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5篇
医药卫生   1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背景近年来关于青光眼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但调查结果表明各种视功能量表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准确、全面地评价影响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值得深入研究。目的利用效用分析的方法测量青光眼患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并初步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同仁医院门诊确诊的青光眼患者,采用效用分析中的线性等级尺度(RS)法和时间交易(TTO)法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反映青光眼患者疾病相关生活质量的效用值,比较RS法和TTO法所得效用值的差异和相关性,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状态、青光眼家族史、青光眼手术史、不同视功能损害程度以及不同青光眼类型对患者效用值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青光眼患者86例,其中男62例,女24例;平均年龄44.67岁。RS法和TTO法测得青光眼患者的效用值分别为0.62±0.19和0.77±0.12,两种方法获得的效用值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r=0.074,P=0.499)。RS法计算所得的效用值受日常生活视力、视野缺损程度以及青光眼手术史的影响,而TTO法测得的效用值主要与患者的年龄、工作状态以及受教育程度有关,与患者视力和视野损害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校正了年龄、工作状态和受教育程度以后,较差眼视力≥0.3的青光眼患者其TTO效用值显著高于较差眼视力〈O.3者(P=0.029)。结论效用分析的方法简单、灵敏,可较好地被患者所接受。RS法所得效用值受日常生活视力、视野缺损程度以及青光眼手术史的影响,反映了患者对自身视觉状态的主观评价。TTO法测得的效用值主要与患者的年龄、工作状态以及受教育程度有关,反映了不同患病个体对自身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视功能的损害程度在青光眼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中不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2.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目前在组织结构上设有基础部、应用基础部和行政部,下设眼微生物、眼生化、眼药理、眼病理、眼生理、防盲办公室、情报室、研发室、行政办公室9个科室。现有在职员工50人,其中正高职称(研究员、主任医师)6人,副高职称(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1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6人(图1)。  相似文献   
83.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各地患病率存在很大差异.紫外线与只光照射、老年、男性、乡村生活、低收入水平、低教育水平、吸烟、饮酒、遗传因素等被认为是翼状胬肉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其中紫外线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相关因素,并了解非对称性视野损害者双眼间眼部参数的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温州青光眼进展研究 (WGPS)中确诊的POAG患者,分析双眼眼部参数,包括眼压、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 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视野平均偏差(M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盘沿 面积、视盘面积、杯盘比、视杯容积。非对称性视野损害定义为双眼视野MD的绝对差值≥5 dB, 根据此标准将受检者分为对称组和非对称组,分析2组眼部参数与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关系。非对称组进一步行双眼间眼部参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配对t检验、 Wilcoxon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POAG患者142例(284眼),对称组 92例(64.8%),男39例(42.4%),年龄(65.3±1.0)岁;非对称组50例(35.2%),男32例(64.0%),年 龄(67.6±9.1)岁。男性[OR=4.52,95%可信区间(CI):1.90~10.73,P=0.001]、较差眼的CCT较薄 (OR=0.97,95%CI:0.95~0.99,P=0.003)、双眼平均RNFLT差值增大(OR=1.10,95%CI:1.04~1.15, P<0.001)为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危险因素。非对称组中,视野损害较重眼相比对侧眼,其平均 RNFLT较薄(Z=-7.80,P<0.001),盘沿较窄(t=-4.97,P<0.001),视盘面积较大(t=2.38,P=0.02), 平均杯盘比(Z=-4.51,P<0.001)和垂直杯盘比(Z=5.16,P<0.001)均较大,视杯容积较大(Z=-3.31, P<0.001),但双眼间眼压、等效球镜度(SE)、AL、CCT、LT和AC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CCT较薄、双眼平均RNFLT差值增大为POAG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非对称性视野损害者其双眼中的较大视盘眼,更容易发生视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利用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程度的不对称性探讨近视与DR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 究。根据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标准,将抚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队列研究的患者进行DR与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分级。DR分级包括无DR、轻度非增殖性DR(NPDR)、中度NPDR、重度 NPDR与增殖性DR(PDR)。纳入双眼DR程度至少相差1级(314例,628眼)或仅单眼DME(74例, 148眼)的患者共388例(776眼)。近视与高度近视分别定义为等效球镜度(SE)<-1 D与<-5 D。采 用配对t检验比较较好眼与较差眼间SE的差异,采用McNemar配对检验比较较好眼与较差眼间近视 及高度近视比例的差异。结果:388例患者年龄(60.6±8.5)岁,其中男147例(37.9%)。双眼DR程 度大多数相差1级(297例,76.5%)。较好眼的SE较对侧眼偏负[(-0.22±2.24)D与(0.00±1.95)D, t=3.01,P=0.003],较好眼高度近视比例高于对侧眼(4.4%与2.1%,χ2 =6.23,P=0.01)。按较好眼 DR程度分组后,NPDR患者较好眼的SE较对侧眼偏负[(-0.37±2.76)D与(0.14±1.89)D,t=2.57, P=0.01],高度近视比例高于对侧眼(7.8%与1.1%,χ2 =6.00,P=0.01)。无DR患者以及DME患者中, 较好眼与较差眼间各屈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利用双眼DR程度的不对称性,证 实了高度近视与DR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6.
