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医药卫生   4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为评价晶状体、玻璃体等联合手术治疗晶状体脱位、半脱位的疗效,对37例(40眼)先天性、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患者采用晶状体、玻璃体联合手术去除脱位或半脱位的晶状体,并用小梁切除术、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治疗因晶状体脱位引起的并发症,其中26例(29眼)同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本组患眼均成功去除晶状体,60.0%患眼术后矫正视力≥0.5,16例继发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获得控制,5例视网膜脱离全部复位。认为晶状体、玻璃体等联合手术治疗晶状体脱位、半脱位及其并发症,疗效显著,视力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分析引起术后葡萄膜炎复发、黄斑水肿和需行激光切开的后发性白内障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39例39眼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观察并记录视力变化、葡萄膜炎反应、黄斑水肿和需行YAG激光后囊切开的后发性白内障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第一次及最后一次复查视力较术前均提高(P〈0.001);术后3个月女性葡萄膜炎并发瞳孔后粘连的几率较男性高(P〈0.05);术后发生葡萄膜炎的患眼黄斑水肿发生率也较高(P〈0.05);需行YAG激光后囊切开的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55岁的患者中较高(P〈0.05),而术前全身应用激素和使用三片式硅凝胶人工晶体可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P〈0.05)。结论绝大部分患眼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前鉴别可能引起术后葡萄膜炎反应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措施,如术前预防性、术后高频率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有选择地植入人工晶体等,均能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3.
崔彦  毕宏生  吴建峰  解孝锋 《眼科研究》2007,25(10):768-771
目的研究大鼠晶状体中解耦联蛋白(UCPs)异构体的表达类型,及UCPs、MnSOD mRNA表达随糖尿病病程的变化,探讨糖尿病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方法以链脲佐菌素(STZ)尾静脉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模型建立后2、4、8及12周分别摘出大鼠的晶状体,RT-PCR法检测UCP1-55种异构体以及MnSOD的mRNA表达量。结果在正常大鼠晶状体中只表达UCP2。糖尿病模型建立12周时有8/15只(53.3%)大鼠发生糖尿病白内障,16周时有7/9只(77.8%)大鼠发生糖尿病白内障。UCP2、MnSOD mRNA表达随病程而变化,2周时表达量升高,之后二者表达均下降,至12周时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大鼠晶状体表达UCP2异构体,UCP2及MnSOD mRNA表达量的逐渐减少与糖尿病白内障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评价Zyoptix系统虹膜识别技术应用在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可预测性。方法 对接受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193人(363眼),采用随机表分为Zyoptix、Planoscan两组,Zyoptix组97人(181眼)为试验组采用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治疗,Planoscan组96人(180眼)为对照组采用传统LASIK模式进行治疗。两组术前均用Zywave像差仪检测散瞳前后瞳孔偏移数据,Zyoptix组治疗前进行虹膜识别,确定患者个人信息、瞳孔中心总体偏移量和眼球旋转角度并在治疗时加以补偿、术后随访6个月对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及轴向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均≥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未丢失,Zyoptix组比术前BCVA≥1行的有62眼(34.3%),≥2行的有24眼(13.3%),Planoscan组比术前BCVA≥1行的有51眼(28.3%),≥2行的有16眼(8.9%)。术后6个月Zyoptix组散光度为(-0.26±0.25)D,Planoscan组(-0.37±0.36)D,两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3.37,P〈0.01),两组SimK’sAsting分别为(-0.72±0.82)D、(-0.94±0.8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6个月无散光例数Zyoptix组为67眼(37.0%),Planoscan组为47眼(2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7,P〈0.05)。结论 虹膜识别引导下LASIK对于散光矫正的准确性、可预测性优于传统LASIK。  相似文献   
95.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临床治疗42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的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42眼进行药物、激光及手术综合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无环鸟苷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或就诊时已有严重玻璃体混浊或已并发视网膜脱离患者,及时行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随访6~24个月,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42眼炎症均得到有效控制,单眼发病患者对侧眼未出现发病。37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23眼视力≥0.1,最好视力为0.8。40眼视网膜完全复位,部分复位1眼。结论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是一种严重致盲性眼病,早期易被误诊,视网膜脱离是其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早期足量的抗病毒、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以及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6.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非球面设计的人工晶状体AcrySof(R) IQ对提高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功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同期临床对照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32例(160眼),其中植入AcrySof(R) IQ IOL 60例76眼,为IQ组;植入AcrySof(R) Natural 72例84眼,为Natural 组.