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8篇
医药卫生   16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 ileusis,LASIK)通过制作角膜瓣,在其下基质中用激光切削组织,改变角膜曲率,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文中旨在应用共聚焦显微镜探讨LASIK术后远期角膜基质中"低细胞区域"的相关因素。方法设计自身配对实验研究。选择2003年4月至2009年7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屈光手术门诊和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就诊LASIK手术的病例34人(68眼),按等效屈光度分为2组,屈光度<-6.0D为低、中度近视眼组37眼,屈光度>-6.0D为高度近视眼组31眼。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3、7、10、30、60、90天,应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Con-foscan 3.0)观察中央角膜基质细胞形态学改变,测量角膜各层厚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8眼(100%)中央角膜见到平均深度为(44.01±10.67)μm的低细胞区域。低细胞区内的角膜细胞核排列无序,细胞核形态与正常角膜细胞核有异,细胞核反射亮度正常,细胞缺失区呈片状。低、中度近视眼与高度近视眼的界面角膜细胞核数、低细胞区域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原位磨镶术后远期角膜基质出现"低细胞区",分析低细胞区的深度与手术时间、年龄、术前屈光状态、激光削切深度、激光能量、角膜瓣基质厚度、角膜瓣厚度、剩余基质床厚度、上皮厚度以及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利用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及Lipiview眼表面干涉仪评估儿童干眼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8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第一次确诊为干眼的儿童98例(186眼),完成病史及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后进行裂隙灯、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 Ⅰ T)评估、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及Lipiview眼表面干涉仪检查。结果 本组中159眼的BUT<5 s,30眼的SIt<5 mm。OSDI[13.63(9.09~15.91)分]与S Ⅰ T[(14.6±8.7)mm]无相关性(r=-0.119,P=0.259);与BUT[3.00(2.00~5.00)s]无相关性(r=0.099,P=0.354)。第一次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first noninvasive tear film break-up time,NITBUT),平均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average noninvasive tear film break-up time,NITBUTav)与OSDI均呈正相关性,NIBUT与NIBUTav呈高度正相关性(均为P<0.05)。NIBUT、NIBUTav与BUT均无相关性(r=0.112,P=0.059;r=0.159,P=0.455)。泪膜脂质层厚度(lipid layer thickness,LLT)、LLT最大值与NIBUTav呈正相关性;不完全眨眼比例与NIBUTav呈负相关性(均为P<0.05);其余指标与OSDI和NITBUTav无相关性。LLT、LLT最大值、LLT最小值与睑板腺缺失评分均无相关性(r=-0.083、-0.028、-0.024,P=0.494、0.842、0.869)。结论 儿童干眼大多数属于短BUT型干眼,其BUT缩短,睑板腺缺失明显,LLT变薄。NIBUT与NIBUTav较BUT更客观准确,LLT较睑板腺缺失评分更有价值。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及Lipview眼表面干涉仪可以客观准确评估儿童干眼的特点。  相似文献   
23.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干眼和眼表状况.方法 选取248例(496眼)7~18岁近视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调查,裂隙灯下行眼前节检查,格瓦拉-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 5M检查眼表.根据OSDI干眼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干眼组(47例94眼)和正常组(201例402眼),分别对两组的眼表和睑板腺状况进行评估与比较.结果 近视儿童干眼发病率为18.95%.干眼组泪河高度为(0.23±0.03)mm,正常组为(0.22±0.03) mm,两组泪河高度均在正常范围内(泪河高度>0.20 mm).干眼组和正常组的OSD1值分别为(27.02±14.35)分、(7.29±3.36)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3.51±1.67)分、(1.23±2.32)分,这两项指标在干眼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 <0.001),NIBUT小于正常组(P <0.001).干眼组中睑板腺开口状况评分、睑板腺脂质分泌物性状评分、睑板腺缺失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均为P<0.0001),纳入的248例近视青少年的睑板腺参数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有正相关性(P<0.0001),与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有负相关性(P<0.05),但与泪河高度无相关性(P>0.05),OSDI值与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呈负相关(rs=-0.982,P=0.000),与睑板腺的缺失评分呈正相关(rs=0.838,P =0.000).结论 睑板腺功能障碍是近视青少年人群干眼的重要病因之一,Keratograph 5M非侵入式眼表综合分析仪可无创性客观评价近视青少年患者眼表的情况.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术后10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2年10月至2004年5月在我院行LASIK手术治疗且于近期来院复诊的41例高度近视患者(80眼)纳入研究,按等效球镜度(SE)分为2组:A组:SE -6.00~-10.00 D,44眼;B组:SE≥-10.25 D,36眼。检查裸眼视力(UCVA)、SE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析术后屈光回退量、UCVA≥4.7或≥5.0所占的比例。对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80眼术后10年UCVA≥4.7为85%,≥5.0为45%,2组BCVA无丢失2行及2行以上者。A组UCVA≥5.0所占的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518,P<0.05)。术后10年SE为0.00~-8.50 D,平均(-0.91±1.43)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96,P<0.01)。A组屈光度回退量≤0.50 D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865,P<0.05)。术后10年屈光回退量 ≥1.00 D共30眼,平均(2.42±1.63)D。该30眼术后屈光回退量与实际角膜厚度-预留角膜厚度的差值呈正相关(r=0.706,P<0.01)。结论 LASI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远期疗效肯定,安全性好,但对度数较高患者预测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5.
