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儿童眼前房内广州管圆线虫一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眼内寄生虫并不少见 ,多以眼底和玻璃体内囊尾蚴幼虫报道较多。但是 ,眼前房中发现管圆线虫 ,文献中尚未见报告。最近 ,我们发现前房内广州管圆线虫活体一例 ,现报告如下 :病史摘要 :患儿××× ,广州市人 ,男 ,1岁 4个月 ,因腹泻、呕吐、发热入院 ,入院后 3天出现咳嗽 ,各项体格检查阴性 ,嗜酸性白细胞 4 0 %。住院期间曾因发现“眼红” ,内科医生给予抗生素眼药水滴眼 ,症状无缓解。因斐达氏反应阳性怀疑“伤寒” ,转入传染科。转入院传染科第 2天 ,发现眼内有白色异物 ,家长向医生报告认为“眼内有虫”后 ,请眼科会诊发现 :左眼眼睑正常 …  相似文献   
63.
儿童近视性弱视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近视性弱视与其他类型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近3年的儿童经过散瞳验光,筛选出近视性弱视,远视性弱视及混合散光性弱视患儿各50例,进行综合弱视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各类屈光不正性弱视中,远视性弱视的疗效最好,基本痊愈率为88%,混合散光性弱视次之,为84%,近视性弱视的疗效最差,为48%.前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前两者和后者有显著性差异(p<O.05).屈光不正的程度与疗效也有很大关系,轻度屈光不正者基本痊愈率为100%,中度者基本痊愈率为85%,重度者基本痊愈率为76%.结论各类屈光不正的疗效与屈光性质和屈光不正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周细胞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渗漏的影响.方法 建立角膜基质层间植入微粒体诱生新生血管的大鼠模型,数字法随机分配大鼠一只眼为实验组,另一只眼为对照组,实验组植入含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中和抗体(抗PDGF-B)的微粒体,对照组植入含有VEGF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的微粒体,术后5d伊文氏兰示踪法检测新生血管渗漏率,角膜称重,α平滑肌激动蛋白抗体(抗α-SMA)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抗体(抗CD31)对角膜切片及铺片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并计算周细胞包裹指数(MPI).结果 实验组MPI为11.3%,角膜重量为(8.96±1.09) mg,新生血管渗漏率为(0.68±0.36) μg·ml-·mm-2;对照组MPI为56.5%,角膜重量为(7.36±0.56) mg,新生血管渗漏率为(0.24±0.07) μg· ml-1·mm4,3个指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M1<0.01,P渗漏率=0.01,P重量=0.01).结论 周细胞具有抑制角膜新生血管渗漏的作用,为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抗渗漏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评估行玻璃体腔药物注射Avastin (bevacizumab,rhuMAb-VEGF)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e,ROP)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3年9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眼科就诊的22例行玻璃体腔药物注射Avastin治疗的ROP患儿44只眼的临床治疗经过与疗效.所有患儿经筛查确诊后,在24 h内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 0.03 ml/次,术后3~15 d行第一次复诊,随访8~21周,平均随访时间15周.结果 AP-ROP完全退化6例12只眼,病情控制2例4只眼.全身情况较差的典型ROP患儿完全退化4例8只眼,病情控制2例4只眼.阈值期ROP患儿完全退化4例8只眼,病情控制4例8只眼.结论 对于AP-ROP患儿、典型ROP患儿,单独给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可多次给药,每次治疗期限不超过药物半衰期,能控制病情,基本不需要给予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临床所见儿童异常瞬目病因及个体化治疗方法。方法对104例以异常瞬目为主诉患儿进行裂隙灯下眼表检查、泪膜破裂试验(BUT)及屈光不正筛查,详细询问病史、用眼习惯、必要时内科就诊协助排查神经系统疾病,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结果104例患儿中,过敏性结膜炎患者63例,慢性结膜炎、角结膜炎、结膜炎伴结膜结石、睑板腺功能障碍者22例,睑内翻倒睫5例,明显屈光不正者6例,合并抽动症者4例,眼部检查无明显异常者4例。其中,泪膜破裂时间检查异常者26例。眼科治疗1周至4周后,90例(86.5%)治愈,10例(9.6%)好转,5例(4.8%)无改善。结论儿童瞬目异常常见病因包括过敏性结膜炎、感染性角、结膜炎、儿童干眼症、屈光不正、儿童抽动症等;仔细的眼部检查及整体性临床思维,有助于儿童瞬目异常病因的正确诊断,可以有效的缩短病程,防止长期滴用不适当的眼药水引起药物性眼表损伤,减轻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7.
谌文思  项道满 《眼科新进展》2019,(11):1063-1066
目的 基于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对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后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图像特征的影像学分类,探讨PCO类型与手术方式选择的关系。方法 对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术后采用水囊式UBM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并确诊为PCO的27例(40眼)患儿的UBM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根据UBM图像特征将PCO分为3组,并根据分型实施不同的手术方式:膜性纤维化型组采用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皮质再生型组采用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混合型组采用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电子撕囊术。术后定期随访并复查UBM。结果 全部术眼术中视轴区混浊均被清除,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切口均为直径3.0~4.0 mm的圆形透明区,PCO手术的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6~30个月,膜性纤维化型组20眼中2眼发生虹膜粘连、瞳孔膜样闭锁,再次手术,采用虹膜后粘连分离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术后未再次复发;皮质再生型组14眼和混合型组6眼术后视轴区均未再次出现混浊。PCO术后总复发率为5.0%。结论 对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后PCO的UBM图像进行分型,有助于最佳手术方式的选择,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 概述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弱视训练依从性的研究进展,为提高训练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围绕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弱视训练依从性的现状、影响因素进行概述。结果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弱视训练依从性为40.5%~87.0%,弱视训练方式、护理干预措施、患儿年龄、患儿心理、治疗时的视力、家长的心理、家长文化水平、疾病认知程度、医护患关系、健康教育方式等因素均对患儿术后弱视训练依从性水平有影响。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弱视训练依从性为40.5%~87.0%,患儿依从性评估量表有待进一步制定及规范,可以通过关注患儿父母心理,增加护患之间训练体验感沟通,规范护理干预方案,强化健康教育等措施提高其训练依从性。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使用计算机辅助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技术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进行表面麻醉下光凝手术的效果,探讨计算机辅助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技术条件下进行ROP光凝手术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阈值前1期及阈值期ROP患儿58例116眼在术前、术中、术后分别使用计算机辅助的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技术对患儿视网膜进行检查,术前检查用于设计手术方案,术中检查用于检测病变区激光治疗的遗漏区,手术结束时用于记录手术效果。手术在实施心电监护后的表面麻醉下进行。随访3~12mo。结果:本组病例中术中使用计算机辅助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技术检查可及时发现36眼(31.0%)存在遗漏区,立即补充激光治疗。所有116眼一次激光治疗后ROP病变得到控制。随访结束时所有术眼均未出现视网膜不良结构。结论:表面麻醉条件下的早产儿视网膜光凝手术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辅助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技术进行眼底检查,可及时发现激光遗漏区,立即补充激光治疗后能够有效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