观察患者的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球差和并发症,问卷调查患者不良视觉症状和满意度.结果 术后3个月,IQ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为4.92±0.10,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为5.02±0.10; Natural组UCVA为4.89±0.12, BCVA为5.00±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各频段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 IQ组为47.44±10.95、27.72±6.69、7.62±2.04和40.61±10.48、22.73±6.88、6.38±1.22;Natural组为31.55±6.68、24.67±5.49、6.17±1.43、27.27±5.78、17.62±3.90、4.83±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球差IQ组为(0.09±0.04)μm,Natural组为(0.52±0.1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5,P=0.000).问卷结果 显示IQ组较Natural组术后眩光、光晕的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结论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R)IQ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角膜的正球差,减少了人工晶状体眼的球差,提高了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改善了视觉质量,获得了患者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自制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的药物特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恒温振荡法观察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体外释药特性;采用60Co灭菌方法消毒灭菌;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植入小鼠背部皮下,隔日处死小鼠后观察皮肤及微球,以检测微球的体内稳定性;将微球植入玻璃体腔后,定期测定房水中药物含量,观察其体内释药特性,并分别于注药前及注药后第2d、5d、9d、14d行F-ERG检查,于第28d时将动物处死,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检查,观察5-FU微球对角膜、房角、视网膜的影响。结果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在体外释药672h,累积释放百分率为72.3%,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60Co灭菌后药物含量及形态无明显变化;小鼠皮下埋植1月后,微球有破碎粘连现象,微球在小鼠体内组织相容性良好;房水中药物含量测定表明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体内药物浓度在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T1/2为379.05h;视网膜电流图潜时及波幅注药前后无明显改变,组织学检查及电镜检查,注药眼与对照眼未见明显差别。结论本研究制备的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60Co灭菌方法可靠,体内药物浓度在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注入玻璃体腔后未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抑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
目的通过研究Ca^2+ -ATP酶在透明晶状体及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从分子水平探讨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方法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测定6种Ca^2+ -ATP酶的n1KNA在透明晶状体和3种常见类型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的表达.结果6种Ca^2+ -ATP酶在透明晶状体和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上均有表达,但表达的量不同,其中PMCA3在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的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类型的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上Ca^2+ -ATP酶的表达形式亦不相同。结论PMCA3在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中可能起着关键性作用;不同形式的Ca^2+ -ATP酶表达的减少可能导致不同类型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
毕宏生  马晓华 《眼科》2006,15(1):13-15
白内障手术不仅是复明手术,更是一种屈光性手术。在改良IOL设计、完善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同时,在手术前后除检查远近视力外,应加强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调节能力、双眼视觉、波前像差等视功能的客观评价,力争使患者取得更完美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分析引起术后葡萄膜炎复发、黄斑水肿和需行激光切开的后发性白内障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39例39眼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观察并记录视力变化、葡萄膜炎反应、黄斑水肿和需行YAG激光后囊切开的后发性白内障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第一次及最后一次复查视力较术前均提高(P<0.001);术后3个月女性葡萄膜炎并发瞳孔后粘连的几率较男性高(P<0.05);术后发生葡萄膜炎的患眼黄斑水肿发生率也较高(P<0.05);需行YAG激光后囊切开的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55岁的患者中较高(P<0.05),而术前全身应用激素和使用三片式硅凝胶人工晶体可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P<0.05)。结论绝大部分患眼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前鉴别可能引起术后葡萄膜炎反应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措施,如术前预防性、术后高频率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有选择地植入人工晶体等,均能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