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8例晶体异物,全部行晶体异物与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雠为白内障联合异物摘除有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处理晶体异物好的方法,并就异物对晶体的影响,晶体异物的处理和晶体异物摘作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对岁,自幼眼外斜。1990年4月在外院做右眼外斜矫正术。术后1年觉右眼视力进行性下降,“眼仁”起白点且逐步扩大,无限痛,1991年12月就诊。无眼外伤史。检查:视力右眼0.3,左眼1,5,右眼鼻侧可见角巩膜囊肿,囊肿一端位于鼻侧角膜基质深层与弹力层之间,呈圆形,直径6mm、厚0.7mm,囊肿后壁向前房隆起,且有新生血管长入;囊腔下1/3有乳白色液面,囊肿另一端位于巩膜浅层,呈“肾”形,长径6mm、横径5mm。角膜区与巩膜区的囊肿在1~3点钟位角膜线相通。鼻侧前房浅,虹膜瞳孔正常,右眼外斜5°、外展轻度受限。左眼正常。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先天性白内障致形觉剥夺性弱视眼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各项指标的变化,旨在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致形觉剥夺性弱视眼的视网膜结构的变化特征。方法 82例(142只眼)先天性白内障致形觉剥夺性弱视患儿分为2组:A组为眼轴22.01~24.00mm者,共97只眼;B组为眼轴24.01~29.00mm者,共45只眼。18例(36只眼)正常儿童为C组即对照组。对3组行视网膜OCT检查,记录黄斑中心凹中心视网膜厚度和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1)弱视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并且随着眼轴的增长,弱视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逐渐变薄,P<0.05。(2)B组弱视眼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及上方、下方、鼻侧RNFL厚度均较C组薄,P<0.05;B组视盘颞侧RNFL厚度及A组各相应部位均与C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B组鼻侧及平均RNFL厚度较A组薄,P<0.05。结论先天性白内障致形觉剥夺性弱视眼儿童的视网膜结构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厚度的变化规律,为研究该病的特点和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回顾分析2014-08/2018-12在我院确诊为先天性白内障并住院手术的患者141例,使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平均面积(AVE)、面积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六边形细胞百分比(Hex)和中央角膜厚度(CCT)。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估上述参数与年龄的关系,并使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进行曲线拟合; 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双眼和单眼患者、不同性别患者上述参数的差异。

结果:先天性白内障患者ECD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AVE、SD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拟合曲线分别为ECD=3957.33-306.62×ln(年龄)、AVE=178.77+27.39×ln(年龄)和SD=77.13×e0.013×年龄。女性患者CV显著大于男性(P=0.044)。双眼患者右眼SD和CV明显大于单眼患者患眼(P=0.037、0.028)和健眼(P=0.007、0.003),Hex明显小于单眼患者患眼(P=0.006)和健眼(P=0.009),CCT明显大于单眼患者健眼(P=0.041)。

结论:先天性白内障可影响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厚度,尤其对SD、CV、Hex和CCT影响显著,ECD、AVE和SD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女性患者CV大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近3a白内障手术趋势。方法:通过统计出入院相关资料,回顾近3a(2007-01/2009-1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对白内障类型及手术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2007-01/2009-12住院治疗白内障患者10058例,其中男4284例(42.59%),女5774例(57.41%),男女比例约为1:1.35;年龄3月龄~99岁,平均67.03±15.37岁;2007年共2803例(27.87%),年龄4月龄~99岁,平均66.06±16.76岁,2008年共3265例(32.46%),年龄3月龄~96岁,平均66.16±15.61岁,2009年共3990例(39.67%),年龄5月龄~99岁,平均67.82±14.94岁;白内障类型:老年性白内障9000例(89.48%),并发性白内障565例(5.62%),外伤性白内障265例(2.63%),先天性白内障178例(1.77%),代谢性白内障14例(0.14%),无晶状体眼36例(0.36%);手术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9499例(94.44%),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20例(2.19%),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00例(1.00%),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28例(2.27%),未行手术11例(0.1%)。结论:深圳地区近3a来白内障住院患者数量逐年递增,老年性白内障是最主要的白内障类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稳定、占优势地位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治疗近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环胞霉素A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的角膜浅层溃疡及上皮缺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2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8例(8只眼)白内障摘除人工品状体植入术患者(超声乳化5例,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例),手术后5~14天,角膜出现浅溃疡或上皮缺损,对于局部抗生素、人工泪液、角膜营养剂及包眼等治疗无反应。结合病史及干眼检查确诊为干眼。应用1%环胞霉素A点患眼每日4次,辅助应用人工泪液及角膜营养剂治疗。结果8例患眼对环胞霉索A开始反应,溃疡及上皮缺损开始愈合,治疗5~10天后,浅层溃疡及上皮缺损愈合,眼充血消退。结论局部应用环胞霉索A能有效地治愈于眼病患者在施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的角膜浅层溃疡或上皮缺损;手术的刺激可能诱发并加重干眼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因而导致眼表功能障碍;干眼患者应慎重选择手术,如须手术可考虑在术前及术后预防性应用免疫抑制剂,以阻止眼表上皮缺损或溃疡的发生,维护眼表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AC)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特点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2-01/12诊断为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PACS和PAC及PACG患者共86例86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术前术后记录视力、眼压、房角、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视野及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术中发现19眼(22%)晶状体悬韧带不同程度松弛。84眼(98%)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1者7眼(8%),0.1~0.5者32眼(37%),0.6~1.0者47眼(55%)。83眼(97%)随访期结束时不用药情况下眼压均在10~15mmHg之间。术后前房均加深,房角不同程度开放。结论: 悬韧带松弛在PACS,PAC,PACG中较为常见。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可有助于控制PAC及PACG患者的眼压,不同程度开放PAC及PACG房角、加深前房。  相似文献   
19.
囊袋阻滞综合征是连续环形撕囊术的一种并发症[1,2 ] 。现将手术中发生的 3例囊袋阻滞综合征报告如下。例 1,女 ,6 4岁 ,右眼视力下降 2年 ,诊断为右眼老年性白内障近成熟期收入院。右眼视力 0 0 2 ,不能矫正 ,右眼前段正常 ,晶状体核及皮质近全浑浊 ,眼轴长 2 3 95mm ,眼底不清 ,术中行连续环形撕囊 ,前囊撕开直径约 4 5mm ,用 2 7号钝针头进行水分离时 ,发现前房变浅 ,眼压升高 ,立即停止水分离 ,然后从副切口把前房液体慢慢放出 ,眼压随之下降 ,向前房注入Healon形成前房 ,进行晶体状核乳化和皮质抽吸 ,未发现晶状体后囊破裂 …  相似文献   
20.
白内障囊外摘出和乳化吸出首350例并发症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初学者所做的白内障囊外搞出术(ECCE)和超声乳化吸出术(Phaco)的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总结一位医生所做的首350例ECCE和首350例Phaco,术中及术后3天内并发症,以及每组中首50例和最后50例术中玻璃体脱出发生率。结果 术中玻璃体脱出ECCE组和Phaco组分别为2.86%和3.43%;术后角膜水肿两组分别为7.4%和8.5%。这2种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每组中首50例和最后50例术中玻璃体脱出,在两组中分别为10%和0,及12%和0,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初学者所做的ECCE和Phaco的并发症是相似的,多数发生在初期的病例。提出对初学者应加强培训和术中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