“真实世界”研究(RWS)是起源于实用性的临床试验,属于药物流行病学的范畴。是基于临床真实的干预情况采取的一种非随机、开放性、不使用安慰剂的研究,因此其得出的结果具有很高的外部有效性。目前RWS已得到很多医学领域的重视,有些学科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观察性队列、登记和管理型数据库。眼科学界对RWS设计的尝试才刚刚起步。笔者就RWS的背景、概念、方法以及在眼科的应用做一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87.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房角关闭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视神经损害是由于房角关闭导致眼压升高的结果.多年来,人们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其可能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8.
梁远波  程欢欢 《眼科》2018,27(6):401
1968年Cairns设计小梁切除术的最初理念是希望房水经小梁切除断端流入Schlemm管而达到内引流降低眼压,但随后的研究发现该手术大部分成功的患者都存在明显的滤过泡,目前普遍认为其属于外引流滤过性手术。历经50年的发展及改良,联合抗代谢药物使用和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已较为完美,一直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主流术式,但术后远期滤过泡瘢痕化仍是小梁切除术远期疗效的最大挑战。为减少此术式其它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一些学者聚焦于“非穿透性”抗青光眼手术,但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诸多微创青光眼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MIGS)逐渐兴起,虽然术后并发症较少,但降眼压幅度有限,且适应证窄。将黏小管成形术整合进小梁切除术中,可望让小梁切除术回归内引流本质,从而回避瘢痕化这一个难以战胜的自然愈合反应。  相似文献   
89.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各地患病率存在很大差异.紫外线与只光照射、老年、男性、乡村生活、低收入水平、低教育水平、吸烟、饮酒、遗传因素等被认为是翼状胬肉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其中紫外线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0.
目的 观察小剂量激光睫状体成形术(low dose trans-scleral cycloplasty,LDCP)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后前房深度和房角参数的变化。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年5月至 2019年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患者12例15眼,年龄(54.7±14.1)岁。方法 LDCP是采用较少激光点数(能量1200~2000 mw,持续时间2 s)、仅对2个钟点范围睫状体光凝而达到睫状体重塑、松解睫状环阻滞的一种方法。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的临床资料。主要指标 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 (angle opening distance 500,AOD500)、小梁网-虹膜夹角500 (trabecular iris angle 500,TIA500)、最大睫状突厚度(CBTmax)、小梁睫状突夹角(TCA)、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15眼平均激光治疗点数为(13.3±2.3)(9~16个点)。治疗前眼压中位数(范围)为26.6(7.3~60.0) mmHg,治疗后1周为10.6(6.1~53.9) mmHg(Z=-2.726,P=0.006)。治疗前抗青光眼药数量中位数(范围)为3 (0~5)种,治疗后1周为0 (0~3)种 (Z=-3.078,P=0.002)。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显示平均中央前房深度、AOD500和TIA500分别由治疗前的(1.44±0.48)mm、0.00(0~0.19) mm、0.00(0~20.1)°,增加至治疗后1周的(1.66±0.34)mm、0.04(0~0.28)mm、4.63(0~28. 5)°  (P均<0.05);平均CBTmax和TCA分别由治疗前的(0.98±0.12)mm和(55.7±16.8)°,增加至治疗后1周的(1.05±0.09)mm和 (66.8±17.3)° (P=0.060,0.004);13眼(86.7%)周边前房深度(Van Herick法)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8眼在治疗后1个月内因不同原因行白内障手术,未行二次手术治疗的7眼治疗后3个月的中位数眼压和平均前房深度分别为15.5 mmHg和1.73 mm。结论 LDCP可明显加深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中央和周边前房,具有良好的即时降眼压效应,为闭角型青光眼急性期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该治疗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眼科,2021,30: 30-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