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背景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一个亚型还是独立于nAMD一种病变目前仍有不同的观点,而两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nAMD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VEGF可变剪切而产生的促新生血管生成VEGF(VEGFxxx)家族和抑新生血管VEGF(VEGFxxxb)家族,两者功能相反,其在nAMD和PCV中的表达及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检测和比较VEGFxxx家族和VEGFxxxb家族在nAMD患者和PCV患者房水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收集2013年3-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nAMD患者34例及PCV患者26例,同期纳入1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收集被检者前房水0.1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前房水中VEGF及VEGF165b质量浓度,比较3组患者房水中VEGF及VEGF165b质量浓度的差异. 结果 nAMD组、PCV组、对照组患者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分别为(4 210.00±998.40)、(387.00±51.31)和(377.40±69.97) pg/ml,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51,P=0.000).nAMD组、PCV组、对照组VEGF165b质量浓度分别为(205.50±12.59)、(159.40± 16.25)、(347.90±29.18) pg/ml,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52,P=0.000).与对照组比较,nAMD组患眼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升高,VEGF165b质量浓度下降,PCV组患眼房水中VEGF165b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PCV组与对照组患眼房水中VEG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2).nAMD组较PCV组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VEGF165b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 结论 nAMD患者前房水中的VEGF质量浓度明显高于PCV患者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nAMD患者与PCV患者房水中VEGF165b质量浓度接近,但均低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说明VEGF165b质量浓度的相对下降与nAMD和PCV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者全身化学药物治疗(化疗) 联合眼部治疗的 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37例56只眼行全身化疗联合眼部治疗的RB患 者的生存率、眼球保留 率以及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的标准为:(1)眼部肿瘤缩小乃至消 失,肿瘤病灶呈软乳酪样改变或出现钙化和瘢痕化;(2)眼球摘除者未出现眼眶肿瘤复发 ;(3)临床检查未见肿瘤转移。所有患者均至少有一只肿瘤眼分期为Ⅲb期或以上并接受化 疗。根据肿瘤对化疗的反应情况,一般接受6轮全身化疗,每轮化疗间隔3~4周。化疗药物组 成为:长春新碱、环磷酰胺、依托泊甙(VP16)、卡铂。另外,根据情况分别联合激光光凝、 冷冻、经瞳孔温热疗法(TTT)、钌106放射敷贴器局部放射治疗以及眼球摘除等眼部 治疗。 治疗和观察时间2~59个月,平均观察时间为35个月。 结果:除1例双眼发 病患者眼球摘除手术 后失访外,观察期内30例患者存活,占83.3%;6例患者死亡,占16.6%。30例存活患者的45 只肿瘤眼中,肿瘤分期为I-Ⅱ期(早期)、Ⅲ-Ⅳ期(中期)和Ⅴ期(晚期)者眼球保存率分 别为100%(10只眼)、7 0.0%(10只眼)和14.3%(21只眼),随访期内病情均得到良好控制。6例死亡患者均为肿瘤 分期Ⅳ期 以上,最终死于肿瘤脑转移。 结论:全身化疗联合多种眼部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RB。  相似文献   
2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发生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增生性视网膜血管病变, 是导致儿童可避免盲的首位病因[1]。近二十年来, ROP的防治工作在国内得到了广泛普及和推广, 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目前为止尚无西藏地区早产儿眼底病变筛查的相关报道[2]。随着西藏自治区新生儿医学的发展, 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 由于当地特殊地理及医疗条件影响, 早产儿用氧时间长, 而高原缺氧环境对早产儿视网膜的影响尚不清楚, 对ROP发生率的影响也鲜有研究。我们报道一组拉萨地区单中心早产儿的ROP筛查初步结果, 初步探索西藏地区早产儿发生ROP的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4.
患者男性,53岁.因左眼视物模糊1周,于2008年12月12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患者1年前曾突发左眼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于当地医院诊为左眼眼底出血,予保守治疗后好转.1周前患者突感左眼视物模糊,无视物变形及眼前闪光感等.人院后全身检查皮肤未见结节及色斑.  相似文献   
25.
