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3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234篇
医药卫生   681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89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439篇
  2011年   429篇
  2010年   409篇
  2009年   412篇
  2008年   369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376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335篇
  2003年   283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刘勇  刘蔚 《九江医学》1997,12(2):67-70
探讨肠道血吸虫病与肠癌发生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结肠血吸虫病并发结肠癌,肠息肉和无血吸虫病的肠部,肠息肉行c-erbB-2标记并AgNOR染色。结果;肿瘤细胞中癌基因c-erbB-2表达呈明显异质性;血吸虫病并发肠癌与无血吸虫病的肠癌表达阳性率,两者之间无明显;血吸虫病肠息肉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血吸虫病的肠息肉。  相似文献   
72.
目的 评价带锁髓内钉并植骨治疗股骨干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优点。方法 对1996年2月~2003年11月收治的47例陈旧性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植骨组28例,非植骨组19例。采用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扩髓,静力型固定,根据骨折部位生长情况改为动力型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39例,随访lO~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2个月。植骨组骨折愈合率为95.6%(22/23),感染率为4.3%(1/23),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3个月,非植骨组则分别为62.5%(10/16),6.25%(1/16)和9.7个月。临近关节功能达正常,无感染、断钉等并发症。结论 带锁髓内钉静力固定能有效控制有害的剪应力,同时对骨折有一定的加压作用,可提供早期坚强的内固定,同时,植骨后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是治疗陈旧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3.
<正> 1988年5月至2000年5月我们对不能手术切除的31例晚期肝癌患者经肝动脉与门静脉同时插管、间断灌注化疗,临床观察治疗效果尚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1例中男27例,女4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54例。原发性肝癌24例,弥漫性肝癌7例,均经病理诊断证实。 1.2 辅助治疗:为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减少化疗药物抑制造血系统的毒性作用,保护消化功能。本组在化疗灌注的前、中、后同时应用以下辅助治疗:①聚肌胞2ml肌注或静滴2~3次/周。②干扰素1支,肌注1~3次/周。③华蟾素10~30mg  相似文献   
74.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liac flap straddled donor area to primary repair large defect of bone and soft tissue. Methods Through the anatomical study about iliac flap, the new oper-ation method about iliac flap was designed, which straddled donor area and used one blood vessel stem (deep iliae circumflex artery) and two branch blood vessel(deep iliac circumflex artery and superficial iliac circum-flex artery compounding in series) for blood supply. Blood supply area of the analogical operation was stud-ied by irrigating fresh cadaver with Indian ink. Thirty-two patients with large defect of bone and soft tissue (20 males, 12 females, 17-68 years old, average 36 years old) were repaired by this method, and the hemo-dynamics was studied by laser Doppler flowmetry. Results It was feasible to connect superficial iliac cir-cumflex artery with the branch of deep iliac circumflex artery. Indian ink irrigating fresh cadaver simulate operation showed that area scope dyed by Indian ink: in ilium, Indian ink was found in the bone which was (15.8±3.2) cm away from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In skin flap, Indian ink was found (8.6±2.4) cm superi-or, (5.4±2.6) cm inferior, (5.8±2.6) cm internal and (24.6±5.8) cm external from the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Laser Doppler flowmetry showed that the peripheral blood flow of skin flap increased as time passed, the increase speed began to tardy at the third day, then ingress the platform stage. Thirty-two cases were all succeed with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perfect shape. Thirty-one cases got completely bone healing; bone healing time ranged from 9 to 19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12 months. One case turned to chronic os-teomyelitis, and had to suffer operation again, the bone healing time was 22 months. Conclusion As the ili-ae flap straddled donor area has sufficient blood supply, it can repair large defect of bone and soft tissue in one stage.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应用同一血管蒂(足背动脉)跨供区(足背与足底内侧)联合皮瓣游离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对足背和足底内侧2个皮瓣进行解剖学研究。采用10只成人新鲜足标本分别从足背动脉(5只)、足底内侧动脉(5只)加压灌注碳素墨汁甲醛。在足底和足背不同部位取全层皮肤做脱水透明标本处理,在显微镜下对0.3-0.5mm厚铺片进行观察,以确定不同动脉的供血范围。设计以足背动脉供血的跨足背与足底内侧2个皮瓣供区的新皮瓣移植术式,并用来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结果足背皮瓣与足底内侧皮瓣存在丰富的交通血供区,从足背动脉灌注碳素墨汁甲醛,其分布范围除整个足背外,在足底分布如下:以足底中线纵轴为基线可及中线外侧(1.7±0.5)cm;以足底中线横轴为基线,上可及中线上(4.5±1.5)cm,下可及中线下(3.8±0.9)cm。从足底内侧动脉灌注碳素墨汁甲醛,其分布范围除整个足底内侧区域外,在足背区可及躅长伸肌外侧(0.6±0.5)cm。以足背动脉供血的跨区联合皮瓣血供丰富,临床应用12例全部成功。结论以足背动脉供血的跨区联合皮瓣切取面积大,血供可靠,可以用来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76.
心脏外科手术中胃粘膜pH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心脏直视手术时胃粘膜PH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选择15例心脏直视手术病人,手用经鼻置入附有胃内二氧化碳张力计套囊的胃管,测量手术中及术后PHi值,同时观察血液动力学及氧合状态各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77.
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在理论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组建助教团队、强化课程思政、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平台上进行变革,并通过增强教学反馈力度等方式,从多个维度和方面探索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同发展的育人模式。融合OBE教育理念的康复医学课程,效果优于往年传统康复医学教学模式,学员满意度、接受度、认同度超过95%,且期末成绩优良率占比高于去年同门课程。该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初探为提高康复医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康复医学现代化专业型人才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8.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已有研究证明其与严重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力衰竭、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有关,目前全球心房颤动的患病人数超过了3 300万,预计未来40年内其患病率将增加1倍以上。多年来,医学相关人员在探究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开创改进其治疗方法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目前心房颤动的治疗管理仍是临床医学上的一个难题,尽管心房颤动治疗的手术消融和导管消融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但对于心房颤动最佳的治疗方式、消融能量的选择尚无统一定论。导管消融通常需要多次手术且成功率低,而手术消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鉴于心脏外科医生和电生理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结合导管及微创手术消融诞生了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新型策略——混合消融模式。混合消融克服了导管消融和微创手术消融的缺点,减少了不良结局,在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尤其是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上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本文主要通过回顾心房颤动消融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目前混合消融模式治疗心房颤动的现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这种新型心房颤动治疗策略的优势与挑战,以期为临床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79.
目的:对比皮下前环内置外架固定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对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9年10月就诊的80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外架组和钢板组,每组40例。钢板组施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外架组施行皮下前环内置外架固定术,观察两组骨折复位、骨折愈合以及骨盆功能等相关情况以及围手术期指标,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外架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后开始锻炼时间与钢板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架组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Majeed骨盆功能评分与钢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2.5%与钢板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皮下前环内置外架固定术在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相当,有各自的优点及不足之处,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应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针药复合麻醉下进行手术对其认知功能、心率变异性以及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需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手术团队医师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麻醉,观察组患者则进行针药复合麻醉,两组患者均持续随访3 d。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S-100β水平,心率变异性,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疼痛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术前比,术后两组患者MMSE得分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观察组术后1 h、术后24 h MMSE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NSE、S-100β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观察组血清NSE、S-100β水平手术结束时以及术后24 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观察组术后3 d SDNN、Trianglar Index水平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