胶原交联在眼表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成香  张琛  赵少贞 《眼科新进展》2011,31(12):1198-1200
胶原交联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眼表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圆锥角膜、眼表重建、感染性角膜病、大泡性角膜病变以及边缘性角膜变性等方面均显示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胶原交联在眼表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究伴发下斜肌功能亢进对其主导眼选择及屈光发育的影响.方法 病例回顾研究.选取2012年至2015年于我院斜视与儿童眼病中心行斜视治疗的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发下斜肌功能亢进组,外斜视伴发单眼或双眼的原发下斜肌功能亢进组以及内斜视伴发单眼或双眼的原发下斜肌功能亢进组.非参数检验分别比较各组中主导眼与非主导眼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下斜肌功能亢进眼(或双眼亢进中较重眼)与对侧眼等效球镜度数.结果 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发下斜肌功能亢进组与外斜视伴发单眼或双眼的原发下斜肌功能亢进组,主导眼的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总和分别为5和52,均较对侧眼的94和81轻(均为P<0.05);内斜视伴发单眼或双眼的原发下斜肌功能亢进组主导眼与非主导眼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总和分别为15和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各组下斜肌功能亢进眼与对侧眼等效球镜度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较重眼多不被选择用于主导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对于屈光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7.
目前视频终端(video display terminal,VDT)相关性干眼已成为眼科临床主要亚病种之一,严重影响眼部健康.VDT相关性干眼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机械机制和非机械机制.机械机制主要与瞬目运动有关,包括完全性瞬目减少,不完全瞬目增多及眼表暴露面积增大.非机械机制包括眼表炎症、黏蛋白浓度降低及泪腺功能减弱等.针对VDT相关性干眼的特异性检查尚属空白,临床建议采用问卷结合症状、常规干眼检查的综合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8.
泪液的相关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慧  赵少贞 《眼科研究》2009,27(7):633-636
泪液是主要由泪腺分泌的一种水样液体,通过瞬目运动覆盖在眼表面形成泪膜。当前就泪膜的特殊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将收集到的泪液,睑板腺分泌物,印迹细胞学、刷检细胞学、结膜活组织检查收集到的眼表细胞,应用电泳、色谱分析联合质谱分析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泪膜脂质、蛋白、黏蛋白分子及其mRNA是较常用的方法。泪液成分分析技术的进步为I临床医师了解泪膜,诊断及治疗干眼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就泪液成分分析的基本方法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分析天津市某医院眼科投诉原因、处理方式和赔付情况,为提高眼科服务质量、合理处理眼科投诉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443例眼科投诉进行分析.结果 443例眼科投诉中,服务类投诉349例,主要集中在就诊流程和患者原因上,医疗类投诉94例,主要集中在白内障手术和眼底手术上;处理途径方面,医患双方协商422例,...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descemet membrane detachment,DMD)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研究。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汉口爱尔眼科医院诊治的白内障摘出术后DMD患者12例(12眼),经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确诊为DMD,其中轻度脱离5例、中度脱离3例、重度脱离4例。结果 12 968例行白内障摘出术患者中12例患者发生了DMD,其中8例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4例为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发生率分别是0.062%和3.101%。5例轻度、1例中度和1例重度DMD均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中度和1例重度DMD经前房注气术痊愈,而1例重度DMD经前房注气失败后改行角膜内皮移植术痊愈,1例重度DMD术中发现1/4悬韧带离断和中上方大范围后弹力层脱离,术毕行前房注气术,术后因体位原因气体进入后房和玻璃体腔继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放弃治疗,逐渐发展为大泡性角膜病变。结论 DMD重在预防,一旦发生需要个性化治疗,综合考虑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自发性复位的可能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