氧分压对兔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氧分压对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的影响。方法将离体兔晶状体分别置于氧分压为2%×760mmHg和21%×760mmHg的玻璃体切割灌注液中,分别于1、4、8、12h用前节分析仪测量两组晶状体密度值,计算平均密度。TUNEL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凋亡,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LECs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作用1h,大体观察两组晶状体均保持透明,可见少量LECs凋亡;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作用4h、8h和12h4g-组晶状体逐渐变混浊,平均密度不断增加;发生凋亡的LECs逐渐增多;透射电镜下见核染色质凝集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作用1、4、8h和12h时,2%×760mmHg组的晶状体平均密度明显高于21%×760mm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h时,2%×760mmHg组和21%×760mmHg组的凋亡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8h和12h时,2%×760mmHg组的凋亡细胞数量少于21%×760mmHg组,且两组的凋亡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晶状体周围环境中的氧分压水平可减少LECs的凋亡,晶状体周围环境中氧分压的不同对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的形成有影响。  相似文献   
26.
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估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接受玻璃体腔注射Avaslin治疗DME的患者57例(68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 1.25mg(0.05mE)。治疗前及治疗后1、2、3d,3、6、12周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及间接检眼镜检查。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周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12周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有21、13、2眼分别需要注射2、3、4次。随访时间2~19个月,平均(3.1±1.62)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视力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的改变。结果治疗后患者视力明显提高,CMT平均值治疗前为(506.19±153.78)μm,治疗后3、6、12周时均明显减低(t=3.45,3.18,3.46,P〈0.05),治疗后末次随诊时为(379.10±166.32)μ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9,P=0.000)。随访中未见眼压异常改变及白内障的进展,未见与药物有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后,黄斑水肿明显减轻,视力稳定并提高,必要时需要连续注射治疗,长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以及二者疗效比较.方法 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91例91只眼,其中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CR-VO)55只眼(缺血型13只眼,非缺血型42只眼),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BRVO)36只眼(缺血型10只眼,非缺血26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67例73只眼,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PDR)17只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56只眼,行TA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后随访3月至1年,对比分析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底、FFA表现,观察OCT显示黄斑水肿高度.结果 最终随访RVO组视力提高者48只眼(52.7%),视力不变者39只眼(42.9%),视力下降者4只眼(4.40%).OCT形态恢复正常者50只眼(54.9%),改善者27只眼(29.7%),无改善者14只眼(15.4%).DR组视力提高者25(34.2%)只眼,,视力不变者45只眼(61.6%),视力下降者3只眼(4.11%).OCT形态恢复正常者24只眼(32.9%),改善者22只眼(30.1%),无改善者27只眼(37.0%).两组有效率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RVO组24只眼术后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一眼白内障,一眼眼内炎,8只眼2次注射.DR组14眼术后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2只眼白内障,9只眼2次注射.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T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方法,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好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评估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玻璃体腔注射1.25mg(0.05mL)avastin治疗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39例(39眼)。治疗前及治疗后1、2、3d,3、6、12周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及间接检眼镜检查。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12周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有29、11、2眼分别注射2、3、4次。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4.78±3.91)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视力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的改变。结果Avastin玻璃体内注射3、6、12周BCVA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39,-6.182,-4.189,P=0.000)。Avastin玻璃体内注射6周、12周时CMT平均值均明显减低(t=8.684,5.019,P=0.000)。治疗前病程≤1个月的患者,治疗后3周,视力平均值比病程〉1个月的患者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黄斑灌注良好者CMT降低的效果可保持到术后12周,无灌注区组CMT降低的效果保持到术后6周。随访中未见与注射及药物有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BRVO引起的黄斑水肿安全有效,病程短者效果则更好。  相似文献   
29.
背景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可造成严重的视力下降,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填充术已应用于该病的临床治疗,目前常用的眼内填充物包括硅油及可膨胀性气体C3F8,两种填充物的效果比较仍缺少相关研究证据.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与C3F8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对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治疗的51例高度近视MHRD患者,根据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硅油填充组和C3F8填充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对两组术眼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及视网膜脱离复发率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66.000,P=0.286),基线视力一致,术中不同眼内填充物治疗后视力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U=205.000,P=0.029);应用硅油填充及C3F8填充患者BCVA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29,P=0.006;Z=-3.273,P=0.001),两组患者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及黄斑裂孔解剖闭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94、1.000).患者除白内障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 应用C3F8填充治疗高度近视MHRD与硅油填充治疗效果相同,且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7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后最终视网膜复位率,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患者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初次手术复位率为47.0%,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53.0%,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82.4%.患者术前平均LogMAR视力2.54,术后平均视力1.90,手术前后视力有明显提高.患者术前平均眼压8.41 mm Hg,术后平均眼压13.88 mm Hg,手术前后有明显改善.除白内障及一过性眼压升高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