眼病进行初步筛查的实用、便利的方法和工具。方法利用红光反射试验 (Bruckner Test)原理,使用特殊儿童验光仪,对门诊儿童眼科病人分别进行常规观察、眼病筛查检查,结合临床验证眼病筛查方法的使用价值。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对于几种常见儿童眼病,通过典型病例观察,总结出可以应用眼病筛查实践的、特异性儿童眼病眼部图像改变。就筛查的有效性分析,PR-2000筛查方法组敏感性为99. 8%,特异性为97.9%。就实用性分析,PR-2000筛查方法组的阳性预测价值为94.1%,阴性预测价值为99.9%。结论儿童眼病筛查是一种简单快捷的眼病筛查手段,能够早期发现许多儿童眼部异常。可以用作儿童眼科的常备工具,也可以用于初级儿童眼保健。  相似文献   
96.
耳穴压贴法配合弱视治疗仪综合治疗儿童弱视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红梅  项道满 《中药材》2006,29(6):634-635
目的:比较耳穴压贴法配合弱视治疗仪与单纯弱视治疗仪治疗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近三年的儿童经过散瞳验光,筛选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50例,其中轻、中、重各50例。再随机分三组进行弱视治疗和综合弱视加耳穴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对于中重度弱视患儿,耳穴压贴法配合弱视治疗仪综合治疗儿童弱视的效果优于单纯弱视治疗仪治疗儿童弱视的效果。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对于轻度弱视患儿,两者疗效无差别。结论:对耳穴压贴法治疗弱视具有方便,疗效显著,起效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7.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是最常见的眼部疾病,其特点是季节性很强,常侵犯双眼,双眼难以忍受的奇痒为本病最突出的症状。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除使用激素类眼药水以外,主要使用肥大细胞稳定剂、组织胺拮抗剂。新的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洛度沙胺)和抗组胺药(富马酸依美斯汀)使眼科医生在治疗这种疾病的时候有了更多的武器。  相似文献   
98.
两种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远视性弱视与近视性弱视的疗效。方法通过散瞳验光筛选出286例(572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分为远视性弱视组、近视性弱视组进行综合治疗,并将各类弱视分为轻、中、重三组进行疗效比较。治疗包括配戴合适眼镜、遮盖健眼或交替遮盖、精细目力作业训练及弱视治疗仪的应用。结果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率为77.69%,近视性弱视基本治愈率为36.54%。不论轻度弱视组中度弱视组还是高度弱视组,均以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率高于近视性弱视,且远视性弱视平均治愈时间明显短于近视性弱视。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弱视治疗的疗效与屈光不正的性质密切相关,远视性弱视的治愈率明显高于近视性弱视,且治愈快。必须探讨一种新的治疗近视性弱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
婴幼儿眼性斜颈的临床特征与早期手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眼性斜颈的临床特征,评估眼性斜颈早期手术效果。方法:对7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获取歪头试验、九方位眼球运动检查及眼底照相的结果,分析眼球肌肉异常的类型,对眼性斜颈做出定性诊断。采用计算机辅助斜视诊断技术,精确测量出水平斜视度数。对眼性斜颈患者中,上斜肌麻痹、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其它原因引起的眼性斜颈,根据眼球肌肉异常类型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手术方法。对合并水平斜视者以计算机辅助下斜视测量软件测量出的水平斜视角度为根据,定量设计手术。随访时间6~12mo。结果:本组病例中,均找到眼部病因,以单纯性单眼上斜肌麻痹最常见,54例(77%)。全部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一次手术后,单纯性单眼上斜肌麻痹患儿,6mo内治愈或改善者53例(占所有单纯性单眼上斜肌麻痹患儿的98%)。所有患儿6mo内治愈或改善者64例(91%),手术失败者6例。其中3例接受第二次手术,术后3例均治愈或改善。合并水平斜视者11例(16%),一次手术后水平斜视全部矫正。结论:婴幼儿眼性斜颈是一组包含不同类型病因的斜视。明确病因后尽早手术可获得满意头位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研究出生体质量<1000g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经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玻璃体内注射后矫正胎龄6个月大时的眼位、注视功能及屈光状态情况。方法 横断面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出生体质量<1000g、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玻璃体内注射的32例(64眼)患儿,于矫正胎龄6个月大时检查其注视功能、眼位,并散瞳验光。按治疗前眼底有无纤维增殖进行分组,观察两组屈光性弱视发生风险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矫正胎龄6个月大时,32例64眼中近视眼者29眼(45.3%),近视度数为-0.75~-4.00(-2.03±0.71)DS;远视眼32眼(50.0%),远视度数为+1.00~+4.00(+1.78±0.76)DS;存在或合并散光者28眼(43.8%),散光度数为1.00~6.00(2.39±1.13)DC。所有患儿均为正位眼且中心注视,无注视抑制;治疗前眼底纤维增殖组中,有屈光性弱视风险的比例为75.0%(12/16);无纤维增殖组中,有屈光性弱视风险的比例为25.0%(4/1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出生体质量<1000g早产儿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玻璃体内注射术后矫正胎龄6个月大时,表现出中心注视及正位眼,无注视抑制。治疗前眼底纤维增殖组发生屈光性弱视的风险大于无纤维增殖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